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网红水果?

创业
2021
08/24
16:38
亚设网
分享

谁在制造网红水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作者:王梓旭,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哇,好甜啊,水分很多;口感跟车厘子差不多,但果香味更重,而且更新鲜;再来一颗……”

视频里,自称“非专业美食测评师”的吾大强一口气吃掉了6颗大连美早樱桃后,发出了感叹:“啥时候我能实现樱桃自由?”

打开吾大强在抖音的主页,火腿甜瓜、奶油蟠桃、牛奶凤梨、手剥西瓜、水晶金西梅……各种新奇水果的测评,为吾大强收获了大批观看量和点赞。

如今,水果早已成为了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60kg。

不仅如此,随着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日益成熟,具有地域特色的小众水果、各类新培育的水果品种,不断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

这些水果新品种都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带着这些问题,新零售商业评论采访了整条水果供应链上的多个参与方,想以此揭开隐藏在水果背后的故事。

从0到1

1984年,新疆某试验田,被誉为“甜瓜院士”的吴明珠培育出“8424”西瓜。从此,清甜爽口的8424西瓜叱咤江湖30年,至今未出现能出其右的西瓜新品种。

显然,如今消费者吃到的各种新品种水果,几乎都来自不同育种家的试验田。

从新品种研发的角度,培育什么样的水果新品种,最先考量的即是商业价值。

“当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如果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就有了销量的保障,产生经济效益,这样也就能继续进行育种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张才喜教授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

张才喜是国内樱桃行业的“大拿”,不但从国外引进了多个车厘子品种,而且在车厘子的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车厘子是英语Cherries的音译,本质上就是甜樱桃。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车厘子和樱桃也是如此,因为隔着太平洋,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各自演化成了同属、不同种的“兄弟”。

之所以选择车厘子行业,张才喜坦言:“车厘子是种植利润最高的水果之一,我们国家车厘子的商业化还不到30年时间,在我刚入行时,无论是栽培技术还是车厘子品种本身,都是处于初始阶段。”

车厘子有着“春果第一枝”的美称。通常,在每年5月份之前,消费者能吃到的新鲜水果,除了枇杷和草莓外,就只有车厘子了。

据张才喜介绍,目前南半球国家垄断了我国春节前后的车厘子市场,通过选育,本土部分车厘子品种已经能在春节期间上市,商业潜力非常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进口樱桃(车厘子)21.04万吨,较2012年增长405%。进口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113.58亿元。

然而,进口樱桃再受欢迎,也依然受限于长途运输。据新零售商业评论了解,海运最快要3周。

为了确保车厘子的新鲜度,往往会在最佳风味期之前就采摘下来,然后运到中国,辗转各个流通环节后,中国消费者最终吃到的已经是风味不足的车厘子,或者干脆就是不新鲜的了。

今年5月,张才喜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起,原‘樱桃三月花开’正式更名为‘樱桃二月花开’,经过团队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车厘子2月盛花,5月初可成熟采摘。”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消费者就能吃到新鲜采摘的车厘子,甚至经过温室栽培后,尝鲜的时间能够提前到春节。

消费者看到的是硕果累累,而对于张才喜这样的科研人员,却往往意味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有的甚至是一代人的努力。

“过去,基本上是一代人选配亲本、杂交育种,等有结果了也差不多要退休了;要是没出结果,就由助手接力,继续干。”张才喜感慨,得益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如今培育新品种的速度要比从前快得多了。

虽然借助于基因工程可以直接对植物的基因进行编辑,来控制不同性状的表达,但实际上由于不同基因之间的存在相互关联的情况,在整个育种过程中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试验和筛选。

与供应链后端水果商业化的各个环节相比,农业研究是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人才和时间的长期工程,模式非常重。

张才喜对新零售商业评论坦言:“我们做育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能把0变成1,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后面从1到N的过程需要更专业的人来做,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从1到N

张才喜口中“更专业的人”,其实指的是水果种植基地或农业公司。在整个水果供应链中,他们负责对接前端的育种环节,通过不同合作模式,将果苗推广给果农种植,并且也承担了一部分新水果的推广工作。

通常,种植基地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买断制,种植基地支付一笔转让费,取得水果新品种的专利;另一种是由双方合作推广,种植基地每卖出一株树苗,就按比例支付给育种单位提成。

