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朱晓宇、谢中秀、闫俊文、曹杨、赵晨希、冯晓亭、郭一梦、张琳,编辑:饶霞飞。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7月9日下午,字节跳动发布公告,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字节跳动表示,8月开始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以通过系统提交加班申请。
此前,字节跳动已在内部做了是否取消大小周的调研。6月17日上午,在字节跳动公司的openday上,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公布了调研结果,他表示,经过调研,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一心扑在工作上,已经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很难驱动他们。”
一位从事招聘工作多年的人士介绍,以前招人,都会把“能承受加班压力”写在职位描述(JD)里,但近几年,大家都不写了,只在面试的时候去聊,因为“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拼搏奋斗的社会气氛,已经不那么浓烈了。”
在拼搏气氛浓烈的时期,大小周,带来的社会评价是很正面的。反之,则会被社会舆论指责。
对于大厂来说,大小周除了是一个效率工具外,还应该是一个符合社会价值潮流的好措施,但目前来看,这两者的基础都动摇了。
据了解,反对取消大小周的人,理由都是收入减少。这位人士表示,加班费滋生了严重的“摸鱼”现象,这是不少大厂管理者的困扰。按照大厂内部的测算,取消大小周制度,反而可能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因为员工可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OKR。“如果大家反对取消大小周的原因是因为钱,那么恰恰说明,大小周应该取消。”
在半个月之前,快手已经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员工按需加班,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
更早之前,腾讯互娱(IEG)旗下光子工作室群的一条新规定登上热搜:周三健康日全部门下午六点下班,其余工作日必须晚上九点前下班,且实行全面双休,节假日严格按照国家及公司的法定节假日安排休假。如果特殊需求需要加班,要邮件审批。加班人数不超过10%。严禁周末休息日两天连续加班。
在大厂纷纷“反加班”之前,“打工人”已经用脚在投票了。从去年开始,内卷一词不断被提及,当“内卷”成为热词时,“年轻人反内卷”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思考,“躺平”也成了新的热词。
如今,反内卷之战已经从互联网大厂开启。抛弃内卷,回归生活,已经逐渐演变为互联网职场人的主流价值观。
但实际上,对于加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绝,毕竟,很多时候,“加班”成为了一种隐形的“福利”,比如,带来更多的收入,甚至,“摸鱼”式的加班,既轻松还多金。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年轻人聊了聊关于加班的事情。他们有人在取消大小周后,收入锐减;有人因为经常加班,被不喜欢的领导“踢走”;有人为了不加班选择离开大厂,却没想到成为大厂服务商的他,加了更多的班;有人为了应付加班文化,选择“形式上加班”;也有人因为男朋友经常加班,选择分手。
如果平衡工作与生活,是每个走进职场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幸,这个问题,不仅“打工人”在思考,公司也在做调整,似乎,已经有一条清晰地路径出现了。
7月9日,字节跳动内部正式发布邮件宣布取消大小周,消息非常突然,我刚刚返回工作岗位,看到邮件瞬间懵圈了。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内部引发是否取消大小周的热烈讨论时,我一直没有当回事,甚至当时还与同事打赌,押注绝对不会取消。理由很简单,因为字节跳动强调始终创业,讲究延迟满足感,怎么会取消呢?
虽然我是做技术研发的,但我们部门是字节的中台部门,我们研发部门的工作很特殊,取消大小周之前,我们和其他很多研发同事一样,虽然上班不打卡,但需要7*24小时,随时在线。我们负责抖音,一旦抖音出了问题,业务链下游的人会立刻马上找到我们。我们还需要经常跨洋对接业务,半夜两三点还在线上讨论问题。
字节跳动内部有个产品经理和研发部门人数比,这个比例通常是1:3,一个产品经理配三个研发,但我们部门是1:1,一个产品经理配一个研发,相当于一个人做了三个人的活,工作量相当大。
今年年初,我负责的部门又更换了新方向,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公司的内容推出去,所以加班更是常事。我的工作是随时待命。即便有事请假,我的飞书状态栏也切换成公休假期模式,但同事还是拉我进各种各样的业务群。
事实上,我们部门二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赞成取消大小周。因为虽然取消大小周,但考核并没有改变,工作需求依然持续增长中,开发量很大。尤其是部门支持的业务依然在飞速发展,不能排除下个月制定商业OKR时,业绩目标再次翻番。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工作强度将一直加大。算了一下工作强度,直接可见的是,未来我的下班时间可能要从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推迟到半夜两三点。
之前大小周时,不需要向领导申请,加班也算加班费。但取消大小周后,申请加班需要两级领导通过,无形之中造成很多不便。这意味着很多工作即使是需要加班来完成,如果没有通过审批,也不能算加班,更不用提赚加班费了。
