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责、权、利,就是责任、权力、利益。
“钱少压力大,干活没动力。”
这是责任大于利益,责任大于权力。这事做好了,对我没利;这事也做不好,因为没权。
“员工消极怠工,说一做一,绝不做二。”
“上级贪图利益,处处争功,却不担责。”
“老板干员工的事,员工讨论国家大事。”
这是公司的管理系统,出现了问题:责权利的等边三角形被打破了。
这叫“责权利不对等”。
而摆不平责权利,就做不好管理。
大到CEO,小到前台,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要摆正这三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就像少林寺的《易筋经》和《洗髓经》是修炼绝世武功的基石,是最厉害的功法。
“责权利对等”,就是管理的独门心法。
五个字听起来简单,理解容易,做到很难。
我们以前写过很多如何做好责权利的文章,但它的难度和关键点是什么?如何修炼?
我们今天来讲讲。
—1—
“所有一切的错,都是老板的错”,这句话对不对?
对。老板,因为所有的利都在你这儿,所以责在你这儿。因为责在你这儿,所以权在你手上。
利-责-权,责权利的基本心法,是从“利”开始的。你因此要为公司承担无限责任,同时也享受了一切的权力。
现在,我们把老板理解为一个责权利最大的总包,一刀刀往下切,分包给每一个具体的职位。
每一个具体的职位上,最终也要责权利完全对等。
但凡有一个地方不对等,就是你管理的漏洞。
比如,老板要“又多又好又赚钱”,研发部领到任务“研发出一个产品”,于是公司出现“责任真空”,自然出问题。
这是管理的底层。
再向上一层建设,是考核制度、薪酬激励等等。
如果底层不对,三角形地基不牢,往上搭再多的功法,都难逃功亏一篑。
“责权利对等”这事,经济学、管理学一直在研究,但是没有完美解。
责权利对等,难在平衡,是管理者一辈子的修炼。
怎么来修炼呢?
我给大家四组关键词:
效率和效果,意愿和能力,管理和治理,结果和过程。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2 —
管理上有两个词,经常被混用。
一个叫efficiency,效率。一个叫effectiveness,效果。
效果是什么?
比如,“多快好省”。
我要种一颗苹果树,我希望这颗树上结的苹果越多越好,每一个苹果,越大越好。
这是“多”和“好”,是效果。
但是,我的苹果树,别人是三个月结果,我能不能一个半月结果?别人用了两吨肥料,我能不能一吨搞定?
这叫“快”和“省”,是效率。
多快好省,我们其实在研究“效果和效率”两件不同的事。
区分这两个词,目的是在设计责任的时候,问问自己,你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今年推进了60个项目,你到底是要研发效率提高10倍,还是最终多做成几个项目,实现产品变现?
你要的是结果,提高成功率,还是提高效率?
成功绝不仅仅靠效率能办到,因为高效率不一定等于有结果。效率≠效果。
—3—
意愿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有没有动力,有没有愿望,有没有积极的态度。
能力是,他会不会做,懂不懂怎么做,能不能做好。
60个项目,想做8个,最后成了3个,到底是意愿,还是能力出了问题?
如果是意愿出问题,通过激励、文化、愿景、价值观来解决。
但是,如果是能力出问题,怎么解决呢?
靠培训、工具、系统、经验、迭代,等等。
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一个手段,对应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
激励,永远不能解决能力的问题。
仅仅认为管理就是激励,认为把激励措施做到,大家就能如狼似虎,这是不够的。
激励,解决的是上上下下,目标相容的问题。
能力不够,要靠资源补给,给授权。
授权,授权,但往往动作变形,很多人授的是“责”,而不是“权”。
“这事你负责了,你负责到底”,“钱和人,你要用的时候,来找我商量一下”。
商量一下,就意味着权还是在我这儿。
我们很容易把一个责任分出去,但是不给利益,不给权力。
只有真的拥有决策的权力,才能真正去分配资源,调配人和钱。
责权利分配里面,想清楚,什么是意愿问题,什么是能力问题。
利,解决意愿问题。权,解决能力问题。
意愿和能力不能混为一谈。
对症下药。
—4 —
带团队,是个人成长路上必经的一道坎。
这道坎是什么?
