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琦观,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美的这只白马,好似摔断了蹄。
距离“抱团瓦解”已经过去了半年,大量白马股在跌出黄金坑之后已经大幅反弹,表现抢眼如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甚至又开始创出历史新高。
市值管理方面,美的看上去比谁都积极。
资本面,三番五次的回购,注销回购;
消息面,高调宣布进军“造车”风口;
在财报业绩上,美的也拿出了逆势增长的过硬数据,夯实了过去一年来的在资本市场上取得的成绩声量;
但市场始终不肯给出积极回应。
截至发稿,美的的股价依然在70元左右徘徊,距离年初的最高点已跌去34%,蒸发了2300亿元。
以比亚迪作为参照物,美的集团可以说是“一短、一长、一相似”。
赛道远景方面,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天花板远高于白色家电乃至IoT智能家居,比亚迪的想象空间也确实高于美的,此为一短;
但稳健程度来看,比亚迪的竞争环境更为凶险,而美的走向光明未来的确定性相对更高,此为一长;
尽管二者交集甚少,但在历史周期的定位前,二者有不少重合点。
即同样都是传统行业的佼佼者,同样都是传统行业中积极拥抱新趋势的代表角色,同样都面临着存量盘和增量盘之间的资源平衡问题,同样都面临着改革的挑战,甚至同样面临着管理人年龄相对末期的隐忧(方洪波54岁,王传福55岁)。
归根结底,在于二者在面临同一个时代拷问:屁股都坐在传统制造业上,脸和头都在努力去迎合新技术(5G、人工智能)。
“跨周期”是他们要共同回答的试卷。身在传统行业中,为新时代筹谋已久的二号角色终于要迎来大考,此为“一相似”。
先来聊美的“长短之道”。
2020年是美的收获的一年。
在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业绩动辄腰斩的上半年,美的不仅营收利润下滑控制在个位数,而且二季度更是直接启动了难得的同比增长。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按零售额计,2019年度空调线下市场份额中,格力占36.83%,美的占30%,分列第一、第二位;线上市场份额中,美的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分别占30%、50%的,均居榜首。
按照市场划分,2015-2019年,格力外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6.62%、15%、12.47%、11.24%、10.51%;美的为38.44%、43.49%、43.19%、42.52%、41.98%。
凭借着两个关键词“线上”和“海外”,美的终于借着“疫情”完成了逆袭。
中国家电市场是一个格局高度固化,同时增长乏力的市场。
以空调为例,头部美的、格力与海尔三家,净利润基本占据了75%,而随着整个市场增长的停滞乃至下降,未来的头部效应将愈发明显。
资本市场的逻辑也是向来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的二八定律。
龙头有确定性的龙头溢价,而行业第二则需要反过来担忧被龙头吃掉市占率,进而承受估值折价。
在行业内部来看,眼下美的已然占据到一个优势地位,外部视角来看,白色家电市场也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的江河日下。
萧条趋势确实是肉眼可见,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1.3%,其中传统大家电下滑幅度最为显著,空调、彩电、厨电和冰洗降幅居前。
但家电市场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在定量分析之外还必须介入趋势性的定性考察。
首先就是城镇化的下半场。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周期有着显著的节奏不同。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销售浪潮,将给市场的“需求衰退”以相当的节奏缓冲。
其次就是海外市场。
谈起海外,当下主要考量的依然是存量,比如北美地区,欧洲地区,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
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的巨大潜力。
没有人比家电行业的投资者更能理解“城镇化”、“现代化”所蕴含的巨大助力。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凭借着基建输出能力,中国为非洲建设了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极大的促进了非洲的发展,并与当地居民政府建立起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
随着基建的逐步完成,经济的发展与和平稳定的不断向好,非洲人民当然也要追求更加舒适更加幸福的生活权利。
这其中蕴含的市场增量,恐怕难以想象。
眼下,美的在全球拥有约200家子公司、28个研发中心和34个主要生产基地,业务覆盖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在海外设有18个研发中心和 17个主要生产基地,遍布十多个国家。
具体运作方式上,美的分别从拓展本地产能的直接介入,精益制造的经验复制,乃至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的搭建等三方面出发,进行了长远的布局。
具体策略也相对务实,在发达国家,即是当地龙头已经建立品牌、渠道的国家做OEM或者并购当地品牌(如日本东芝),在新兴国家则主要是自建品牌,培育市场,如印度。
这是考虑到家电行业的消费品属性,中短期消费者还是基于品牌判断,所以成熟市场很难再建立自主品牌。
上述论述,依然是在传统制造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推演,但影响美的命运的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IoT的冲击。
论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看衰美的的理由,主要有这么两种:
一个是“白色家电市场的增长承压”。
这一点正如我们前文所说,随着海外市场以及全球形势的变化,或许将出现确定性的机遇;
另一个则是“小米、华为等新兴企业,迟早会干死美的”。
关于这一点,则需要投资者系统考量产业互联网的含义,传统制造业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的在过往中的战略合作布局。
整个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牵扯双方究竟是竞争还是竞合?双方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力量对比当下是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变动?
