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消费界,作者倩蒨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2年7月12日是洛天依的生日。
在她九周年的生日会上,众多粉丝从各地汇聚到上海。
他们一边唱着洛天依的歌曲,一边呐喊着“女儿”“宝贝”······
庞大的祝生会让不知情的人俨然以为是哪位顶流。
可是,洛天依只是Vsinger旗下的虚拟歌手。
为什么一个由数据算法生成的虚拟人物会像真实偶像那样存在?
“洛天依”的背后还会有多少“洛天依”?
我们所谓的虚拟偶像也许并不虚拟。
人无完人,所以人人都追求完美,在追求极致完美的道路上,人类的创造力永远无法估量。
虚拟偶像正是在无数向往完美的呼声中诞生的。
虚拟偶像,是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因特网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如歌手活动,以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制作培养,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
他们只是摸不到,但他们能够被看到,甚至能够被感知到。
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语音合成技术、虚拟人物模拟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支持。
因此,在技术层面,该行业已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目前步入了发展期。
1. 初创期
初创期指的是在技术尚未成熟、制作成本较高的1962—2003年。
1962年,世界上第一台会唱歌的计算机——IBM 7094出现,正式开启了人们对于虚拟偶像行业的探索,这台计算机则成为虚拟偶像的雏形。
同年,第一个虚拟偶像——林明美出现,她以独立的身份发布歌曲,在短期内进入了日本Oricon榜单前列。
可以说,她引领了虚拟偶像的潮流。
2. 成长期
成长期是在Vocaloid技术支撑下持续进步的2004—2015年。
2004年日本雅马哈公司开发的电子音乐制作语音合成软件——Vocaloid降低了虚拟偶像的制作成本,将虚拟偶像产业带入新高度。
2007年,名声几乎响遍全球的初音未来诞生了,以其强大的可塑性获得众多用户的青睐,甚至在2009年成为首个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自己2周年演唱会的虚拟偶像。
视线转至中国,2012年,中国版的“初音未来”——洛天依诞生,成为第一位虚拟歌姬。
3. 发展期
发展期始于2016年,虚拟偶像不再局限于歌唱领域,开始走向直播、代言、主持等多领域,商业化特质明显。
这也得益于Face Rig等虚拟偶像相关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使得虚拟人物能够通过捕捉主播动作合成形象动作,在此基础上,虚拟偶像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
2016年,虚拟主播绊爱在YouTube上开设直播频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Virtual YouTuber。
一年后,中国的首位主播小希出现。
随着虚拟技术的持续革新,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不会停止。
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大量投入心血和资金,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去创造不以实体存在的虚拟偶像呢?
这些与我们矛盾地存在在同一个时间维度的“偶像们”又是如何与我们交流的呢?
虚拟偶像破圈的背后一定离不开需求,也就是说,市场如今需要虚拟的偶像。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需要情感宣泄出口,在真人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虚拟偶像就是那个出口。
消费者往往担任的是情感赋值的角色,他们不断地和虚拟人物缔结情感,并且为他们付费。
对于资本方来说,他们需要能够不断提供商业价值的东西,虚拟偶像可以成为一门好的生意。
资本方会通过情感诱发的方式——人设、故事设定、包装方式等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转换为商业价值。
偶像塌房事件相信即使不是饭圈的人,也都有所耳闻。
偶像的影响力很大,一人犯错,实行的却是“连坐制”,所有相关的人、品牌、公司、都会遭殃。
他们长期的关系就会断裂,与一方关系的断裂自然而然会带来与另一方的重塑。
所以,真人不可控就是虚拟偶像会出现的因素之一。
虚拟偶像足够干净,足够纯粹,最关键的是他们听话。
他们没有前科,未来也不会犯错,他们可以永远存在,他们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潮流,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他们像人一样不断创造价值。
另外,虚拟偶像的参与性强。
大多数虚拟角色,官方并没有给予背景设定,可以由粉丝自行创作。
互动性的创作过程会带来强大的情感赋值。
洛天依等虚拟偶像演唱的歌曲很多是来自UGC粉丝的创作。
1. 商业价值
说到虚拟偶像带来的商业价值,首先要提到的是他们的商业模式。