交付结果,不再通过自己来完成,而是通过其他人。
你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你眼皮子底下,把事情做砸,然后通过做砸的方式让团队成员获得成长。
然后,随着队伍越来越大,你还要学会从管理走向治理。
管理是,我要不要和员工做一对一的对谈。我怎么能手把手指导你?你这件事情为什么总做不好?有什么烦心事,我们聊聊?
这在组织人少时管用。
治理是,我怎样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制度让你把事情做好,怎样匹配责权利关系。
如果要管一个国家,只能用治理。去设计国家的结构、划分部门。
治理可以理解为硬件问题,管理是软件问题。
从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成长为治理者,他的眼中从一个个的人,变成全是组织,全是结构。
所谓“目中无人”。
你的目中,看的不是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责权利对等的职位。
如何判断有没有做到治理呢?
有一个小办法。
当CEO往公司一坐,你发现你的每个员工都比你着急。
着急,是因为他明确拿了“责”,你又给了足够的“利”。
这时你应该狂喜,说明你的治理结构搭的很好。
如果不是,那说明你要通过管理手段来解决问题。但管理,毕竟覆盖的人群小,且效果短暂。
这是管理和治理,有巨大的差别。
—5 —
第四组要平衡的是,结果和过程。
初创公司,常常更容易去管理结果。
“别跟我谈你多辛苦,就告诉我结果做到了吗?”
管理者很喜欢开口就向员工要结果。
但公司做到一定规模,这样是行不通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治理者,你之所以能够领导一个团队,是因为你把如何做成这件事想明白了,而不是把“如何做成”打成一个包,压给员工。
说,“我也不知道如何做成,反正你帮我把它做出来。不然要你干嘛?”
小公司才这么干,大公司一定不能这么干。
大公司,一定要看过程。
什么意思?
你的目标是做出“又多又好又赚钱”的新产品,你自己知不知道怎么做?
如果你真的知道,就把它拆成流程、拆成过程。
比如有15个步骤,每个步骤设定1个阶段性目标。每个步骤能拆解,成功经验才能复制。
管理过程,对人才的要求会降低,成功的概率会提高。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但你相信有人能做到。这时,你就得把“又多又好又赚钱”这个结果,打包给一个项目经理去负责,结果的收益同时也给到他。
这就是所谓的合伙人了。把立项变为合伙的方式,项目经理自己掏一部分钱,成功之后也能相应分得更高的收益。
还是60个项目,分给10个项目经理,由于自掏腰包了,他们会积极否决掉一部分不可能成功的项目,集中精力更努力去做成剩下的,成功概率大大提升。
所以,到底要在结果上,还是在过程上做管理,是一家公司成熟度的重要表现。
一开始还不够成熟时,先用结果来管理,但责权利一定要对等下去。
当你开始慢慢成熟,一定要走向过程管理,把最后怎么能做成的这个过程,流程化,应用于未来批量化的生产。
走向成熟,一定要学会管过程,流程化。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公司想长大,要懂得用一套真正的管理办法,去管理公司。
而这套真正的管理办法,最底层的逻辑就是“责权利对等”。
我的公司从一开始的4个人,成长到现在13人,看起来“很小”,其实“很复杂”。
我可能“管理”不过来了。我们要“治理”。必须定义好责权利的关系,依靠一套规则、逻辑、制度自我运转。
你要什么权,就担什么责,拿什么利。
关于责权利法则,我们只有一条公理:
创造最大价值的人,获得最大的收益。
因为一个公司好的管理制度,是不让弱者占强者的便宜。是责权利对等。
摆平责权利很难,这是管理者一生的修炼。
关于如何平衡,如何修炼,今天和你分享了四件事:
效率和效果,意愿和能力,管理和治理,结果和过程。
好好体会,做决策的时候,多问问自己:
“我这件事,是为了效率还是为了效果?我这打法,是管理还是治理的打法?
这件事,我是该管过程,还是结果?出问题,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乱拳打死老师傅”,也无法保证每次都打中。
问清楚,解决的手段才会有针对性,有章法。
祝,管理有章法。修炼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