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信陵 编辑艾露恩,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创新者群体之间缺乏一个桥梁,创新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为创业者赋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谈到沃尔玛,消费者最熟悉的恐怕是“全球零售之王”这样的称号,但商界人士更关注的是沃尔玛作为大企业创新的风向标。
BCG(全球最大咨询公司之一)每年都发布全球最具创新性公司50强榜单,来自传统行业的沃尔玛始终保持前列,领先于不少互联网和技术公司。BCG认为,正是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新举措,沃尔玛得以捍卫世界500强之冠的荣誉。
沃尔玛的创新方式是全方位的。近几年,除了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沃尔玛的“开放式”创新也做得风生水起,其中一个亮点就是五年前在北京启动的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的任务是通过构建政府、行业和学术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解决食品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在这一宏大的使命之下,中心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就是全球食品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一个面向全世界食品科技领域创业者的服务型社区。
中心执行主任华智伟(Will Watts)告诉创业邦,创新平台的宗旨就是融合食品与现代科技,寻找食品科技领域最具创新力的创业者和解决方案,为他们对接资源,提供辅导,并鼓励他们相互学习。
“初创企业最缺的是什么?应该是资源,或者说是商业机会”,华智伟说。通过创新平台,初创企业有机会获得与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全球食品与零售行业进一步探索项目试点的机会,并收获来自专家和行业领袖的洞见。这无疑对初创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迄今为止,创新平台已经举办了四期年度“食品科技挑战活动”,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创业者提交的264个方案。创新平台第五期项目征集活动也在今年9月16日正式启动。
在接受创业邦特邀总编辑黄翔的采访中,华智伟先生谈到了创新平台独特的运营方式、未来的方向、他对食品行业独角兽的见解,以及给中国创业者的建议。
创业邦:把传统的食品问题与最前沿的科技相结合,你们最初是怎么想出这个创新想法的?
华智伟:创新平台的诞生说明一个道理,即需求是创新之母。
我参加过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的论坛。但感觉有些像推销新产品和技术的商业展会。同时,我去过一些加速器,也参加过不少相关的技术论坛,看到了很多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潜力,以及庞大的创新者群体的力量。
我发现,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桥梁。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是非常大的社会性问题,它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能做的总是有限的,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相信,如果能创造出一个平台,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为创业者赋能,一定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决定从零开始,做一件全新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创新平台的第一期,当时的名称是“食品安全创新平台”。我们举办年度的食品科技挑战活动,向食品领域的初创企业征集解决方案,平台负责组织方案的评审、对接商业资源并提供专业辅导。
商业试点是旅程的开始
精彩的是过程
创业邦:评审方案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创业者怎样才能获胜?
华智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这个项目并不产生传统意义上的获胜方。这一点,我们在征集项目时已经向外界强调,即不同的参赛方案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因此,我们的评审方式不是每年决定第一名或第二名,而是针对不同的入围项目颁发多个奖项。
创新平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入围项目来说,收益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包括来自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需要外界助力的地方很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参与创新平台,初创企业将加入到一个汇聚了来自食品、零售、餐饮、物流、投资、技术、行业协会等领域业界领袖的网络,并为有潜力的创新者提供机会,使其能够在创新平台合作伙伴的供应链中学习、形成和验证其创意,实现商业试点,并将这些创意投入规模化应用。
但商业试点并不是目的地,它只是一段旅程的开始,而精彩的是过程。初创企业能够在与平台的互动过程中受益良多。
创业邦:这么看来,入围项目都是赢家。是这样吗?
华智伟: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的。虽然参赛者的获益有大小,比如有些项目当场就能得到与中心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合作的机会。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创新平台的初衷,还是平台过去几年的实践,都证明了一点,即入围项目能在很多方面获益,而且是长期获益。比如,创新平台第二期的项目完全有可能在第四期时找到合作机会,中心会积极地为他们对接。
因此,创新平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社区,一个全球化的食品领域创新社区,创业者一旦加入,就能持续获益。这也是我鼓励创业者踊跃报名的最大原因。
创业邦:创新平台前四期一共征集了264个方案,您最喜欢哪一个?请不要告诉我您每个都喜欢。
华智伟:这有点像问父母更喜欢哪个孩子。有些父母或许真的有偏爱,但我更喜欢说的是,哪些项目更令人难忘?