我算了一下薪资结构,一年收入少十几万元完全不夸张。看到内网上,甚至有人说决定去找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
我们部门有一些年轻人经济状况较差。刚毕业不久,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只是因为热爱写代码,来到字节跳动做研发,他们周末没有什么事情,原来还能在公司加班赚取加班费,但取消大小周后,这种“福利”就很难“享受”到了。
下班时,几个年轻的同事们开玩笑说,以后要消费降级了,原来喝喜茶,以后打算喝蜜雪冰城了。我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难受的点在于,一方面,我要故作淡定,稳定军心,让大家好好干活;另一方面,收入下降十几万后,我家庭的未来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我虽然是一个中层领导,但在北京生活压力很大,房贷、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支出很大。
因为事发突然,我八月份安排的各项家庭活动都取消了,都要重新安排,或者无限期延后。曾经在字节跳动工作让我收获到满满的个人成就感,也让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是个人价值与物质的双重获得,现在这种感觉没有那么好了。
因为如雷贯耳的大小周,我婉拒了猎头公司抛来的“字节跳动”的橄榄枝,却一招不慎成为了某大厂内容供应商的一员。
我之前有份干了7年的稳定工作,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老板大方,同事友善,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不错,而且晋升通道也很畅通。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是份好工作,身边的朋友羡慕,家里人也很满意,只有我自己逐渐陷入焦虑。
因此竞争压力较小,员工会很快进入舒适区。这对于还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危险信号。我整日陷入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的焦虑中,虽然想办法通过学习提升,但心里清楚“干中学”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后来,我动了跳槽的心思,却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充斥着“996”和“007”的职场大环境让我踌躇不前。
直到我被一家公关公司老板的诚意打动。高于当时三分之一的年薪和丰厚的年终奖金无疑是诱人的,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关公司服务的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当然,我也特意问了加班的事,对方反复强调公司没有加班文化,周末也是双休,于是我成功“上当”入职。
仔细想想,我们服务的客户都还在大小周,我们作为服务商的乙方怎么可能逃得过?工作日晚上十点、十一点跟客户沟通是常态,周末赶上字节的小周,我们虽然不用到公司,但必须保证在线状态,所以我的周末安排都是跟着字节跳动的大小周来安排的。
尤其作为乙方,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要随时跟进。我经常会在晚上十一二点接到字节的需求,然后当天晚上就会熬通宵写稿。逐渐地,周末的概念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模糊,加班直接睡在公司的情况平均一个月也会有一两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甚至将家搬到了公司附近。
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字节大小周,员工还有加班费拿,而作为字节乙方的我们,加班到地球爆炸都没有加班费拿的。好在是真的能学到东西,而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唯一动力。
不过这种一天24小时只有工作的状态,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很煎熬,每次刷到朋友圈,看到朋友们晒的花花世界,就让我动心。
世界是美好的,我也想也拥有,最终枯燥乏味的加班生活,让我丧失了赚钱的动力。半年后,我跳槽去了一家我心仪已久的媒体,在那里,学习提升不再需要失去自我来获取。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之前半年互联网公关公司的学习积累,我可能没办法进入我喜欢的媒体公司。
但我更清楚,到罗马的路不只一条,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失衡的生活不但能反噬工作,甚至能摧毁一个人。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才能真的实现自我价值。
当初,我初入职场不懂事,看不懂职场的潜规则也看不懂人心,不经意间做的一些事情,犯了很多人的忌讳,最终让我从职场中灰溜溜地离开,其中这个禁忌就包括了“加班”。
在入职这家公司之前,我曾经在一家媒体实习,公司比较提倡加班文化,老板也喜欢员工到每天晚上十点之后下班,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一种认知,以为所有的公司都喜欢加班和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
直到后来入职了一家新的媒体机构,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喜欢加班。
2017年2月,我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媒体机构,正式开始了职场生涯,每天朝九晚六工作时限,也算得上轻松自在。但是入职之后我就发现了,记者KPI太重,再加上工作流程不够顺手,所以时常觉得压力很重,时间也不够用。
