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红碗社(ID:hongwanshe2020),作者:任子勋,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如果要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咖啡品牌“少数派”,那么“感性的产品+理性的创始人”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一组组合。
无论是少数派旗下的“黄色潜水艇”还是“北野武”“野草莓”等产品,绝大多数都能在第一眼牢牢抓住外界的目光。这种色彩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市面上部分为了颜值而美颜的品牌思路。并且在这些个性化的表达背后,更追求对咖啡口味本身的多元探索。
但如果从行业视角来看,作为一家成立近7年的咖啡品牌,少数派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实际上相当低调。对于眼花缭乱且层出不穷的咖啡新物种,对于融资激进且金额不断创下新高的同类品牌,公司创始人吴凌波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静。与其说对外界的种种变化不为所动,更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对于少数派该成为怎样的一个品牌,他始终不会被外界所左右。
吴凌波相信,未来中国咖啡品牌将会有很大的机会,人们对咖啡这款饮品本身的理解也会不断改变。
“如果说我们把咖啡当作舶来品的话,那么其实我们餐桌上吃的、喝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算作舶来品。”
在吴凌波眼中,喝咖啡这件事本身与喝茶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2014-2015年是少数派刚成立的时间,也是中国精品咖啡行业刚起步的时间。在这样时间点,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虽然海外咖啡市场要比国内起步更早更加成熟,但依然有能做出有独特风味、且非常美观的年轻品牌涌现。这件事给他所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少数派也要成为一个能够做出好味道同时兼具视觉效果的中国品牌。
但市场很快就给初出茅庐的少数派上了一课,而这个课的内容就是当市场所喜欢的和你所想表达的截然相反时,怎样在十字路口决断。
“即便是今天,很多咖啡馆提供的咖啡还是用拼配的方法来做的。但我2014年的时候就一直觉得,咖啡豆最稳定的一个状态是使用单一的咖啡而不是拼配。所以当时我们只有黄色潜水艇这种单一的SOE咖啡。”但卖了一年之后他发现,即便是圈内对于咖啡认知比较全面的人依然不会选择SOE咖啡。“SOE咖啡强调的是风味性,比如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应该偏酸甜口,大家也知道这个东西好,圈子里面的人也觉得这个东西好喝,但是他们在服务客户的时候还是选择拼配。”
少数派很早便开设了自己的咖啡馆,但这种客人留不住的现象让吴凌波在当时一度感到崩溃。作为过来人重新回顾,他认为这件事最核心的原因不是产品而是市场。随着市场对咖啡认知的不断提高,“黄色潜水艇”如今已经成为了少数派销量前三的产品之一。但是在那个时间点如果他只坚持自己的认知,那么很有可能并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
“有的时候不是咖啡品牌做的事不对,而是时间点。”他回忆道,“愿景很重要销售额也很重要,很多事情都是基于你有钱才能将想法实现。所以当时我觉得既然市场是这个样子,那我就做一款大家认知度比较高的拼配产品,我的逻辑是既然大家对这个产品有需求,我再做一款比较好的来满足市场,收获大家的支持又能把我们的品牌更快速的推荐出去。这个做法是顺应形式,叫做妥协也可以。”
少数派转变发力点的间隔很短,在作出决定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迅速做出了调整,推出了两款拼配咖啡。吴凌波表示,这两款产品良好的市场反馈不仅帮助品牌站稳脚跟,也顺便发挥了导流的作用。被吸引而来的客户会被其他的产品所打动。
在经历了第一年之后的重心调整,少数派开始实现快速增长。仅在成立第二年就实现创业最初设定的五年目标。即便是在成立的第五年,销量增长速度也能够保持在60%-70%百分比。
虽然从外部视角来看,(互联网)咖啡的春天还要从近些年瑞幸等品牌相继爆火开始算起,并且在这之前行业也见证了一批批前来淘金又失望而归的创业者。但对于自己所走的这条路,吴凌波认为一直都算顺利,而这个原因是不要让功利性占据主导。
“如果你没有想要去引领别人的这种心态的话,你可能做着做着就会变形了,松懈了。因为我们是有自己的咖啡烘焙厂牌和咖啡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行业方方面面的体会和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少数派想要表达的就是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人云亦云大家怎样去开咖啡馆,就跟着怎样去开咖啡馆;大家怎样烘焙豆子,就跟着怎样去烘焙。”