海宁宁蓝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张才喜签署了新品种研发的合作协议,公司负责人季鸣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因为移植果树不一定能保证存活,所以我们采取了保险形式,一部分母本在张教授那边,另一部分母本在我们这边,两边同时培育以确保存活率。”

培育出新品种后,还要进行国内新品种审定和登录,从而取得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除了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申请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保护,根据PCT的规定,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

日本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就是前车之鉴。这个品种当时在日本申请了专利保护,但未申请PCT专利保护,在阳光玫瑰被引进到国内之后,不少果农都开始种植阳光玫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

新品种培育往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科研成果得不到保护,无疑将对研发人员造成巨大打击。

2020年5月,张才喜带领的课题组培育出了“丽晶”和“锦晶”两个车厘子新品种,但直到今天消费者还无法吃到它们。

季鸣解释道:“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称为母本,我们会尽可能让母本多发枝条,然后把枝条剪下来嫁接到新的砧木上,进行大面积扩种。从育苗到树苗成熟最起码也要三年时间,才能让新品种少量流入市场。”

季鸣的公司在海宁在有着一片70亩的车厘子种植基地,其中20亩专门用作新品种培育,剩下的主要用于车厘子的种植。

据了解,今年该基地产出车厘子约18000斤,预计明年产量会达到5万斤,后年将进入丰产期产量达到10万斤以上,亩产效益在10万元以上。

季鸣表示:“由于目前车厘子的产量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会将树苗免费发放给周边对种植车厘子感兴趣的村民,还会提供栽培技术,等果实成熟时由我们统一包装销售,以这种形式带动周边经济。”目前,已经有20多个村民加入了季鸣的种植队伍。

季鸣的种植基地有一些固定的销售渠道,每年这些渠道商会向基地预定一定量的车厘子,再加上基地每年都会举办采摘节,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直接面向消费者推广新品种的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的销量。

“其实每一年车厘子上市前,差不多就有一半的产量被预定了,剩下的基本半个月内就能卖光。” 季鸣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

除了在基地举办采摘节,季鸣他们也会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做推广。事实上,在水果新品种从1到N的过程中,美食测评主播们的力量不容小觑。

万事俱备

吾大强称自己是全平台型创作者,在快手的粉丝量已经达到160多万。

之前,吾大强测评的美食五花八门,什么品类都有。“后来我发现,网红水果视频的评论以及粉丝反馈要明显高于其他食品的,就调整方向尽量多做一些关于水果的测评视频。”

在购买了很多水果做评测之后,吾大强发现,目前水果行业的品牌化程度仍比较低。“虽然,从电商渠道购买的大部分水果都还不错,但能说得出品牌的水果还是太少了,很多都还是以产地为卖点。”

在吾大强看来,从前端培育、种植,到后端的销售、市场推广,如今整个水果产业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如果能做成品牌,无疑更有利于水果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感觉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一直以来,品牌化都是水果甚至是整个农产品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比如辽宁丹东的“九九草莓”。1999年从日本引入中国,丹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九九草莓已经上市便广受好评。

一位丹东果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九九草莓的知名度打响之后,每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一到草莓成熟时,各路经销商就都来了,我们现在根本不愁卖。”

季鸣也想把自己的车厘子打造成品牌。在他看来,光有品质还不够,食品安全也同样重要。

“消费者去超市或者水果店,店家通常不会主动告诉他们,这些水果是什么品种、获得过什么奖项。”但如果有品牌,通过一系列品牌建设就能占据消费者心智,一提到品牌,他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过硬的品质、有保障的安全性,等等。

季鸣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他们出售的车厘子在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就能看到水果的品种、用过的肥料或农药,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我们是想通过这些方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有品质保障的品牌形象。”

水果品牌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是创建品牌是个系统工程,如同新水果品种的科研培育一样,需要耐心与毅力。

采访中,张才喜回忆,小时候很少吃水果,要是能吃到一颗哪怕是酸涩的水果,“都开心得像过年一样”。

后来,从事水果新品种培育工作后,他已经尝过几百种车厘子,“现在一般的水果我基本都不吃了,已经有点麻木了。”

在新零售商业评论看来,这段有些“凡尔赛”的表述,恰恰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最好印证。

水果新品种的培育,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做科研,培育成功后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的种植栽培才能使果实最终流入市场。

其中不仅要经受住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也需要科研人员、种植基地、农户、经销渠道,甚至是资本方的极大耐心。

张才喜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我碰到过很多资本方,通常我都会跟他们说一句话——可以做,但一定要摆正心态。”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