比如,我们规定了每天要交一定数量的消息稿之外,还要每周交上两篇头条大稿,但是上班的工作时间内,我们唯一的精力就是盯新闻,写消息稿,根本顾不上头条稿件。所以头条大稿需要我们通过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我为了能让自己的效率高一些,也不想让自己每天挤完地铁回家之后再打开电脑,于是就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和下班之后的时间来写稿,这样就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下班后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走是常态,也算比较正常,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不算是加班。
但是这种行为让我的直系领导有些不满,因为她不喜欢加班,每天下班之后关了电脑就走,所以她走之前看到我还坐在工位上,就会觉得我是在“假积极”。
有一次,我们老板从上海出差回来,晚上六点二十分左右到了公司发现工位上只有寥寥数人,大部队基本都不见了。不到两分钟,我就看到老板拍了一张公司全景照片仍在大群里说,“看看人家”,并且还在群里@我和其他没走的人,进行口头表扬一番。
这种行为犹如大型社死现场,我还没从尴尬中缓过神来,我的领导就直接私信我,让我赶紧回家不要加班,于是我立马关机,提着包就往家跑。
原本以为风波到此为止了,但是没过两个星期,我因为早到公司,又被老板拍到发在大群里表扬。这居然让我的领导对我发飙,问我这么“积极”,到底想表现什么?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加班和早到了,到点我就关了电脑抬腿就走,早上卡着点来公司打卡。
有时候害怕迟到罚钱,我干脆在公司楼下的星巴克喝杯咖啡,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再上去,毕竟迟到一次罚款200元,累计还要翻倍。
但是因为我“喜欢”加班的印象,已经烙在领导的脑子里,所以她始终觉得我“格格不入”,以至于在往后的时间里,她经常会因为各种问题来为难我。在往后的几个月里,我过得都比较艰难,几次都想离职但都被副主编拦下来了。
领导对我的不满,让老板都看不下去了,但是帮得了一两次又帮不了一辈子,我承受不住这个压力,只好灰溜溜地选择离职。
经历过这次离职事件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迷茫期,我经常反思自己,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我慢慢参透这职场中的生存规则,无论任何事情在职场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想要生存你都需要了解直属领导的想法。而当初,我的加班确实有可能会打乱她的生活节奏,在公司引领“加班”文化。
我是去年国庆节前后入职的国内某互联网大厂新闻部门,做的工作主要是网站编辑,基本工作内容就是审核外部专栏作者投稿以及及时推送各种新闻资讯。
当时面试的时候有提过是早晚班的制度,然后一周一轮换,遇到热点事件会涉及加班,加班费都是按照国家规定支付。谈下来之后,我觉得反正自己也是单身一人,偶尔加班也无所谓,晚班还能挣加班费,这样想着我就入职了。
刚入职的前两周工作并不太忙,早班基本上下午两三点就下班了,晚班晚上十一点也下班了。偶尔加班,到家也是在晚上十二点之前,整体来说还不错。
但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就变了。说好的“早班”变成了“白班”,需要和其他员工一样,正常上下班,虽然每天早上去得很早,但下班时间却和人家早九晚六的无差。晚班就更别提了,基本上从第三周开始,就再也没有过十一点下班的时候了。经常性到家洗漱完躺在床上都已经凌晨一点了。而且一周早班、一周晚班的作息,经常让我感觉自己被撕扯,入睡变得也越来越困难。
然而这都不足以构成让我离职的“底线”,直到连续两周无休息无周末的加班,彻底击垮了我。
在我入职三个月后,公司主办的大会在杭州开幕,我们作为新闻部门,也是公司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当然要对公司全力支持。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从整个大会的筹备期到结束,我一直都是早7到晚11的工作节奏。而且连续上了整整17天,中间没有一天休息。
好不容易熬到大会圆满结束之后,我心想终于可以放个假了,却被领导告知同事要离职,让我接受对方的工作,再抗一段时间。
说实话,领导和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就想直接甩给他一句“我也要离职”。但转念一想,领导也是17天无休息的在加班,所以就忍住了。不过离职的念头却从那时候起从未打消。差不多一周之后,新同事就入职了,我也正式提了离职。
现在所在的公司还是会加班,但已经少了很多。虽说加班能多赚很多钱,但失去的也确实蛮多的。
没工作的时候焦虑,找到工作时候想偷懒,这应该是每个打工人的共性。在入职这家公司前,我特意跟朋友打听了下,6点半就能准时下班,没有什么所谓的“加班文化”,我才放心入职。
但入职的第一天,就让我万万没想到,大家到了下班时间,根本没有收拾回家的意思。老板的办公室也依旧灯火通明。因为之前HR也说,工作完成就可以走,不用多留。于是我想都没想,收拾东西后就下班走了,成了公司下班“最积极”的一个人。没想到这一下就让我在公司“出名”了。
第二天,旁边的同事问我,昨天为什么那么早走,老板之后还走到工位这里“视察”,她建议我,之后一定要等到老板走,我们才能走,或者一定要等到有人比你先走。
我还不理解为什么,第二天老板就亲自“解释”了原因。他找我去他的办公室,照例咨询了我第一天的工作情况,并暗示我,一定要工作完成才可以下班。
接下来的一周,我按照同事的话按老板的作息下班,果真没有接收到老板的任何“会议”安排。明明工作早早完成,也要坐等下班,老板出门视察,还要装模作样很忙碌的样子,我真的受不了。
为了应付这种“形而上”的加班,我开始在网上搜各种“加班”方法,终于找到了一款可行性方案:包在人走。