外界有观点认为咖啡消费在文化上的差异终归会导致比茶饮更快触碰到天花板,但吴凌波对行业有着自己的感触和判断。如果拿海外市场来举例,北美或者欧洲的消费人口并不一定能够超过国内,但销量却占据全球榜首。一旦成为咖啡消费人群,那么复购几乎是源源不断的。如今咖啡品牌所做的各种不断创新,对于较少或者未尝试过的人来说,门槛也在不断降低。
如何定义一款好的咖啡产品,他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味道,还原度;其次是美观;接着是与市场现有产品的差异度以及小众程度(或者反过来说,能够影响到多大人群),以及最后的成本。每一年为了寻找好产品,少数派会内部研究80-100种口味。
以“黄色潜水艇”为例,这款产品是吴凌波最喜欢的咖啡产品之一。“黄色潜水艇”产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味道好作为基础,并且产品形态“稳定”。甚至某种程度上“稳定”比好喝要更加关键。
“像咖啡豆这个产品,我一直说要么就最简单化,要么就最复杂化。夹在中间的很多咖啡产品是把两种咖啡豆放在一起去做拼配,这其实这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当你某天少了一种,相当于少了30%的比例出去了,这个一定会影响你的味道。从比例上来说,在配方里面占的比例超过25%一定会影响味道的。少数派会用到5-6种,基本上不会说其中任何一种原材料断货或者说缺失而带来味道的一个巨大改变。”吴凌波表示。
他告诉红碗社,在味道的研发上,少数派团队会先一起进行投票,比如在前一阵所尝试的将咖啡与茶叶结合,但并不是说跟所有的咖啡都要采用这样的思路,去寻找各种材料硬着头皮去做组合。如何将味道进行合理的协调,这才是衡量某个想法是否可行的关键标准。
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迎来一个井喷期,越来越的新品牌不断出现。吴凌波认为,中国一定会诞生自己的大体量消费品牌。
“从整个行业来看,大家对机会的把握非常好。以前买咖啡,卖的又贵又不新鲜,因为漂洋过海到中国来,起码都是半年以上的一个周期了,虽然会用到很多技术,但是还是做不到很新鲜。咖啡的一个特点是不管产品原材料多贵,还是要看新鲜程度。所以早年国内就没有太多选择,大家只能花更贵的钱买这些风味已经很不好的咖啡。”
他表示,中国咖啡品牌会逐渐孰能生巧。虽然大品牌的市场份额被释放出来一部分,但年轻品牌仍然需要从他们的经营中学习工业化、品牌打造和供应链打造。目前还是工业大量生产的咖啡很多依然是代工,品牌方的盈利空间还有待增长。
同时,咖啡业态也在改变。其中所提到的一个创新点是社区咖啡店。
2019年少数派在新店扩张中开始尝试加入面包糕点的烘焙团队,去推动咖啡的社区化进程。这背后的核心理念是:咖啡不仅在价格上应该贴近生活,同时也能扮演让当代社交没有成本的一种媒介。
“社区化的开发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武汉也好,在合肥也好,在一些三线城市也好,很多咖啡馆就开在社区下面,一杯咖啡可能卖十几或者二十块钱。咖啡开始变成了一个很刚需,然后又社交的一个属性,而以前都是在星巴克里面只有商务社交的属性。慢慢地人们去咖啡馆变成了是基于咖啡因的需求,去那里放松喝一杯,然后另外一个陌生人也是来这喝一杯,慢慢变成了社群这样的概念。”
无论是咖啡店的形态,还是产品的形态,少数派目前都在保持着一个探索与尝试的态度。
对于现阶段的咖啡行业,吴凌波从两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感受:从竞争角度来说,市场处于蓝海,每家品牌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受众并且销量不错说明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不同城市之间在咖啡消费上无论是观念维度还是价格维度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依然说明咖啡品牌仍然需要思考怎样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今年已经是少数派所步入的第7个年头。吴凌波感触很深。
“从时间来看,我们已经活了7周年了,一些创业公司其实寿命也只有2,3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会一直要按自己的节奏走。我们去跟同业去聊天去感慨自己说有点慢,但是我们再去看国外做他们的品牌可能比我们还慢,但是他们还耐得住寂寞,他们可能有一天也突然就爆发了,所以就这些事情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说我们可能不会那么急匆匆,但是我们一旦有合适的时间点,我们就会选择去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