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合肥,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创业
2021
07/05
18:42
亚设网
分享

学合肥,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睿愚,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聚光灯下的合肥

手握一把烂牌,却生生打出了王炸。

20年前是中国“最大的县城”,20年后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

2020年绝对是合肥的“大年”——

GDP首破万亿;

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

以“最牛风投城市”标签刷爆朋友圈,成为最大黑马、网红城市。

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是锥子总会出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早在2019年11月,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个节目就关注到了大陆的这个“三线城市”合肥。

节目中,嘉宾用台湾媒体人惯用的大惊小怪的口吻激动地说道:“(合肥)短短5年培养半导体聚落成形,台湾用了30年!现在不能(再)讲它是三线城市,它可能是中国科技之都!第一代资讯技术在这里,高科技的设备在这里,半导体在这里,生物医学在这里,新能源智能车的发展在这里,机器人在这里。哪一个不是现在最前沿的技术!”

而就在前不久,合肥又吸走了一波流量。

6月12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专访,视频随即在网上刷了屏。

相比之前网上那些臆测文章,这是合肥主政者首次在媒体上公开谈及政府资本招商的思路和做法。

很少转发朋友圈的我也转发了这个视频,因为我想分享给我们做招商做投资的同事们,都是在用资源招商、用资本招商,我们的做法跟合肥有什么不同?都说要学合肥,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敢做事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在对话节目中说,与合肥合作前,蔚来跟18个地方政府谈过,合肥是第19个。

这让我想起了中科大,来安徽之前,中科大被三个省连续拒绝过。

虽然时代不同、缘由不同,但合肥屡次敢做“接盘侠”,并生生把别人眼中的“青铜”变成“王者”的眼光、魄力和能力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对话节目中,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讲到,“特别是主政者,要敢于担风险。只想保险,怕担风险,干不成事”。

看合肥的著名投资案例,京东方和蔚来都是在生死存亡之际被合肥扶持起来的。现在看皆大欢喜,但投资前,决策者确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尤其是在18:1这样大比分的否定比例面前。

其实合肥模式不是首创,也不是特例,随着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走向内卷,资本招商的模式早就大行其道,只不过合肥的故事最具传奇色彩、最具传播性。

合肥几次“豪赌”成功,给了一些地方主政者“担当”的胆量,合肥能投那么多,我们为什么不能?面对招引的大项目、好项目,我们要学合肥,要加大投资力度!

问题关键来了,这是“好项目”吗?怎么识别“好项目”呢?

学合肥,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图源:图虫

会做事

虞爱华接着讲到,担当作为不是胆大妄为,必须基于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程序。

是啊,担当作为固然要学,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人家科学严密的决策流程。

外界认为是“豪赌”,实际上合肥精明得很,用“胆大心细”概括并不为过。用李斌的话说,合肥四条线同时推进,把蔚来和李斌调研了个底朝天。

合肥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卓随即进行了详细补充:

“第一,我们组织了专业的团队,也委托了国内一些顶尖专家进行论证,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

第二,我们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他们采用的这种换电模式的支持,给决策者提供一些支撑;

第三,委托了专业的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

第四个战线就是我们跟他们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把资本退出路径研究清楚,把一些细节考虑清楚。”

用虞爱华的话讲就是,这个投资团队拼的不是手气,是手艺。

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合肥招商团队为了“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打动他们,引进他们”,从市领导至普通招商人员,有一大批人在研究产业,研究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行业协会网站等在内的各种产业信息,以此培养团队专业性。

学合肥,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

图源:图虫

一以贯之

有一次跟一位企业家朋友吃饭,席间有人推荐他去某省投资一个项目,说是政策优惠力度比较大,很吸引人。这位企业家朋友很坚决地拒绝了,原因是担心该地区的政策不能持续。

我也经历过一些地方政府换届的过程,见识过签过合同的项目被推翻的案例,所以很理解这位企业家朋友的担忧。

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所以需要特别强调、需要明文纠正。有地方政府就把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写进了当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里面,摘抄一段如下:

“政府应当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应当履行政策承诺以及各类合同,不得以换届、部门职能或者相关责任人调整等为由,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迟延履行约定义务。”

但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执行起来也没那么容易,所以合肥历经数届领导班子而保持一以贯之的政策和战略尤为难能可贵。

虞爱华在节目中也提到了这非常重要的一点,“合肥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动,影响对企业政策的变化。我们还坚持“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这样的营商环境让合肥正从过去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还是“市长导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核心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政府工作风气和经济发展方向。

市场导向的话,我们就认真去找项目、去研究项目,市长导向的话,我们就等领导推过来项目,然后根据领导的意思来评判。

笔者见识过不少领导先决策,然后投资团队配合领导去论证这项目可行的案例,太阳底下无新事,所以才会有水氢汽车、赛麟汽车那样的笑话。当然这只是几个大笑话,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笑话无法一一言说罢了。

先决策再论证,先射箭再画靶,这既产生了笑话,也给个别人的利益输送、腐败滋生营造了空间,还挤占了政策、土地、人力、资金等各种资源,最终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间的分化越来越大?确实大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的城市只是跟跑,只是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和国家的红利,而有的城市却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以至于一路逆袭,成了领跑者。

1995年,合肥的GDP仅有167.58亿元,排在合肥前面有96座城市,25年后合肥GDP成功翻了56倍,超越了75座城市……

2009年到2019年,合肥的GDP涨幅是347.61%,人口增幅是60.57%,这两项增幅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均位列第一。

唯实的都发展起来了,唯上的却有些……一言难尽。

合肥崛起之“道”


5月份的时候,一篇《深圳国资委是如何神奇的存在》的文章也刷了屏,文章主要讲述了深圳国资委对深圳经济的神助攻。

合肥模式好不好?深圳模式好不好?

好,很好。

我们能不能学?

很可能学不来。

因为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优劣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照搬模式、照抄作业是不作为的教条主义。

从来没有一个学霸是靠抄作业成为学霸的。

那我们学合肥,到底该学些什么呢?

除了上面阐述的“敢做事”“会做事”“一以贯之”“市场导向”,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合肥因地制宜来配置资源,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和弦共振的大思路。

引入京东方不只是因为京东方,更因为合肥是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显示屏和家电彼此需要、相互成就,产业链更稳固,人才更集聚,规模优势更突出;

引入蔚来也不是做慈善,而是合肥本身就有传统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抢占先机才不会成为被淘汰的传统落后产能。

有为政府就是让市场1+1>2的政府。

“风投”只是合肥模式的“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和弦共振”才是合肥崛起之“道”。

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找到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赛道,才是发展的王道。最怕的就是依葫芦画瓢简单模仿,拿自己的劣势去跟别人的优势竞争,又丢失了自己的先天优势,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

问“道”合肥,应求诸己。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