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医疗健康行业迎来拐点,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等文件出台,带量集采,医保目录谈判及取消政府定价、发挥医保控费作用等举措的落实,将中国医改推向新阶段。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引入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后,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以及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使得医疗健康赛道成为一二级市场关注的焦点。该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共发生219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创历史新高,达74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1%;与此同时,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62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
作为黄金赛道的生物医药早被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等老牌企业牢牢吃死,要想在这个赛道分一杯羹属实不易,作为行业新秀的嘉和生物在去年10月7日就已登陆港交所,“黄金赛道+明星机构加持”的打新法则让其上市首日稳超发行价24港元,然而时至今日,上市已10月有余的它如今每股仅15港元左右。
上市之前吹过的牛如今有没有兑现?想走商业化的它如今仍无药上市,还要靠资本输血多久?与此同时,如此窘境却依旧能让高瓴持股26.07%,成为第一大股东,到底是看好还是别有用意?
饱经风霜的嘉和生物
嘉和生物2007年成立,2020年上市提出进入商业化,2021年至今仍然无药上市,相比之下,2011年才成立的信达生物,2018年就上市了第一款重磅产品,随后的两年时间,陆续上市了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早早地走在了嘉和生物的前面,从成立到现在,这14年里嘉和生物到底经历了什么?
截图来自天眼查
2007年末,主营化石能源的惠生集团出资1000万美元设立了欣润(上海)药业有限公司,即嘉和生物的前身。彼时,曾任全球最大生物制药公司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的周新华博士回到中国,拿着惠生集团这1000万美元,开始搭建单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2011年到2013年期间,惠生集团增资1000万美元后将持有的嘉和生物全部股权转让给惠生投资,并且安胜投资向嘉和生物投资1.87亿元。
2013年,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沃森生物正在布局“大生物”,为了进入单抗领域,沃森生物斥资2.92亿元拿下安胜投资和惠生投资所持63.48%股权。
2015年,沃森生物再次以8500万元收购惠生投资持有的8.384%股份,对嘉和生物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1.96%。同年8月,嘉和生物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阳光人寿向嘉和生物投资3亿元,阳光融汇和玉溪润泰分别出资1亿元。
2016年,风头正盛的嘉和生物迎来了A轮融资,沃森生物通过一系列收购和增资动作,始终将嘉和生物的控股权牢牢握在手中,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沃森生物是出了名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反复收购公司,没等出成绩就草草出售。
2018年5月,阳光人寿、阳光融汇和安胜投资将所持有的嘉和生物股权悉数转让给了浙江康恩贝和福平潭华兴康平医药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华兴康平),而沃森生物放弃此次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
2018年6月,沃森生物宣布以3亿元的价格转让持有的嘉和生物8.6455%股权,交易对手为康恩贝。随后又将所持有的嘉和生物注册资本约1.85亿元对应的股权转让给HHCT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HHCT),同时,HHCT向嘉和生物增资2.9亿元。与此同时,泰格医药旗下的观由兴沃和泰格盈科两个并购基金以整体31亿元的估值向嘉和生物增资3.7亿元。
“这不是个被动的选择,这一次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是基于沃森自身发展与嘉和生物经营环境的谨慎考虑。”沃森生物董秘张荔曾在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HHCT进行一系列操作成为第一大股东,目的只有一个——上市。
据悉,HHCT注册于香港,实际上是高瓴控制的一个境外特殊目的公司,HHCT的加入,无疑是让嘉和生物由一家纯内资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进而达到上市要求。
2020年,在嘉和生物寻求赴港IPO的一个月前,嘉和生物宣布完成B轮融资,获得1.6亿美元B轮融资。此次融资是由高瓴继续领投,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和Cavenham PE跟投。
2020年上市后,高瓴通过旗下的HHJH和HMHealthcare持股29.38%,为嘉和生物控股股东,康恩贝持股12.01%,沃森生物持股7.81%。
投资机构当生物医药的控股股东,资本市场一定会对其做出要求,半死不活的嘉和生物逐渐步入正轨,眼看丰收在即,却“飞来横祸”。
嘉和生物能挺得住吗
无论是一心一意也好,逢场作戏也罢,至少资本是看好的,然而就在7月2日,创新药迎来新拐点,嘉和生物也面临巨大挑战。
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应该始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为目标,强调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研发理念。
深耕医药多年的谭先生告诉投中健康,政策出台无疑是让国内企业不要再内卷,新药也应该踏踏实实,而不是为了快速套现离场。
政策一出,无疑是从临床实验审批环节给Metoo药加了一道枷锁,国家开始在供给侧上出发,一步步纠正整个中国创新药的前进方向。
嘉和生物招股书中介绍到,上市之后将进行商业化阶段,也津津乐道展现了公司主要候选药,认为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等慢性疾病适应症极具潜力。
商业化首先是产品,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成为第一关。
根据嘉和生物年报显示,目前涵盖15款靶向候选药物,其中包括全球前三大肿瘤靶标和十款最畅销药物中的五款,目前仅有2款在进行NDA,也就是说,商业化初期是否成功无非就是这两款产品市场如何以及自身是否有竞争力。
作为嘉和王牌的GB221,是一款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产品,是曲妥珠单抗的仿制单抗,NDA正获审评。
曲妥珠单抗原研赫赛汀于2017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进入医保后市场销量及渗透率快速提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至2030年,中国整个曲妥珠单抗市场将突破130亿元,其中生物类似药占比56%左右。
然而,曲妥珠单抗市场的广阔前景使得国内外多家企业都瞄准了这一细分赛道,2020年8月14日,复宏汉霖的曲妥珠单抗(HLX02)就已在中国上市。除此之外,安科、华兰等国内7家公司的产品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在这个竞争激烈且落后于复宏汉霖的赛道上想要突出重围有点难。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药的大热门PD-1,竞争不亚于曲妥珠单抗,对于这个拥挤的赛道,嘉和生物另辟蹊径,选择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切入点,有望成为中国首款治疗该疾病的PD-1单抗,目前NDA正获优先审评。
事实上,作为低价值的创新药,嘉和生物的另辟蹊径是其强有力的竞争点,然而7月2日CDE的征求意见稿却让其进退两难,面对突如其来的风向变化,其优先评审的PD-1单抗眼看上市在即,到底能否通过审批?
一位接近嘉和生物的人士向投中健康透露,“嘉和生物通过研究这种Me too的药,拿着这款PD-1提交了NDA审核,也因为提交NDA审核而成功上市,而在如今这个关键节点,一纸政策无疑是让它乱了阵脚,嘉和生物势必要拿出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向大众论证自己值得信任,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此之外商业化第二关——销售团队也是重点。
2020年7月,嘉和生物宣布任命陈文德为首席运营官,负责商业化规划,并为处于临床试验后期的候选药物做好面市销售的准备。
招股书披露,公司拥有400多名员工,其中80%为科研人员。据悉,恒瑞医药肿瘤线销售人员超过6000名,其中PD-1专职销售人员便接近2000人,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销售团队规模也都有近1000人左右,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一旦药品上市,嘉和生物销售团队的搭建无疑是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7月2日CDE发布征求意见稿,嘉和生物还是有潜力的,尽管处于生物类似药公司的第二梯队,但仍然有亮点,资本青睐也算合理,可如今风向变了,老路还能走吗?
黄金赛道+明星投资机构是大家公认的财富密码,然而在嘉和生物这里突然失灵,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速度与创新不够,毕竟,在医药领域,速度与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资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