作为类比,我们可以参考零售渠道在过去十五年来发生的变迁。
积极主动转型者如苏宁易购。
传统线下渠道者如永辉超市,家乐福等。
在面对新技术冲击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力量实力又是怎样的?
要注意的是,理论来看,“智造升级”之路应该还会比零售渠道温和许多。
零售渠道在单一客户案例上,非此即彼的替代属性明显,残酷性更大。
而智造升级领域,双方互相依赖程度更高,互补性更强,市场以及政策的竞合诉求更高。
基于此,我认为“干死”是一个过于夸张的想象,但“话语权”以及背后的利润分配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持续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4年小米就曾斥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双方达成了智能家居战略合作伙伴,很快就一起推出了智能空调,最亲密的时候,两者几乎每个月都会派出副总裁一级的管理层,共同举办“头脑风暴会”,来讨论国内外的优秀案例,行业趋势,以及美的的未来等。
眼下未来已来,美的的步伐变得更加具体。
2020年7月24日,美的与华为共同宣布升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双十一期间就开始率先推出十余款搭载HarmonyOS(鸿蒙操作系统)的家电。
2021年6月2日,面向广大消费者的HarmonyOS 2正式落地,美的也迅速推出了全球首款HarmonyOS 2的智能冰箱,并宣布将在今年,在洗衣机、空调、空气净化器等多类产品上完成全品类全方位的覆盖。
无论是亚非拉地区的中国品牌崛起,还是鸿蒙系统所代表的物联网未来,这两大根本利好,压根都不在美的自己手中。
决定美的命运的关键因素,已经全然超出了美的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能力范围。
但美的“上车”了。
无须讳言,选择美的的未来,就是在赌中国的国运。
作为中国智造升级浪潮中的主角之一,美的喊出了“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的战略主轴。
但在绝对正确的路线下,美的有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担当、勇气、能力,这都是令人怀疑的事。
2016年底,美的以292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收购了德国库卡——一家全球顶尖的机器人公司。
为了拿下该企业,美的签署了大量的“君子协定”:完全尊重库卡的品牌及知识产权,订立隔离防范协议,承诺保密商业机密和客户数据,充分保障库卡基地及其全体员工,明确表示不会改变库卡现有全球员工人数、关闭或搬迁基地。
作为94.55%的控股股东,美的经营权没有,技术拿不到,只能眼巴巴等着分红。
然而,有人买单的库卡则进一步放飞自我,2020年营收下滑19%,净利亏损超8亿,股价腰斩。
根据美的年报,2020年其商誉已经增加到了295.57亿,远超美的2020年246亿的扣非净利润,荣登A股中商誉规模最高的公司宝座。
一旦对库卡超过200亿的商誉减值,将是足以震惊A股市场的大雷。
另一边,方洪波、何享健家族一次又一次的“市值管理”,也令A股的投资者们感到厌烦,乃至无法信任。
仅上半年,美的就先后启动了3次回购计划。
5月22日,美的再次称,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计划6个月内,以不低于8亿元自有资金增持公司股份。
对此,不禁有网友出来质疑:“何享健高位减持,低位增持,恐怕有坐庄操纵之嫌。”
2020年9月3日,深交所网站披露的董监高股份变动信息显示,美的董事长、总裁方洪波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公司股票,方洪波共减持美的2000万股,套现金额13.62亿元。
股份变动信息披露当天,美的集团又出现了37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682.26万股,成交额达18.11亿元,相关消息表明,此次交易方并非美的高管,而是公司股东。
一时舆论哗然。
回顾过往,经过长年累月的卧薪尝胆,孜孜以求,美的终于将自己驱赶到了一个近乎“躺赢”的位置上,接下来,不过就是在既定轨迹里做常规执行。
当下,美的的研发投入3.56%,研发人员只有10%。
嘴上谈什么“科技领先,数智驱动”,实际做法也不过是花钱买买买。
但真正核心的技术,又有谁会轻易卖给你呢?
总体而言,美的一直在做正确的事。
船票到手,生存问题暂缓后,美的又做了一些“差不多”正确,但更容易的事。
正如每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那样,解决问题,是食君之禄,职责所在。
但一辈子都扛着压力过苦日子,怕是不行的。
另外,年龄阶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拼劲冲劲。
方洪波已经54岁了,此前也曾透露过60岁退休的想法,守成和开拓,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
商业世界中,往往存在着周期的延时性。
当下阶段的成绩,往往由上一个阶段的努力来决定,越是庞大的企业,这一特性就越是明显。
在秋季看到冬天,这已然是一种优秀了。
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在七十多岁时,还顶在第一线。
更不能奢求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在盛夏之际喊出那句:“华为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