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周峰
编辑|白瑞
9月23-24日,2021 DEMO CHINA 创新中国峰会在重庆融创国际会议中心亮相。自2007年以来,由创业邦打造的DEMO CHINA创新中国峰会连续十四年为高成长创新企业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本次峰会同时获得了首席合作伙伴芯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特别支持单位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倾力支持,5大赛道由专场合作伙伴高通创投、腾讯5G生态计划、红杉中国种子基金、HP、联想创投、H50等产业及创投机构联合打造。
峰会现场,PAC创始人廖明、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红点创投中国基金创始及主管合伙人袁文达、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进行了名为《元宇宙、硬科技、碳中和,风口中的坚守与应变》的圆桌论坛,犀利观点如下:
1、陈维广:保持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对创业者来说是关键。如果跟风的话,很容易受伤,根据需求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2、袁文达:中国一直在等待to C向to B的转变,这场转变美国10年前就已经发生了。
3、郑庆生:我们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为下一个消费模式创新的时代作科技上的准备。
以下为论坛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廖明:各位创业者大家早上好,今天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元宇宙、硬科技、碳中和,风口中的坚守与应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去年开始,政治局会议已经五次在文件中提到“跨周期”政策,党和政府有决心有耐心用十年以上的时间,解决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并在今年开始的“十四五”规划中加以落实和体现。
(PAC创始人廖明)
针对政经大势和一级市场的具体投资赛道,我们的具体问题是:
1、投资如何与国家战略同步?“十四五”规划对各位的投资策略有什么指导意义?针对“跨周期”政策方向,有哪些具体的投资案例?
2、怎么看元宇宙、硬科技和碳中和等风口?哪些是长期值得关注的主题,哪些容易变成短暂风口?在“跨周期”大政策影响之下,投资上会如何决策?
3、投资人和创业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三位分享一下观察和思考。我们先从国家战略影响开始。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
【与国家战略同步】
陈维广:大家好,我是陈维广。我们蓝驰创投来自硅谷,主要专注于早期的科技投资。
“十四五”规划,以及最近中国政府关注的方向,主线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互联网创业有很大的不同。
10年前互联网创业的基础是网络,很多创业者来自于IT行业和通信行业,都比较年轻。未来5到10年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底层技术层面上的创新。
所以,在创业者画像上有很大的变化,更多是科研机构和高校实验室出身的专家和研究者。
还有一点变化:实验室出身的专家或创业者有核心底层技术,能把技术做得非常好,但如何把技术产品化、商业化,还是需要有商业背景的合作伙伴,一起把技术更好地商业化。这个变化也是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
另外我们投的项目以科研推动为主,而不是模式创新,这和10年前相比也是明显的不同。
袁文达:我非常同意陈总的观点。
我是红点创投的袁文达,红点创投也是源自于硅谷,在中国有将近20年的历史。我们同样关注早期的技术驱动型创业公司。
经过15年的互联网生长后,中国的创新回归到了产业技术驱动的创新,这是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而且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越来越感到了紧迫性,特别是卡脖子的底层技术,实际上是非常薄弱的。
过去两三年,投资的重点有了很大的变化:从to C转成了to B。我们观察到,这场转变美国10年前就已经发生了。
2010年之前,美国的早期投资方向都是to C的,简单来说,是吃喝玩乐相关的产业,它们是第一波被移动互联网技术颠覆掉的。
2010年之后,美国大部分的VC转向to B领域。由于大数据技术,新的通信技术,产业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企业的IT架构。
中国一直在等待to C到to B的转变。我们两三年前看到了这个趋势,投资也从to C转到了to B。
过去10年,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的5G技术应用,再加上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地缘政治因素,使这个转变更加明显。
郑庆生:我是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从2015年到2020年。但从商业发展规律上看,移动互联网经历了20-30年的科技积累。
今天我们强调硬科技,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了下一个消费模式创新的周期,而每一个周期的开始,都是科技先行。
新的周期主线是数字化,它和国家的规划与愿景结合在了一起。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和“改革开放”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国家规划为创新定下了基调。
中国正在努力的方向,是超大规模制造和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这两个领域正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推动,成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红点创投中国基金创始及主管合伙人袁文达)
【风口下的关注、推动和展望】
廖明:谢谢三位的分享。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怎么看元宇宙、硬科技和碳中和等风口?哪些是长期值得关注的主题,哪些容易变成短暂风口?在“跨周期”大政策影响之下,在投资上会如何决策?