虚拟偶像的呈现方式目前分为2D和3D两种,二者的制作流程相似——从虚拟形象的构思、美术加工到运用光学设备等捕捉动作完成建模绑定。
3D的成本相对来说更加高昂,因为3D的人物影像仿真度更高,需要的技术条件和专业人员素养更高。
在前期虚拟人物雏形出来之后,就要通过IP打造、运营来增加该人物的曝光度,完成人气积累,简而言之,像真人偶像那样拉取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真人偶像能够用的方法,虚拟偶像几乎都能用。
大体上,IP打造分成两种模式。
第一种,精品IP打造。
这种模式将所有资金都集中投放,相当于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拟偶像身上,希望他能够跑出来。
最明显的特质就是资源不倾斜。
现阶段,使用该模式的只有少数具有雄厚资金的头部企业。
他们的资本和技术是能够支撑他们去打造这样一个“精品”且能够承担失败的后果。
第二种,AKB48模式。
该模式运作机制就是,前期推出制作多个虚拟偶像,依靠用户的增量完成IP打造运营,使得少数脱颖而出,在通过资源倾斜的方式变现少数的商业价值。
这就很类似于测试,将多个不同类型的虚拟偶像呈现在公众面前,收集公众反响,由他们决定谁最终会留下。
目前,大多数企业打造虚拟偶像使用的还是要求相对较低的AKB48模式。
最后,就是虚拟偶像人气值的价值变现。
虚拟偶像价值变现的方式可以通过品牌推广、代言、宣传合作、演唱会、游戏、周边贩卖等。
Lil Miquela是ins上年仅19岁的机器人,可是却几乎横扫了各种海外时尚杂志。
她的定位既是时尚模特也是拥有流量的直播带货选手。
她甚至被《Time》评为2018年度“网络最具影响力人士”,奢侈品Prada邀请她做宣传,时尚媒体《Business of Fashion》以及《Paper Magazine》等杂志都采访过她。
特殊的虚拟身份,独特的人物形象,优秀的镜头感都创造了她的商业属性。
今年五月,来自日本由ModelingCafe设计的虚拟偶像Imma代言了屈臣氏刚刚上市的X苏打汽水,推出「荔枝马天尼风味苏打汽水」和「椰林飘香风味苏打汽水」两款口味,深受年轻人喜欢。
另外,imma还和X苏打汽水携手打造了一支充满赛博朋克未来风的TVC,短片内极具潮流感和科技感的设计也引发了一场奇妙的潮流异动,现代风与未来风的结合,真实与虚拟的共存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追求。
Noonoouri是2018年蹿红的法国的虚拟偶像,酷似洋娃娃的外形让她在时尚界很吃得开。
时尚杂志《Vogue ChinaVogue Me》与她达成了协议,将独家代理她在大中华区的一切工作事宜。
Noonoouri首次来中国就和易烊千玺登上了Vogue的杂志封面。
真人偶像和虚拟偶像的奇妙联动显然呈现了另一种多元的可能性,虚实结合的背后则是虚拟偶像的价值所在。
洛天依作为中国首个虚拟歌姬,她的商业价值甚至超过了一些真人偶像,B站粉丝数超过250万。
小小的身体中蕴含的商业空间是无穷的。
她的品牌合作涉及了游戏(《方舟指令》、《龙之谷2》)、美妆(时尚杂志《SO FIGARO》)、汽车、美食(德克士、必胜客、)、饮品领域(康师傅、雀巢咖啡、可口可乐)等多领域。
她登陆过2016年湖南卫视的小年夜春晚,与明星同台演出。
2020年3月18日,汰渍新品在京东直播发布,流量明星任嘉伦和洛天依打破次元壁,开启首个二次元爱豆和三次元明星的直播带货,这也是虚拟人物首次进入电商直播间。
据统计,这一次的京东直播夜活动上线当天仅4个小时,微博阅读量就超过1亿,原创发帖讨论人数过万,京东直播间互动超6000万,汰渍当天在京东销量再创新高。
除此之外,洛天依也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自己的九周年生日会。
线上观看人数约500万,线下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仅开放不到200席,但却吸引了五六千人报名申请,更有许多没能到场的粉丝自发组织在电影院包场一起看生日会直播。
腾讯手游王者荣耀打造的虚拟偶像男子团体——王者无限团于2019年5月,发布成团曲《Wake Me Up》后正式出道,并且在2019年12月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上获得年度音乐新势力。
和真人偶像团体一样,他们一共有5个成员,不同性格不同担当,仿照游戏人物而成。
他们发布了10首音乐专辑,为影视剧、游戏周年演唱歌曲。
其中包括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插曲《长相思》以及《紧急救援》电影片尾曲《迎难而上》。
王者无限团与妮维雅合作是他们的首次商业合作,随后合作从Meco蜜谷饮料到M·A·C魅可限定系列。
值得一提的还有不同于与真人偶像的杂志合拍,王者无限团×宋茜CG级的AR舞台《镜城》展示了虚拟偶像演唱会的一种可能性。
三分钟的合作舞台上线不久,微博“宋茜无限王者团”话题阅读破2.3亿,微博点击率达138万。
音源在QQ音乐上线不久,便获得了超过5万条评论。
由此可见,虚拟偶像的热度完全不亚于一些真人偶像,带来的热度和流量也是客观的。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创造出的确实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另外还有虚拟偶像进入直播间带货的例子。
例如,大禹网络旗下的动漫虚拟人物——一禅小和尚于2020年7月下旬入驻视频号,在入驻的五个月内,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已近3个亿,并且进行了视频号直播带货首秀。
除此之外,在短视频平台抖音拥有4692.3亿的粉丝,拥有自己的推荐橱窗便于消费者进行购买。
2. 产品价值
除了实质性的商业价值,难道虚拟偶像留下的歌曲、舞台、杂志、服饰不是价值吗?
