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雷科技,作者雷科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1年的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将是各家品牌一分胜负的战场。
根据IDC中国提供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国内600美元以上的手机市场中,华为与苹果共分天下。尽管小米、OPPO和vivo一直将品牌高端化作为战略目标之一,但是这样的结果却稍显尴尬。
在绝对性能上,OVM三家的高端手机硬件配置并不差,但却依旧比不过苹果和华为,让更多的用户买单。这是为何?仔细一想,我们或许可以从OVM三家品牌的历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若说哪家品牌最喜欢提起“高端化”,那必然是小米,2018年上市至今,高端化一直是小米的重点战略目标,高端化目标的提出,和此前小米遇到的挫折不无关系。
在2018年证监会公布的小米CDR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主要销量和利润都是由2000元以下的机型支撑起来的。在2000元以上的档位,小米6等旗舰机提供的销量不到20%,1300元以下的Redmi机型以78%的占比成为了小米的销量主力。
除了2018年的数据外,小米在招股书中也公布了2015—2017年度的机型占比,可以看到,小米旗舰机(2000元以上档位)从来不是小米的销量主力,不过他们贡献的收入相当可观,销量收入比是中端机型的数倍。
当时的小米虽然已经跳出了增长难题,但处在非常痛苦的转型期,自小米8和MIX 2之后,小米在高端机型上的表现难称惊艳,小米9与MIX 2s更是大失水准。高端销量不够,小米就无法获取充足的资金完成研发。再加上小米“性价比”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即便推出了小米10系列和小米11系列,其标准定价依旧低于其他品牌的高端手机,甚至一并被各大媒体成为“高端旗舰机的守门员”。所以,高端化不足也会对小米寄予厚望的互联网+IoT战略产生挑战。
一般来讲,手机越贵的用户,它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越高。如果小米不走向高端,其依赖的互联网收入迟早也会触顶。
2018—2019年,小米为了销量可谓是绞尽脑汁:高管微博营销频频、开始重视产品设计、重点培养线下渠道。从结果上来说,这些措施虽然让更多人知道了小米的名字,但并未让小米完全脱离“性价比”的品牌印象。
举个例子,虽然小米的旗舰产品从原先的1999元涨到了现在3999元,但是这些年间,其他品牌的高端手机也在涨价,基本上都是5000元起步。正因为小米的旗舰机的定价依旧比其他品牌低,所以比较容易让消费者觉得小米手机依旧很有性价比。
而小米Note系列,其在遭遇商业失败后,就急急忙忙地改弦易辙,小米Note3和Note一、二代相比,品牌面向用户已经大相径庭,产品线规划的摇摆不定,使得小米Note系列可能失去了布局高端的机会。
其实,小米未必没有机会冲刺高端化,一方面,小米和高通的紧密合作让雷军成为了高通的座上宾,而高通依然是安卓阵营里性能表现最均衡的处理器;另一方面,MIUI和米家的存在,让小米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生态圈。对于其他厂商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生态成型,而小米只要做好手机就成功了一半。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2019年,腾讯旗下企鹅智库曾对国产手机品牌做了一幅用户画像,可以看到,虽然小米的用户可能更在意参数,但他们未必没有消费能力。他们的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并没有显著低于苹果华为,在一线城市中也有着不错的用户占比。
可能小米意识到了:性价比本身也是一种品牌价值。随着消费者对于防水、屏幕、拍照等基础需求的增加,其实2000元已经很难买到真正的水桶性价比旗舰,价格并不是阻挡小米高端化的最大困难,诚意才是。
这也是为何,2019年年初Redmi的独立,对于小米有着里程碑级别的意义。
在小米给卢伟冰放权后,意味着Redmi将承接小米现有的基本盘,卢伟冰成为了性价比互联网营销的代表,在卢伟冰的管理下,Redmi精简了产品线,强化性价比定位。而小米可以放心向上走,离开营销战争,加大研发力度,培养属于自己的品牌价值。