按照教程,第一天快到下班时间,我提前在钉钉上打好卡,然后完全不收拾桌面的凌乱状态,电脑也设置成不息屏,把电脑停留在查询资料的页面,然后本子翻开,准备记录笔记的样式。在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偷偷地拿着手机和钥匙,在同事们注视下,去了茶水间,然后走到楼梯间下班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同事问我,昨天你加班到多晚呀,今天又这么主动的来公司,也太敬业了。
我心想,如果这个方法不被老板发现,一直到离开这个公司前,我都会用这个方法来主动“加班”。
对于制造研发企业来说,新业务的成绩真是人力堆出来的,每开辟一项新业务,意味着加班潮的到来。
我们公司是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在2020年,我们公司最新开辟的业务是生产新冠的检测试剂,当初因为供不应求,订单需求都排好几个月,所以那段时间大家轮班倒,轮着每周休息一天就不错,周末全加班也是常事。
生产型企业的加班和写字楼公司的加班不一样,加班首先报酬很低,我们公司只给基本工资,甚至有的企业在谈薪资时,就会说,我们是朝九晚六的8小时工作制,一周是6天,基本上白嫖一天;另外,借着实验数量任务没达标,直系领导也会暗示,大家集体加班,完成任务量。有时候,因为是新业务,公司给你定量了,你工作日达不到目标数量,只能占用休息时间把活干完。
但更多的时候,加班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多人将加班变成了一种薅公司羊毛的途径。我们部门女性多一些,尤其是已婚女性更要多一些,应届毕业生或者20多岁的年轻人很难看到的,所以部门基本都是职场的老油条,他们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何让加班的劳累化为自己的娱乐时间。
既然加班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让自己薅到公司的羊毛呢?看剧、上厕所、打游戏都是小儿科,一些实验室的老员工,经常是打完卡后,半天都不见人,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打完卡后,就该干嘛干嘛去了,逛街、看电影等等,然后再在下班的时候出现。
我们一位同龄人正在备考体制内,加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看申论、做行测,准备公务员考试,她说,“要不是周日强制休息,她还想周日来加班备考呢。”
一开始,我还挺鄙视这种行为的,可是后来我被同化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发现,实际上,除了薅羊毛这些职场资深女性从加班中获得了物质报酬之外极大的精神满足。
比如一位同事大姐说,她喜欢加班,她加班的快乐意义在于逃避公婆以及丈夫带来的压力,实验室是她另一个快乐来源,跟同事聊八卦、讲笑话、吐槽同事,她都觉得蛮开心的。
有人做过统计,说人在公司工作的时间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久,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对职场生活更抱有敌意,我们的父辈曾将工作生活合一,但现在,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这种“加班”,毫无意义,早就应该取消。
说起来很尴尬,我和我男朋友分手了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同样的原因:他老是忙工作,没时间陪我。
我男朋友,准确来说应该是前男友,在某一线城市开了一家设计公司,主要是做室内设计。开公司这事主要是出于爱好,因为他是本地人、家里有几套房,没什么生存压力。我们认识的时候,他的公司刚起步,做了一两年,员工不到十人。
而我当时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正在考虑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厅,所以找了一间咖啡厅工作,顺便偷师学习。很巧,这间咖啡厅在他公司楼下。于是一来二去熟悉了,然后就在一起了。
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按照正常情侣的轨迹进行,每天下班之后吃吃饭、散散步,周末看看电影。但后来就发现,他的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谈恋爱。经常吃饭他都是捧着手机,不断地看信息、回信息、打电话。有一次我们去看电影,看到一半,他跑出去接了半个小时电话,最后进来跟我说:“我要去公司一趟,你自己看完好不好?”
正如大家预料的那样,我们分手了。之后我也谈了一个男朋友,不过也没持续多久就分开了。今年我和上一任男友分手没几天,他就借着契机开始每天在微信上找我、跟我聊天。当时我已经从那个一线城市回了成都,他还会每周“打飞的”来成都找我。他跟我说:以前公司忙,现在不忙了,有时间陪我了。
我相信了他的解释,答应了复合。但后来我发现,他的工作还是一样地忙。上周他去上海出差,为了陪我给我也订了去上海的机票,说可以好好见一面、玩一玩。
但到了上海,我才发现工作仍然是他的首要之务。刚下飞机,他就接到客户电话,然后直奔餐厅去和客户吃晚餐,第二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又分别安排了合作方。最后,在上海待了三天,我们俩只有一个晚上是一起度过的。
回来我就跟他提了分手:大家各自搞钱吧,这样的恋爱谈着也没意思。
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经说过,工作和生活,根本不可能兼顾,说能兼顾的都是骗人。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谈个恋爱那么矫情,对方忙工作而已,就不能包容吗?但当你真正身处其中就会知道:当对方眼里、心里全是工作的时候,你会觉得眼前这个人是陌生人,跟你没什么关系。这不是我要的感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