陈维广:做早期投资难跟风口——不是不愿意,而是要找到天时地利的交叉点。“十四五”规划鼓励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因素,我们还要回归需求。
例如,我们看新能源时,首先就要找到新能源的需求在哪里。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为什么有价值?关键在于电动化结合智能化软件,用软件定义汽车,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电动化对环保有所帮助,但我觉得这是结果,不是需求。消费者一定是追求更好的驾驶体验的。我们在非常早期的时候投资了理想汽车,是因为看到了这种需求。
我还是看好电动化的方向。乘用车只是电动化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各种载具都会陆续电动化。而且随着充电桩、换电等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整个产业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外,电动汽车本身也是很好的储能方式。当路面上行驶的都是电动汽车时,能源网络也会在形态上与今天的电网有很大不同。
我个人的看法是,碳中和只是结果,我们不能为了碳中和而碳中和,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的周期变化和需求。我们早期投资人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到这些变化和需求。
袁文达:元宇宙概念最近很火。它起源自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里面讲到了未来世界的虚拟化。
过去30年里,不断有类似的尝试出现。比如说20年前的“第二人生”,我记得2000年前后有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关注它。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源自于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从PC到互联网,再到智能手机,过去20年中每一次新时代的开启,背后都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
在过去几十年里,算力、网络、通信、存储、交互等技术发展得更加成熟,各种移动应用也繁荣发展。这些发展引爆了大家对体验变革的期望。
但元宇宙能否真正Kickoff(爆发),还是要看用户能否得到新的体验,需求能否真正得到满足。
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大家都看到了基础科学技术方面的缺失,芯片也备受关注。但我们对芯片一直比较谨慎。
2004年前后,我们就在国内投资了芯片产业,其中跑出来了中微半导体。这家公司一直是国家在支持,背后有国家在半导体加工设备方面的战略价值。
但我们当时认为Fabless Design(无厂半导体设计公司)不是我们应该进入的领域。
中国那时刚刚加入WTO,任何国际上的芯片产品都可以买到。中国企业要去竞争,无论成本还是技术上都没有优势。
中国芯片企业做出来的产品低端,应用在MP3、MP4上,很容易进入到价格战。
经过接近2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芯片市场,但其中只有10%的芯片是中国自己研发、制造、生产的。这其中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是一个系统性投资芯片的时机,不仅是芯片设计,还包括底层原料、制程工艺、EDA软件、制造设备等等。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泡沫。虽然有几千亿的资金涌入,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尖端人才还是比较缺乏。我们过去投资了将近十几家芯片企业,技术壁垒要足够高,人员团队也要足够强。
郑庆生:在硬科技方面,我们这个年代很像集成电路与PC爆发的上世纪70-80年代:为最终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做准备。
红杉超过60%的项目都投资在硬科技上,这是对未来的布局。我们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为下一个消费模式创新的时代作科技上的准备。
元宇宙为我们勾画出了下一个时代的轮廓。元宇宙的基本特征是用户使用时间足够长,能够产生新的社交关系,用户能创造出无穷的内容。它是我们对跨时代产品抽象化的概括。
最后一点,碳中和体现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向往。通过碳交易可以获得利益,更加促进了这个领域的发展,非常符合国家引导的策略。
(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
【莫跟风,易受伤】
廖明:总结下来,要关注需求,推动技术和展望未来。
三位早期投资人,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有哪些建议?
陈维广:我觉得你的总结非常好。市场估值也是和需求、技术、展望这三个维度高度相关的。
虽然大家都说未来已来,但创业者应该更多关注需求。高估值不代表你在解决实际问题。它背后反映出的,只是市场比较热,未来能发展成为较大的产业。
保持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对创业者来说是关键。如果跟风的话,很容易受伤,根据需求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创业周期长,是一个长跑的事业。很多时候,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很容易受到所谓未来预期的影响,但优秀的创业者一定是关注需求的。
袁文达:简单来说,需要有长期视野,关注技术落地,关注产品能够提供给客户的价值,让最终用户愿意买单。
另外,团队不仅在技术上要有领先性,还要在产品、营销、战略方面有完整的能力。
郑庆生:我觉得创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而长期主义的本质是热爱。
廖明:我们今天的圆桌对话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解答,谢谢。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