我举个例子,有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从事的是包装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将食品安全和包装质量结合。以葡萄为例,不能受损,还要考虑合适的温度,不能过冷或过热。我去过这家公司,也参与讨论。虽然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但整个过程令人难忘。
事实上,每一期活动都有令人难忘的方案。比如第三期有一个温度监控的方案,创始人的灵感来自于他的女儿。还有一个韩国创业团队,是个兄妹组合,做的是空气净化系统。
我本人特别喜欢与创业者交流。他们都能够发现需求,之后把潜能发挥到极致(stretch your own inch),让创意成为现实。另外,与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创始人交流,会产生特别的乐趣。
我上面提到的都是过往的情况,未来一定有更多令人难忘的案例。
创业邦:哪个入围项目有潜力成为独角兽?
华智伟:我不是很擅长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食品领域,并不是所有的细分领域都能产生独角兽,但确实有一些潜力更大。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从项目定位和发展潜力进行探讨。我看好两个领域:
一是食品追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追溯大有潜力,我们从第一期就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聪明、年轻、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根据他们公司的状况,以及市场的潜力,我相信不少企业最终会成长起来,成为大赢家。
另一个是供应链优化。
比如中国的明略科技集团,在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上非常成功。
这些公司代表了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潜力。当然,企业要成为独角兽,除了解决方案的质量,还取决于更多的因素。
创业邦:我赞同您的逻辑。服务B端的企业未必有很多独角兽,市场不会是一家独大,很多有独特价值的公司可以并存。
华智伟:是这样的。
平台需要更多投资人的声音
创业邦:创新平台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专注于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机会的平台。你们未来是否有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华智伟:这是平台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投资机构加入创新平台,贡献他们的洞见,因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别于企业家和管理者。创新委员会目前只有几位投资人,平台需要更多来自投资界的声音。
对创业者来说,更多投资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参赛企业的规模或是成熟度(sophistication)尚未达到能与沃尔玛或是类似大型公司合作的要求。与巨无霸合作,小企业的挑战非常大,它们面临的压力类似IT行业的Hug of death(即瞬间流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宕机)。
但如果创业者希望与大体量的公司合作,企业规模以及成长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投资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创业者已经有很好的创意,很好的解决方案,市场也很大,但缺少资金的支持。
这就是我希望引入更多投资人的原因。他们既有洞见,也有资金。还有一点,由于创业者和投资人同处一个社区,即使某位创业者不能马上获得融资,但经过一二年的发展,融资成功的几率也会有所提高。机会总是存在的。
与时俱进
创业邦:我注意到,几年来创新平台本身也有很多变化。第五期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华智伟:确实,创新平台自身一直在与时俱进。早期的名称是“食品安全创新平台”,后来演进成一个全球的平台,现在又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健康和营养的维度。
第五期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连接更高效。
平台的一方是众多的创新者,另一方的背后则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以及其它来自食品、餐饮、物流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平台的一个变化就是把他们更有效地连接起来,让他们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互动。
这就需要创造更多的连接点(touch points),以及优化现有的项目安排,包括适当缩短项目周期,并让参赛选手就近与评委们互动。比如,把选手邀请到沃尔玛或是评委们所在企业的当地区域。
第二是扩大范围。
我们将关注点从食品安全延申到食品的可持续性、健康和营养。我们非常希望看到能够连接这三个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也是我自己今年最关注的突破方向。
为此,创新平台第五期的主题是“携手共创更加安全、健康、绿色的未来”,有兴趣的申请人可以登录我们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去了解更多细节。
需要说明一点,我们提出的主题会有重叠,或者说是交叉,因为它们需要把很多事物连接起来考虑。但事实上,创新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在做商业决策时,很多时候就是在考虑食品安全,可持续性,以及健康和营养之间的关联。
