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巴里 编辑子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AI四小龙”上市之路命运多舛之时,新一代AI公司却正在快速崛起,大有在资本市场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势。
谁将成为“AI第一股”?这已经成为今年以来最大的悬念之一。
据媒体报道,商汤科技A+H上市有了最新进展,最快将于8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其极有可能会两地上市,在港正式IPO后继续推进科创板的挂牌。
同为“AI四小龙”的另外三家,上市之路可谓命运多舛。
依图科技在6月底申请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IPO从中止变成终止,彻底告别科创板。云从科技IPO此前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而中止审核,近日才被上交所恢复科创板IPO发行上市审核。旷视科技也曾被曝出在港股IPO搁浅后转战科创板,不久前也递交了首轮科创板IPO问询回复。
有投资人却发现,“AI四小龙”的业务正在变得与海康、大华越来越像。“AI公司和安防企业的估值体系有着巨大差别。最后,往往就会变成VC、PE用AI公司的高估值投资了一家类似于海康的安防系统集成商,而且这家公司的坏账很高、毛利很低。”
李开复就曾公开表态,“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
与此同时,新一代AI公司却正在快速崛起,大有在资本市场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势。
今年5月,成都一小区电梯内,一辆电瓶车突然起火,火焰瞬间吞噬整个电梯间,多人被烧伤。
“当天我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集成商都在打电话询问相应的AI算法。”极视角合伙人刘若水对创业邦说。
曾被罗永浩捧红的大象声科,由于其专注的AI通话降噪技术落地到了华为、OPPO、Vivo、联想等大厂的手机、耳机、PC等产品中,并且获得了小米、高通创投等投资机构的青睐,估值已经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在AI独角兽上市难的背景下,新一代AI公司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邦试图采访投资人、审计机构、IT巨头、AI企业等各方揭开这一答案。
盈利能力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回避的。
很多AI独角兽企业估值很高,但是他们的营收却相对较低。有些AI公司终止IPO进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营业收入和财务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
据招股书披露,云从科技在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近23亿元,依图科技同期的亏损合计近73亿元,旷视科技在2017年至2020前三季度已经合计亏损超130亿元。
“虽然这些AI公司的算法很强,但无非是基于芯片来跑算法,最终也是用于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等场景。这样的AI算法公司固然有价值,但是其商业化却走了一条非常难的道路,最大的挑战就在于,随着时间的平铺,懂算法的人会越来越多,其优势也在变弱。”一位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对创业邦指出。
从业务上看,“AI四小龙”的业务扎推在安防,占据了多家公司的营收大头。
但如今的安防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
上述投资人表示,以前,AI算法是传统安防巨头海康威视的弱项,但如今其人脸识别算法的成功率能够达到95%以上,这已经和AI四小龙的差距不大,基本处于一个水平。但海康威视的优势则体现在强大的落地能力、项目交付能力以及政府渠道资源,特别是其有央企股东中国电科作背书。
AI公司科学家背景的团队,固然算法能力很强,但如果要变成一家安防系统集成商,真正去搞基建,去和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样的企业来贴身肉搏,其劣势就会尤为凸显。
大象声科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学良则认为,AI更像是一种技能,类似于C++、安卓这样的编程语言。AI公司通过掌握这样一种技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与不同的行业做结合。客户原先的痛点一直存在,通用AI并不能解决客户的所有问题。在最初AI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泡沫的产生就是因为大家都去研究通用AI。特别是,AI的门槛是和行业强相关的,例如做语音的AI技术并不是很快就能够转化为在图像上的技术优势。
历经多轮融资后,AI头部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显示,AI行业头部公司如依图、云从、旷视、商汤估值均已超过100亿元,其中商汤科技的估值达到最高的500亿元。
“AI正在从估值走向价值的回归,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认为,盈利能力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企业要持续壮大、发展就必须要有自我造血能力。现阶段,AI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盈利能力上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始终依靠VC的推动来发展。不少AI公司往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断融资,而忽略了如何扩大营收。
“反而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更多的AI公司能够沉下心来,把AI技术和产业真正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价值、挣到钱,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现在一些AI创新公司正在将其解决方案部署到机场、生产制造的产线、银行、医疗机构,有了这样盈利的能力之后,才会支持这一波AI公司走得更远、更扎实。