除了Redmi独立之外,小米也终于重视起一贯被吐槽的供货问题。小米Note、Note 2和小米9的惨淡销量,很大一定程度上是供应链和备货的情况导致的。此前,小米总裁林斌表示,小米手机之所以缺货,是因为小米在内部的流程和管理上缺乏经验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米全面提升系统性管理能力和增强干部个人的能力,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由高管亲自监工,以此来保障前方生产。
在蛰伏一年后,小米将反复打磨过的技术统统用在了小米10上,缔造出了一款没有槽点的水桶高端机。不过,或许是雷军太良心了,也可能是决策失误,在同一配置下,自家高端产品的定价要比别家低不少。
也就是说,小米高端产品与其他竞品价格相差太多,这样的定价客观上会让人觉得“不太高端”。不过,低价只是一方面,另一方是小米旗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硬件堆料确实很足,比如小米11 UItra,几乎搭载的是目前行业最顶级的硬件,但是与其他竞品没能拉开太大差距,毕竟这些硬件都是来自供应链,并非小米一家独占。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小米11 UItra仍然是以价格优势,抢占了一小部分高端市场。
在研发领域,OPPO遭遇到了和小米一样的尴尬:相较于华为,OPPO和小米的研发实力不够强劲,只能弯道超车。
事实上,相比vivo,OPPO有着做高端的基因。因为OPPO原本就在高端市场成功过,其最早的MP3和蓝光机都曾打入国际高端市场。这意味着OPPO在极致品质的追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Find X3系列问世之前,该系列的老前辈Find 5和Find 7定价已经来到了4000+,两款产品当时都取得了市场成功,销量纷纷超过100万台。正因为Find X系列的成功,使得OPPO在2016年手机销量登顶中国市场,同时在2000元以上价位段市场占有率超50%。
基于过去长期的技术投入和供应链稳定的合作关系,OPPO在专利上已经有不少沉淀。2020年,OPPO在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列第二,单是今年的Find X3系列就已经具备了超过100多项专利。
不过,专利多并不意味着要在手机上疯狂堆料。OPPO的创新不是盲目的技术堆叠,而是指向切实的用户痛点。例如,Super VOOC闪充,可以让手机快速回血,缓解部分用户的续航焦虑;再比如自适应高刷屏,现在的旗舰手机屏幕,2K+120Hz几乎已成为标配,虽然屏幕看起来更清晰流畅,但耗电量也会随之增加。而自适应高刷屏可根据使用场景,实时调整屏幕的刷新率,优化电池续航。
为了冲击高端市场,OPPO在营销方面也没少下功夫。比如邀请影像探索家姜文作为Find X3系列的代言人,再加上奥斯卡金奖男主角Eddie Redmayne、电影《星际穿越》配乐师Hans Zimmer,OPPO这一整套营销打法很明确指向了偏爱好影音,消费能力充裕的人群。
与OPPO不同,vivo近些年的产品定位有些迷。vivo自从孵化了iQOO在国内市场开花结果后,从一开始要抢占用户的高性价比认知,到现在iQOO的价格逐渐走高,产品线几乎与vivo平行,甚至iQOO线下门店都开始卖vivo旗舰机,而不是像OPPO和realme那样,把品牌划分的很明确。
vivo的产品高端化,走的是“双旗舰”路线。其中,NEX系列汇聚了所有的技术,可谓是vivo探索全面屏手机的最高杰作。X系列则更加偏向于大众化,除了性能足够期间外,最大的卖点在于手机影像。
如果说NEX系列是vivo探索前沿科技的产品,那么X系列就是专注于专业影像的时尚旗舰。手机硬件方面,vivo通过与蔡司合作来提升X60系列的摄影能力,并搭载了自研微云台技术,让录制视频时的画面变得更稳定。营销方面,vivo邀请了当今的流量明星为X系列代言。毫无疑问,X系列面向的用户是那些喜欢摄影、自拍的年轻人。但是对比OPPO Find X系列,vivo X系列似乎少了几分内涵。
从iQOO旗舰产品定价冲击5000元价位段市场可以看出,vivo或许想要iQOO培养成高端子品牌,但vivo自家高端产品线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上的技术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例如升降式摄像头、瀑布屏等,其他厂商很快就能跟进。所以,vivo并未完成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