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捞王官微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原创,作者:苏敏,编辑:房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又一火锅连锁企业冲击港股IPO。
9月1日,粤式火锅连锁企业捞王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2亿美元,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若捞王成功上市,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第三家上市的火锅品牌。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共开设了136家连锁自营餐厅,注册会员人数超过860万,过去两年营收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粤式火锅市场排名第一,在整个火锅餐厅市场排名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以捞王为代表的粤式火锅近年来都增长迅猛。捞王的猪肚鸡火锅之外,潮汕牛肉火锅、椰子鸡火锅、粥底火锅等都在走出广东、悄悄北上,并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不过,看似持续沸腾的火锅行业,背后早已是胶着的红海市场,想要突围并非易事。捞王作为粤式火锅的领头羊,面对规模第一、第二的海底捞、呷哺呷哺到底胜算几何?又能为火锅新势力的崛起提供哪些启示?
一直以来,被调侃“什么都吃”的广东人,对火锅也颇为讲究。广东人称吃火锅为“打边炉”,与辛辣的川渝火锅相比,粤式火锅更清淡,对锅底要求高,追求食材的极致鲜美。
有意思的是,主打猪肚鸡火锅的捞王,并非原产于广东。捞王的联合创始人赵宏泽也不是广东人,而是来自中国台湾。
据相关媒体报道,赵宏泽从20岁开始就进入餐饮行业,但早期的创业过程并不十分顺利。
自助火锅在中国台湾火爆时,他曾跟风开店,但几年后无奈倒闭。其后,在江浙菜登上风口时,赵宏泽又到杭州开过一家杭帮菜馆,却再次铩羽而归。
不过,他在杭州的经历没有白费。通过观察江浙沪一带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赵宏泽找到了当地餐饮市场的一片空白之地。
彼时是2010年前后,火锅行业正处于川渝火锅鼎盛的时期,但江浙沪人民饮食清淡,红汤火锅并不真正符合当地人的饮食需求。
2009年,赵宏泽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粤式火锅店,主打健康养生的胡椒猪肚鸡,“捞王”品牌由此诞生。
3年后,推出“捞王锅物料理”品牌,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
在重口味的川渝火锅兴盛之时,捞王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粤式火锅作为细分品类,以差异化的猪肚鸡“白汤”,在一片“红汤”火锅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而当90后为代表的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加在意健康、追求养生,捞王恰好抓住了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住了火锅品类升级的机会。
2019年,捞王开启了全国化战略,门店数量从2018年的76家增加到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136家,是国内增速最快的粤式火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0年的收入计算,捞王在国内粤式火锅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7%。
人均消费与翻台率的“冰火两重天”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捞王旗下有 “捞王锅物料理”“锅季”“捞王心灵肚鸡汤”三大品牌,已经在26个城市开出136家直营餐厅,其中超过80%位于华东地区。
收入方面,从2018到2020年,捞王的总营收分别达到8.709亿元、10.948亿元和11.248亿元。
稳步增长的业绩背后,与捞王的高客单价脱不开关系。2018~2020年,捞王的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对比海底捞的财报可以看出,捞王的人均消费要高于海底捞的同期,2020年海底捞人均消费为112.8元,到2021年则下滑至107.3元。
捞王方面认为,这源于市场对其所处粤式火锅赛道的看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粤式火锅餐厅是火锅餐厅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类,自2020年至2025年,国内粤式火锅餐厅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5.3%,增速超过其他类型火锅餐厅。
不过,到2021年上半年,捞王的人均消费有所下滑趋势,从2020上半年的130.1元,下降至2021上半年的123.9元。从大众点评来看,这与疫情后捞王餐品价格上涨有关。
尽管近3年捞王的营收一直在增长,但营收增速却整体呈现出放缓的趋势。招股书显示,2019年捞王营收增速达到25.70%,2020年的营收增速却仅有2.74%。
