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零态LT(ID:LingTai_LT),作者:顾念秋,编辑:林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半个月前,小鹏汽车作为新玩家登陆港股市场。
顶着港股“智能电动车第一股”的头衔,小鹏汽车成为快手、B站等今年港股市场第五个IPO企业。回顾小鹏赴美上市的辉煌,不过才一年光景,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成为了近三年来唯一一家在港股、美股“双重上市”的中概股。
小鹏汽车公司宣称,这次上市共发行8500万股,定价165港元。6月15日开盘后,小鹏汽车股价略有增长,市值达到2841亿港元。截至开盘当日收盘,小鹏港股价与发行价持平。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并不是登陆港股的最佳时机。科技股的余震仍在影响造车股市场表现的同时,港股市场也并非估值溢价的绝佳地点。小鹏汽车上市后的表现就是“时不利兮”的最佳例证。
但“双重上市”依旧让小鹏汽车成为了造车业的焦点,引发了针对智能造车的诸多探讨。这家不足十岁却成长飞速的造车企业,成为了中国智能汽车业的领衔者。但这也意味着,在国际市场,小鹏汽车需要与特斯拉、比亚迪这类强势的电动汽车品牌去竞争。
01造车下半场枪响
智能造车的市场是诱人的,尤其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
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预期将从2020年的约100百万辆增加至2025年的420万辆,这将超过美国及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总和。业内人士也表明,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将出现在2022年,电动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超过10%。
但烧钱也早已成为行业共识。
上市庆祝仪式后,何小鹏这样描述造车业:如果从0到1大概要200亿人民币的话,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从春秋到战国,或者说如何从1到100,每家公司可能不太一致,但是我相信第二步的这个钱肯定超过300亿,这是一个基础。
随着市场完成了上半场资本圈地战,不止拼资金的下半场扳机已经扣响,但毋庸置疑,下半场的资金投入只会愈演愈烈。如果说300亿人民币是下半场的入场费,那么想在电动汽车行业拔得头筹,这还远远不够。
造车业不再是几个玩家的游戏,智能造车行业开始加速内卷。
新的格局在诞生,老玩家也不甘示弱。近两年,传统造车行业的几大巨头宝马、奔驰、大众这类耳熟能详的车企也在向新能源造车赛道进军。传统造车对智能造车的兴奋既来源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巨大潜力,也有政府“碳中和”政策的压力驱动。
但一个显性的事实是,科技股的大衰落让造车股不再处于最好的黄金时代。尽管造车股在5月都实现了回弹,小鹏汽车甚至反弹接近80%,但年初的科技股大跌余震犹在,市场对于造车股态度仍处于谨慎阶段,这也解释了小鹏港股的表现。
港股的相对稳健亦让小鹏能够吸引的资金规模有限。港股整体估值溢价不敌纳斯达克,目前,港股恒生科技指数PE估值为43倍;而美股纳斯达克指数近50倍,A股创业板指数近60倍。显然,如果是为了溢价资金,港股能给小鹏带来的非常有限。目前公司上市定价较公司美股仅折价2.88%就是很好的体现。
但“双重上市”却为小鹏打开了内地投资者的大门。为内地投资者敞开怀抱,意味着强大的资金涌入。
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筹钱。
而另一方面,随着玩家的增多,电动汽车的门槛也在变高。本质上,巨头们投钱都希望在技术上一骑绝尘。
就像苹果推出iPhone4,重新定义手机也彻底改变世界一样,特斯拉虽然赋予了智能汽车具象的概念,引入了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方式,但智能汽车业始终缺少一个成熟的产品。在设施不齐全的电动汽车环境下,消费者们转舵的唯一条件就是智能汽车的技术彻底改变生活。
02小鹏的技术信仰靠谱吗
6100多名员工,40%左右是研发人员,小鹏是技术强者么?
小鹏一直以技术为傲。在招股书中写道:“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以及部分纯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相比,我们的创新速度以及独有的实力使我们的汽车软件能够适应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中国特定的道路状况,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此次大规模“回血”的目的,也旨在技术研发上获得更强的投入。对于所得款项净额约137.81亿港元,小鹏打算将45%用于拓展公司的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包括引入新车型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硬件XPILOT,提升动力总成、电子电气架构及超级充电技术等。有着“双重上市”的噱头,不免为小鹏打造了技术强者的一种人设。
但小鹏的技术信仰靠谱吗?