“现在的VC、PE对于AI公司也不再盲目投资,他们会分析这个技术到底有没有场景来落地产生商业价值,能否真正被市场所接受。”德勤中国首席数字官、德勤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区领导人赵文华也对创业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中国成长型AI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达到1748亿元,相比 2019 年同比增长73.8%,但融资次数同比减少,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稳步攀升。整体来看,A轮以前的初始轮的投融资数量明显减少,更多的VC、PE会选择投资B轮及以后轮次的成熟企业。
报告中还显示,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总共约5015家,其中,成长型AI企业4484家,占到近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九成。
李德胜表示,这四千多家成长型AI公司到最后拼的一定是护城河,也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成长速度。护城河既是行业的挑战,同时也是行业的机会。
“相比互联网公司,AI公司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做到非常的细分垂直。例如,同样是做AI医疗影像的公司,甲状腺、眼球、腹部B超等每一个都是非常专的领域,底层逻辑有可能相同,但往往很多企业只专注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他补充道。
不少创始人也提到,如果是ToC的互联网模式,巨头在采购成本、物流配送上相比创业公司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随着AI越来越细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更多地是机会。
几百万、几千万的订单对于巨头来讲往往不会那么在意,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如果把握住就有可能将公司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AI公司的护城河在哪?两大新趋势正在浮现
如今,相比铺大铺全各个行业,AI公司在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并且真正要把这个行业的细分场景吃透。
例如在医疗领域,专门做眼底病变AI诊断的公司如果能够和大量医院达成合作,就能够利用这些数据不断优化AI模型,这也就逐渐形成了企业自身的护城河。
在语音领域,包括语音降噪、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以及机器人交互等等细分场景,创始人需要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再在这个领域里不断积累公司的护城河。
成立于2017年的大象声科,主要基于机器听觉AI算法开发智能语音增强和语音交互解决方案。与苹果AirPods上的主动降噪不同,通话降噪主要针对耳机中的麦克风,通过算法使麦克风收音更加清晰。
张学良介绍说,语音降噪这个课题已经存在几十年了,ASR、TTS等传统技术一直无法有效解决语音通话、助听器中的降噪问题。“正是看到AI在这条细分市场上对性能有巨大的提升,我们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将深度学习引入到语音降噪领域的公司。仅仅靠这一项技术,就已经支撑我们走到了现在。”
实际上,大象声科的AI通话降噪算法最初被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看中,应用在了坚果手机3上,随后便声名大噪。但团队并不满于此,将这一降噪技术应用在各个不同大小的设备上成为了其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还需要迈过一道重要的坎。
AI算法本身的尺寸较大,不仅需要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以形成神经网络,还对算力有较高要求。但由于TWS耳机的存储空间比手机小得多,这就意味着它能承载的算法尺寸也更小。大象声科通过自研技术成功将大尺寸算法“瘦身”塞进了小尺寸的耳机中。
如今,“可大可小”的AI降噪算法已经实现了从手机到耳机再到PC等设备的拓展。
2019年,其方案落地OPPO Enco Q1无线降噪耳机。2020年,大象声科首次打入华为供应链,同时成为首个在Intel GNA上运行的第三方语音方案商,联想首款搭载其算法的PC在海外正式量产发布。再到2021年,大象声科也正在与多家造车新势力深度合作。
也正是凭借这一护城河,大象声科获得了来自小米、高通创投等机构的投资。
“如今,各家逐渐意识到AI要走向非常细分的领域才能够真正落地。”张学良也认为,作为AI公司不要追热点,要做好长期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深耕下去的准备。
定位于AI视觉算法商城的极视角也同样观察到了这一点。
今年5月,成都一小区电梯内,一辆电瓶车突然起火,火焰瞬间吞噬整个电梯间,多人被烧伤。
“当天我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集成商都在打电话询问相应的AI算法。”
刘若水对创业邦说,智慧社区和智慧农业是今年以来对AI需求增长最为快速的两个领域。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主动关注AI技术除了赋能企业之外,能否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目前,就已经有不少小区都开始利用智能电梯AI摄像头来阻止电动车上楼。当相机识别到电动车时,联动电梯进行不关门、无法按键的应急处置,同时发出声光告警,联动梯控系统,让电梯无法关门,从而杜绝电瓶车上电梯。而正常的车辆不会受到影响,比如自行车、轮椅、医用救护担架、手推车、电动滑板车。
与此同时,如果AI公司的业务能够和当地产业进行很好的结合,往往在第一时间得到部署和应用的机会就会更多。
国际上,Hailo、Habana Labs、Inuitive、Vayyar Imaging等知名AI创新型企业都来自于以色列。但以色列总人口数只有800万人,仅仅靠本国市场是养不活自己的。而在中国,在深圳或者广州的一些AI公司,初期靠广州和深圳市场就可以活得不错,然后再去扩展到珠三角,再扩展到全国,可以一步一步的使它发展壮大。
“我们大部分客户都集中在深圳这个区域,可以说客户就在身边”,张学良说。
位于深圳的大象声科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发达的优势,能够将自身的AI语音降噪技术以最快的时间与客户进行联合开发、测试,帮助产品迅速量产落地推向市场。
极视角科技则在华南、华东以及青岛都有业务布局。刘若水谈到,不同区域的客户对于AI的需求有着很大的不同。
例如,青岛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重镇,其工业互联网和AI就有着更多地结合。浙江提出打造智慧社区的规划,当地主要的集成商也都在围绕着这一领域进行落地。
如今,更加细分专注、更加贴地本地市场已经成为AI领域发展的新趋势。而“AI四小龙”不仅要面对传统AI公司,微软、谷歌、阿里以及华为等IT巨头进军AI领域,还要面对新一波更加贴近细分市场的AI创新企业。
未来,对于“AI四小龙”来说,挑战不小。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