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创业
2021
08/17
14:36
亚设网
分享

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数科社,图源:图虫。

知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技可以对事物标记“金融价值”,故任何事物的略微变动都会引起其金融价值的变动。

按照这种逻辑推演,倘若映射至某条与科技高度相关的产业链中,那么这条产业链中任意一家微观企业的一点变动,都有可能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几个维度产生效用,催化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

以智能硬件产业为例,目前整产业链的升级迭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来是自研技术的不断突破,二来则是其中供应链生态的丰满与扩容,特别是在“万业之王”金融的赋能下,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不难预见的是,各个玩家未来的命运恐将由自身的供应链能力来决定,而这种能力的本质其实都指向于一点,那就是产融的结合与生态的共荣。

01 供应链步入数字化阶段

近年来,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产业创新模式日益成为市场的主角,很大程度上,这不乏与以下几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首先,是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思路的提出,另一方面则是全球疫情和国际关系等因素的附加,从产业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效能的问题,成为最高效的路径。

其次,是全球数字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势所趋下,我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型过程,“脱虚向实”增强产业链之间的紧密性、稳定性和增益性,成为撬动更大价值空间的“杠杆”。

最后,随着票据、保理、融担、小贷等金融产品的丰富,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或科技巨头,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认识到,只有将金融服务更合理、更充分地嵌入到供应链网络当中,才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带动整个链条的优化和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单独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金融脱实向虚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扶持。

国家始终强调:要在依托贸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作用;在技术应用上,鼓励发挥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作用,对产业链条上的物权、债权等信息流进行监控,以解决业务信用风险的管控难题。

利好环境下,以实体产业作为底层支撑的供应链金融自然会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而科技类、服务类企业的“入场”,也让这一行业“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更多新的活力:

此前主流的供应链模式是从“1+N”中的核心企业出发,金融机构对这家核心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整条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背书。这种方式更多围绕应付展开,但应收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案,毕竟付款意愿并非是依靠金融工具来解决的。

第二种是专业保理服务模式,即在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公司所提供的代理采购、代理分销、物流、仓储、虚拟生产等集成供应链服务的基础上,向某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主要类型可分为存货、代采、赊销等。代表企业如中企云链、天逸金融等等。

三是生态供应链服务模式,就是运用AI、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获取多维度的数据信息,进行甄别、清洗、整理、加工处理进而建立风控模型,并为链上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除了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小米国美同样也属于这一类别。

与传统模式相比,由互联网、科技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转变在于打破传统授信视角,在真实订单数据、物流数据、交易数据等风险变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配套自偿性、封闭性均较高的资金服务,在促进自有供应链良性循环的同时,带动整个行业迈入数字化阶段。

02 产融结合的企业“范本”

聚焦于微观企业层面,这就不得不提到小米OPPO华为等这般硬核的科技企业,在多年的生态构建与产融结合的摸索下,这些企业几乎都在供应链创新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强项。

我们以小米为例。

作为一家以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公司,小米凭借一套软件、硬件、生态相结合的“打法”,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创新企业中的一家典型代表。

随着公司布局产业链宽度和深度的持续延伸,以及小米在过去数年里在供应链金融、产业数字化等领域中的实践积累,重新校订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结合方式,成为小米战略规划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小米数科”更名为“天星数科”的动作,足以说明小米在供应链层面上思考的深度。按照天星数科的战略规划,未来将聚焦聚力做好“三件事”——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服务产业中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服务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服务好广大“米粉”和用户。

从2018年3月份开始,凭借小米的智能制造基因和产业生态布局,天星数科从最熟悉的手机、电子元器件、智能硬件等产业开始,由点到线再到全面地深耕供应链金融服务,迄今已为3000多家产业实体提供了累计超过900亿元的信贷支持,为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平均降低了2个点左右的融资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天星数科正在携手一众金融机构共同服务玻璃、农副食品加工、物流、纺织等更多产业链中的实体企业。

可以看出,围绕生态内的核心主业,小米对自身供应链的整体把控越来越侧重于科技+金融的配套输出,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其他非强关联的生态外实体智造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更甚的是,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场景、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覆盖。

如果说苹果以IOS系统为基础圈起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小米则是依靠自身强有力的供应链布局,以金融服务为纽带,对上绑定实力硬件供应商,对下收获“米粉儿”刺激消费力,以规模化的成本优势来狙击其它竞争对手的。

眼下,尽管这套模式已被一众“友商”完全吃透、模仿,并迅速普及到整个手机产业,然而这仍不能忽略小米最先强调供应链打法的身份。毕竟,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像雷军这般,由CEO亲抓供应链。

还有一个与小米天星数科极为相似的案例,这就是OPPO欢太数科

事实上,欢太数科早已在数年前就开始帮助OPPO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维度进行覆盖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链条”数字化升级。随着两者关系的深化与业务的融合,欢太数科已将金融科技能力全面嵌入OPPO两端服务之中,特别是to B的供应链金融已被其设定为近年来的发力重点。

今年6月,欢太数科宣布,其为OPPO所打造的小微企业数字化产业金融解决方案“欧享贷”上线一年来已服务近10000家经销商,小微企业累计放款额突破10亿元,覆盖全国百余城市,服务OPPO门店数量超30000家。

尽管OPPO的生态体量相较于小米还有较大差距,但两者要想通过金融服务的辅助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给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代理和用户、以及自身和外部资金机构等几方都带来实质性价值,才是业务持久推行的关键。

03 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

纵观整个市场,制造企业、科技企业也好,新零售、新消费企业也罢......几乎所有叫的出名字的企业都在尝试或已布局了供应链金融。只不过,就生产出来的商品最终还是要进入到流通环节这一点而言,消费端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水土”。

因此,电商平台如阿里淘系、京东商场,新零售如国美苏宁易购等等,这些企业所瞄准的绝不仅仅只是供应链金融领域,想要驱动供给、需求两端的高度企业,势必离不开借助金融工具强化消费力的做法。

京东腾讯的战略结盟可以很好地佐证这种论断。

一方面两者各有自建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又强强联合对线上+线下进行多业态布局,包含但不限于:电商平台(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零售百货(沃尔玛、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本地生活(美团点评、京东到家等),金融付服务(微信支付、京东白条和金条等)......两端服务双管齐下,不断扩大可影响到的商业版图。

这类企业有着几点极为相似、且极为明显的特质,那就是——

“重”场景。

无论是to C、还是toB,其商业布局的核心无外乎是围绕人们生活中的细小场景做功课,直接或是间接,只有以此为准然后回推服务模式才有可能站得住脚。当然这并非只是简单地在线上和线下切开入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之间的协同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重”数据。

由数据和科技驱动供应链的经营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除了降低运行成本之外,还会带来一定的收益;而用户行为数据又会反向驱动供应链,使其在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一系列环节中降本增效。

“重”生态。

眼下,一件商品的价值早已超越货架上所标记的价格,其背后更多绑定的是硬件、消费、文娱、社交、医疗、出行、金融等重要要素在内的IoT物联网生态,而企业生态化一方面是自身商业闭环的沃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生态开放撬动更大的价值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当下所结出的众多硕果,越来越依托于科技智慧的发展。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将供应链中主体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断向上下游传递,进而扩展到千行百业当中,为实体产业输血,不仅是国家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成为数字化浪潮中,所有市场参与者所应承担起来的重任。

生态共荣与产融结合之下,万物互联的广度和深度正进一步加深。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