从自动驾驶层面讲起,最具争议的就是曹光植从特斯拉跳槽小鹏事件。今年,为期两年的特斯拉小鹏争端事件以和解落幕,不少媒体以“沉冤得雪”来形容小鹏。然而回顾整个事件,小鹏的冤情也非空穴来风。
目前证据显示,尽管曹光植之前在自己的iCloud云端备份过“特斯拉Autopilot相关的源代码完整副本”,总共复制了超过30万个与Autopilot相关的文件和目录。但两家公司的技术架构大相径庭,不存在抄袭的风险。
曹光植备份代码是真,小鹏窃取商业机密是假。在特斯拉小鹏案和解落幕后,曹光植也从小鹏离职,整场争议也脱离了大公司范畴,小鹏成为了曹光植备份行为后的“受害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曹光植确实在小鹏的成长期,担任着“感知负责人”的角色,这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是核心技术之一。而曹光植在特斯拉曾是Autopilot部门中有权限访问源代码的 40 人之一,对于自动驾驶的流程和技术细节非常熟悉。
这意味着,2019年初小鹏把特斯拉的一个技术专家挖到了自己团队。
然而这并没有让小鹏的技术相对特斯拉实现“弯道超车”。从小鹏发布的技术细节来看,一些功能仍然有“模仿特斯拉”嫌疑。小鹏的Xpilot以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为卖点,P7宣传重点放在英伟达的xavier和有余量的摄像头和雷达上,而针对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过多的宣传。
纵观小鹏的设计和软件发展,用追随特斯拉来形容也不为过。软件层面,Autopilot有过渡版本2.5,Xpilot也有2.5版本,Autopilot现行的是3.0版本,Xpilot也是3.0版本,Xpilot和Autopilot同步调并进。
设计方面的诸多细节,小鹏P7也有借鉴Model 3的影子。车头的前备箱尺寸比Model 3小了一号,车顶的双闪灯按钮也与Model 3一致,后视镜调节按钮集成在方向盘上的功能也相同。很难去形容这样的细节是电动汽车的大趋势还是特斯拉为智能汽车“打样”,但不得不承认小鹏车型诸多设计与特斯拉不谋而合。
在消费者体验上,小鹏也有翻车的“前科”。去年,一位小鹏北京车主反应,小鹏的自动跟车系统被太阳投射的影子所干扰,汽车直接随着影子跑偏。事后小鹏回应称,之后会针对该问题进行系统升级。这也体现了在通用场景小鹏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离成熟还有一定距离。
知名汽车博主王铜根这样评价小鹏所谓的自动驾驶:“小鹏汽车对周围车辆的识别能力只能用惨来形容,希望自动驾驶车迷们能在交出油门和刹车的控制权之前多做一点功课,明白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怎样一个不靠谱的功能。”
技术问题也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瓶颈。特斯拉的刹车门、召回门一桩接一桩,可见即便是行业领衔者,距离能够真正实现道路自动驾驶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小鹏一直宣传技术投入,却始终没有创造真正的差异性技术优势,让其能够“叫板”特斯拉。
03超越特斯拉,道阻且长
从诞生之初,小鹏就和特斯拉就剑拔弩张。
比起造车企业,小鹏不断强化的人设是“把特斯拉打到找不着东”。与之相对应的,小鹏P7也明确的对标了Model 3。于是就有了Model 3在发布国产版价格之时,何小鹏的豪言壮语:“Model3国产版32.8万(不带自动驾驶)毫无竞争力,起码应该再降价1万美元.....小鹏P7出来肯定辗压。”
何小鹏对于自家企业的自信着实令人倾佩,但如何“碾压”特斯拉,却是个伪命题。就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的销售数据来看,小鹏P7在2020年全年累计销量15315辆,还不及特斯拉Model 3在12月的单月23804辆的销量。
当然碾压也不仅仅是指销售数据的碾压,就产品而言,小鹏也未必有碾压特斯拉的实力。毕竟在特斯拉降价之前,就被消费者看作最接近互联汽车理想的电动汽车,其飞驰的股价就是扩张的最大自信。国内定价公布之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大大加强。即便是有特斯拉维权门这种负面事件的影响,特斯拉的销量也持续上升。
特斯拉降价的首月,小鹏P7的交付量仅为2104辆,遭遇了规模交付以来的首次下滑,同时也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一个在10月份出现销量下滑的企业。
再看其他造车新势力。
国内造车业的玩家中中,李斌先有易车再有蔚来,李想先有汽车之家再有理想,只有何小鹏是“局外人”。的确,UC浏览器的成功让他曾在互联网叱咤风云,而敏锐的商业嗅觉也让他踩对了智能造车这个富有前景的赛道,但问题在于,何小鹏对汽车赛道的认知和畅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何小鹏要和特斯拉隔空叫板。
但智能造车业需要什么,未来万物互联的交通形式是怎样的,小鹏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如果说特斯拉是将汽车业推向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时代,那么小鹏希望在智能造车业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究竟是智能汽车的领衔者,还是追随者?
这都是小鹏在真的超越特斯拉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互联网人的老道和野心在何小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互联网人的急躁也在小鹏的腾飞中尽显。智能汽车是新起步的大行业,小鹏追求的企业成长极高的加速度,恰恰忽略了造车业的本质是技术斗争。
造车业的下半场,新的机会池也在打开。10%的全国渗透率,在一线城市可能达到35%及以上,这意味着在大城市的智能造车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从产品质量到技术优势再到价格,想靠现在的产品占得先机,小鹏的路将会很难走。
当然,纵横互联网多年的何小鹏也没有停滞不前。据悉,小鹏很快将有G3i、P5两款新车推向市场,一款中大型SUV新车也在计划中。
希望这次的小鹏是带着真正有潜力“超越特斯拉”的产品而来,不仅仅是一句“碾压”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