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ID:bohuFN),作者:唐伯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李书福造手机”。
这6个字,从左到右一个一个地看了几遍,个人的震惊程度不亚于今年3月,雷军宣布造车。不管是“李书福造手机”还是“雷军造车”,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和互联网大佬喜欢讲故事不同,吉利作为一家实体企业,并不需要用故事拉高二级市场的市值。
9月24日,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提问,称“目前我们还没有可以对外披露的消息。”这种不否定的回复似乎坐实了吉利造手机的传言。
李书福是要真干了,而且这波造手机的速度要比雷军造车的速度快很多。据报道,吉利内部已经开始寻觅人才,并在武汉、上海等地甚至海外设置办公地。
现在小米OV已经深得人心,荣耀独立后,市场份额已经重回16.2%,在它们周围还有realme、努比亚、一加等品牌围拥。而早些年高调造手机的董明珠,赌注赢了雷军,但是格力手机发布了6年,也没溅起水花。
苦苦思索后,依然看不懂“舒服哥”为什么要趟这个浑水。不知道听谁说的,会提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问题分割后,我们再来看看,吉利造手机优势在哪?以及吉利冲进这个饱和的手机市场意欲何为?
相比雷军从小米时代就开始投资汽车产业链,决定造车前还花了几个月去各大工厂调研,当年雷军决心做小米可能仅仅是考虑到移动互联网潮流,以及大学时期看的一本《硅谷之火》。
2018年,大疆CEO汪滔表示,现在的这种手机产业,就是套了一层互联网的皮,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小家电产业,甚至还不如一个做空调的公司门槛高。
砸过冰箱的罗永浩也说,“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都是采购一批零件进行组装的组装厂。”
综上,具体要做什么手机,就看手机厂商的定位以及用户的需求,然后搞好上游供应链关系就行了。
这和汽车制造商如出一辙,对供给端严重依赖,汽车上缺一个芯片或配件,就会直接导致产品交付失败或者延期。
所以,对于常年在汽车行业混的吉利来说,对于如何搞好供应链已经早有一套方法,根本不是造手机该担心的问题。
吉利需要担心的,也是之前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手机造好了,怎么卖出去呢?
格力、海尔、海信、长虹、TCL都造过手机,当年也兴起了一波跨界造机潮。
尤其格力,在2015年就出来了第一部手机,就算有董明珠这样的免费广告牌,6年后,realme、努比亚、一加都出来了,也没看见格力手机溅起的水花。
这说明了,手机的进入门槛虽然低,但是人们对跨界手机品牌的认可度是个大问题。毕竟手机依靠的光环是“科技”,作为一个空调厂商生产的手机,就算“掌握核心科技”,那也用不到手机上。
(2017年吉利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 图源:网络)
回到吉利,就像上面说的,就算吉利收购了无数的公司,掌握了很多的核心科技,但那毕竟是汽车领域的,吉利的光环能否借用手机上,是个问题。
而且,吉利汽车一直是平民车型,定位中低端,价位在5万到15万之间,虽然在大众市场有很好的覆盖度,但是对于需要“科技”加持的手机而言,吉利品牌本身并不能给手机添色多少。这也难怪吉利被传造手机后,就有网友评论:买吉利送手机。
虽然吉利并没有公布会如何制造手机,但是相比吉利品牌而言,拥有高端光环的领克,以及有新能源加持的极氪,都要比吉利要好。
不过,吉利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汽车跨界造手机这事,当然少不了大哥特斯拉。今年初,马斯克就在特斯拉官网发布了一个视频,宣传特斯拉概念手机——Tesla MODEL π。
(特斯拉手机Tesla MODEL π 图源:网络)
在视频介绍里,这部概念手机就很“特斯拉”了,可以用太阳能充电、挖矿,最重要的是可以连接星链系统(SpaceX的一个卫星项目),并且手机与特斯拉绑定后,可以远程驾驶汽车和控制特斯拉上的火焰喷射器。
都说现在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但是软件需要一个载体。相比把软件定义在车身上,把软件定义到人手一部的手机上,岂不更美。