深究其背后原因,排除疫情导致的宏观因素,更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捞王经营数据的不佳。在客单价持续增长的同时,捞王的翻台率却出现连年下降的情况,2018~2020年,其翻台率分别为3.1、3.0和2.5次/天,2021上半年再度下降至2.4次/天。
与之相比,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虽然从同期的3.3下降到3次/天,但仍高于捞王。
为了提升营收业绩,捞王一直在探索外卖和零售业务。从2018年开始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外卖业务,2020年又推出零售业务,通过与商超合作销售即食胡椒猪肚鸡。
捞王本次募资也将继续加强供应链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外卖及零售业务做准备。捞王指出,未来会将零售业务发展成为业绩增长的另一核心驱动因素。
同为火锅餐饮赛道,捞王自然避免不了与海底捞、呷哺呷哺这些头部玩家竞争。尽管海底捞经历了市值腰斩,但目前市值依旧高达1500亿港元,领跑港股餐饮板块。
捞王招股书显示,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张新店,并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开门店227家。不过,这些门店都顺利开张的情况下,捞王门店总数依然只有363家,和海底捞1597家门店以及呷哺呷哺1077家(未包含149家凑凑)门店的数量相比,捞王的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明显偏低。
火锅作为餐饮行业的第一大品类,永远热气腾腾,食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
其中,粤式火锅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窄门餐饮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9月,广东省火锅门店总量超5.2万家,仅次于四川省的5.6万家,是全国第二的火锅大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粤式火锅市场行业收入由2016年的546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739亿元,复合增速约为10.6%,疫情下市场在2020年收缩到630亿元。预计到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的市场规模将从630亿元上升到1285亿元,占中国整体火锅餐饮市场的15.1%。
元昆创投创始合伙人边超告诉创业邦,粤式火锅的快速增长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近年来火锅市场占比最高的川渝火锅接近饱和,细分品类创新探索有限,火锅市场增速逐渐向其他品类转移;二是粤式火锅的包容度相较北方火锅更高,细分品类更多,包括海鲜火锅、粥底火锅、豆捞牛肉锅、潮汕牛肉锅等,差异化能力强;三是随着大众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口味清淡的粤式火锅成为外出就餐健康饮食的优选之一。
艾媒咨询分析师也认为,随着消费者餐饮消费观念的转变,营养、健康和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未来,安全健康的概念将成为火锅行业发展的主打。
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火锅行业集中度不高。捞王招股书显示,按照2020年的收入计算,我国火锅餐厅市场的前五大参与者合计仅占市场份额的7.9%,捞王在其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约为0.3%。
边超表示:“火锅市场规模增长比较稳定,行业集中度比较低,品牌仍然具有发展空间。火锅品类已经跑出两家上市公司,资本化的道路在连锁餐饮里相对更明确。”
另一方面,整个火锅行业正在向细分领域过渡,各种细分品类、口味不断出现。以捞王为代表的粤式火锅中,潮汕牛肉火锅、椰子鸡火锅等也都在走出广东,甚至更为细分的巴奴毛肚火锅、谭鸭血的鸭血火锅,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捞王相似,这些火锅新势力不断通过深耕产品差异化来分一杯羹。其中,主打高端市场的巴奴火锅在今年6月获得了5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番茄资本等,此轮融资过后传闻其估值高达200亿元。
火锅行业的消费年轻化趋势也很明显,以捞王的会员为例,其中约78.4%为18至35岁的人群,而年轻人更爱尝鲜。
在边超看来,火锅未来在口味上会更加多元化,不断涌现更多的细分品类,通过产品的更新迭代来抓住消费者的尝鲜心理。
同时,火锅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日渐成熟,大型火锅连锁企业大多开始向上游发展,借由火锅门店的品牌力扩张供应链和食品零售业务,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老品牌衰落,新势力崛起,火锅江湖永远沸腾,但也充满了变数。在细分赛道寻找差异化特色,或许可以在红海的火锅江湖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