相反,它们也是价值,它们是可以反映时代的价值。
现代人把自己对于时代的认知全部融合在了创造出来的虚拟偶像身上。
就好像一位作者将所有的本我隐藏在书籍的字里行间那样认真且真诚。
这些产物无一不在诉说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智慧,同时也委婉地示意着人类对完美的不断追求。
3. 情感价值
也许有人会问虚拟偶像有什么情感价值?他们再会唱,再会跳,再会拍照,也是人控制的啊。
他们甚至不是真实的,又怎么产生情感呢?
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是人写的,他们跳的舞是人编的,他们摆的姿势是人设计的。
他们传达的是真实的人想要传达的。
虚拟偶像除了没有实体,什么都是真实的。
实际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只是换了一个身份或者形态。
心理学上说,陪伴是会产生情感羁绊的,虚拟偶像最不缺的就是陪伴,还是永远的陪伴。
机器和数据的确冷冰冰的没有错,但是虚拟偶像不只是数据。
1.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在虚拟偶像技术持续成熟、消费者趋年轻化、多元营销方式和变现场景等因素驱动下,虚拟偶像的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大,预计于2025年超过40亿元。
按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主要应用领域市场份额中虚拟偶像的版权是占大头的,其中包括了创作音乐、影视作品、周边衍生品等,广告代言占到了30%—35%,演唱会仅有5%—10%。
虚拟偶像的演唱会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全息投影、AR、VR等技术的成熟,虚拟偶像演唱会的用户体验会进一步提升。
2. 产业劣势
但是,基于科技的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过高,一旦推出的虚拟偶像没有成功出圈,没有办法带来商业收益时,之前的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另外,目前头部的虚拟偶像占据市场,中尾部企业如何破圈是很大的难题。
基本上,所有的头部虚拟偶像要么脱身于大IP,要不与大IP合作,要么拥有专业的科研团队,过硬的技术条件,不然很难维持虚拟偶像的后续发展和价值变现。
再者,虚拟偶像的受众在中国其实并不广。
这与中国文化相关,偶像概念和二次元文化两者并非根植于中国。
所以,虚拟偶像行业相当于一个引进的市场,在没有任何相关文化基础上,只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消费者群体。
年轻群体虽然是主流消费者,但并不是都愿意为之付费,虚拟偶像的渗透率和付费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最后,人们对虚拟偶像概念的认知差异极大。
存在特定的人群对该行业完全抱着负面的态度,认为虚拟偶像不该出现,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喜欢虚拟偶像。
不看好的原因正是虚拟偶像的优势所在——生命长、没有负面信息,十分完美的形象反而让他们反感。
失去了人类该有的缺陷之后,虚拟偶像显得不完整,也没了温度。
由此看来,虚拟偶像行业的路还很长,与他们无限的生命一样长。
想要进入该行业的资本家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从人物构思到完成IP打造就已经是一个极漫长的过程了,但如果连地基都没有打好,高楼是不会存在的。
更何况这栋大楼还要面对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霜雨雪。
参考资料:
[1] 虚拟偶像破圈 资本涌入千亿赛道,红星新闻
[2] 虚拟偶像破圈吸粉,炸开千亿市场,互联网营销官
[3] Z时代系列报告(三):元宇宙来临,虚拟偶像能否抢占先机?头豹研究院
[4] 九周年的洛天依要为创作者们做些什么?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