说到这,大概吉利的手机路线也出来了。甚至可以这样说,车企造的手机,只不过是把车内的显示屏和方向盘拿出来,搬到手机上,然后把汽车变成一辆遥控车。吉利的手机,通话、视频、摄像只是一个附属品,主要目的是保车。
在2018年4月的中国汽车论坛现场,李书福炮轰互联网造车,原话是“互联网公司一天到晚的瞎忽悠”。
那个时候,以互联网造车为代表的乐视汽车盛极一时,一度拿下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首轮融资的最高纪录——10.8亿美元。但乐视2016年发布了LeSSE概念车后就一直没有下文,最后贾会计只能欠债跑路。
包括新势力,在2019年都遭遇了一次浩劫。尤其蔚来,这年硬是把李斌逼成“最惨的男人”,公司和人站在生死一线。
但现在李书福可能就不这样认为了。
因为,虽然2019年蔚来销量不过2万辆,比起乘用车2144.4万辆(中汽协)的数据,不足个位数。但蔚来后来有人接盘了。
今年,哪怕PPT造车的创始人贾老板,也拉来美国上层的权贵,让FF上市。
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造车的故事太好听了。不管是自动驾驶,还是软件连起来的物联网世界,都太动人了。
人是说不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的,一切可言说的,都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说5、6年前家电企业入局手机的潮流是一种后知后觉,那现在销量惨淡的格力手机仍坚守6年,似乎已经说明了,物联网的入口——手机,这是一次不能败的战役。
现在吉利的这个动作显然有了更多的紧迫性。
不久前,专注物联网的鸿蒙系统已经有1.2亿的用户,现在华为又推出了欧拉操作系统,未来两者实现互通后,将实现终端到云端的连通。在未来物联网市场,这可以说是最具前瞻性的方案了。
但是车企怎么认为呢?上汽集团董事长就说,汽车就是个躯壳,华为这种整体解决方案才是灵魂,上汽不能接受合作,是因为灵魂不能在别人的手里。
把握灵魂,是接下来车企努力的方向。吉利的目的,无非是让车企的主导权把握在自己手里,做手机的目的无非是保车。
多年前,实体户搞定供应链就可以自己当主人,直接面对消费者;但电商出来后,商户发现搞定供应链后,还要搞定平台,自己的中心位置正在偏离。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知道还要多久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仅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商,中心位置将会偏离,话语权将会转向越来越虚的软件上面。
(图源:网络)
现在,特斯拉的动作已经给了汽车行业一个范例——对于如何抢夺汽车的话语权,如何避免沦为第三方方案提供商的供货商。
不过,相比吉利这波的跟注,比亚迪,这个不仅造车,还给小米、华为等手机代工的工厂,显然更加具有造手机的优势。这也让人有点好奇,比亚迪没有风声是因为不看好手机端入口,还是说高层在酝酿中,或者有新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吉利显然比比亚迪更紧迫一些。
相比新能源车、刀片电池的标签,比亚迪还是世界头部的手机代工工厂,在2021半年报中,手机代工业务的营收比重达到了47.46%。而吉利,新能源车的计划每每失利,传统车企的标签暂时无法撕掉,在人们的记忆里,吉利就只有汽车。
此外,吉利如果选择手机作为连接自家汽车的载体,最终也无法避免车联网孤岛格局,在短期内,购买吉利汽车的用户可以提前体验一波前车联网时代的新鲜感。但在更加深入的物联网时代,吉利手机只能沦为吉利汽车的一个备用机或遥控器,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第三方解决方案替代,丢失灵魂。
不过,好在对于吉利而言,这一切都只是猜想。对于大家都看中的这个重要的智能终端,谁舍得放弃?谁可以拥有?
很难说,但是吉利和腾讯有点像,看起来不缺钱而且都喜欢买。此外,从极氪引入B站的例子可以看出,现在,吉利正在突破。
李书福醉翁之意不在手机,而在找到一张进入车联网的船票。手机作为一个终端,只是一个入口,最终目的是摆脱沦为躯壳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