同时,对于创新平台本身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也需要采取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才能保持生命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
创业邦:平台的参赛选手来自世界各地,您见了这么多的创业者,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华智伟:我给包括中国创业者在内的所有人建议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curious, stay hungry)。也就是说,要有雄心壮志,不要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有些创始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学习不够专注。他们过于忙碌、对自己的想法很兴奋,总是急于销售,以至于错过了学习机会,比如学习如何与投资人、合作伙伴、或是导师建立联系。有时,太急于销售反而达不到效果。
创业邦:中国创业者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华智伟:优点是速度快,快的惊人。一旦发现一个商业机会,他们就会很快付诸行动,中间的调整也会很快,包括和同行的竞争,一切都是高速地进行。
但速度太快有时也会带来问题。好比婚姻,你不能两人认识不到24小时就要求结婚。在和大企业打交道时,创业者有时需要放慢节奏,多倾听,多学习,多一份耐心,保持速度和耐心的平衡。
我前面提到的急于销售,也是一部分中国创业者的问题。销售不是仅仅交换个名片,而是要向潜在的客户讲一个好的故事。创新平台上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企业,解决方案未必是最好的,但他们的故事一定是最吸引人的。
我们的创新委员会委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见过无数的推销员。你的数据虽然很重要,但高管也是活生生的人,最能打动他们的是一个好的故事。我相信创业者的动机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创始人一定还有很多故事可讲。
另外,即便销售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毕竟你已经与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建立了联系。我相信,在平台上,即便你只是倾听,也会有收获。
创业邦:非常认同您的观察。在过去的14年里,创业邦报道了上千家初创企业,一些创始人确实有这样的特质:优点是快,不足是太快。
华智伟:这的确非常有意思。
“不能缺席”的第五期
创业邦:我注意到,第五期28位创新委员会成员,背景有生产,零售,餐饮,物流,投资和技术。他们或来自企业,或是行业协会,或是创业孵化器,总之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是行业领军人物。我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愿意投入时间和注意力?
(全球食品创新平台第五期合作伙伴)
华智伟:成员们参与创新平台,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兴趣和责任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职业角度,评委们都显示出强烈的兴趣、责任意识和参与意愿。我之前提到。食品安全是巨大的、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性问题,碳足迹、健康和营养等也是如此。这些重要的课题能够引发评委内心的关注。
同时,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分享社区。我们非常主动地向公众传播项目产生的价值。这也是评委们所乐意看到的。
第二、向同行学习
我们的专家评委来自各个专业领域,各有所长,有研发的,有运营的,有投资的,还有沃尔玛内部的专家。很少有机构能把这样一群人聚焦在一个创新平台上讨论创新主题,为入围项目提供专业指导,或是评估商业机会。
这些交流,无论是主题、技术还是模式,内容属于干货还是开脑洞,涉及的是当下还是未来,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一切围绕真实的商业场景,不浪费时间。
通过这些交流,评委之间能够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在他们眼里,创新平台也是一个最高效的同行社交和学习社区。
第三、向创业者学习
通过与创业者的互动,评委们能改进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身处不同的细分市场,一些创业公司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另外一些则拥有颠覆性的技术,较为成熟的公司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思考和发展机遇。
最后总结一下,成员们的动机包括三方面(1)兴趣和责任,即为社会利益改善食品安全而奉献;(2)向同行取经,增长见识;(3)向创业者学习,为自己所在的组织提供价值。
创业邦:谢谢。最后一个问题,能否给参赛者提一个“不能缺席”第五期的理由?
华智伟:加入创新平台,下行空间为零,上行空间无限(The downside is practically zero, the upside no limit)。
参赛者无需付费,只需填写一份简短的申请表,不靠中介就能直接得到帮助,包括资源的对接、与资深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互动等等。在其它地方,创业者可能需要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同样大的收获。
简而言之,创业者加入创新平台,相当于获得了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和扩大业务的机会。这难道不是一个世界级的机遇吗?
创业邦:您的理由很有说服力。金融投资业评估机会时,也常用下行和上行这样的词。
华智伟:真有这样的案例。有一家去年的入围公司,注意到我们的创新委员会今年增加了两位新的合作伙伴,希望我们引荐。通过我们的对接,对方目前正在与其中一个合作伙伴公司探讨商业机会。
这意味着,无论对于创新者还是商业领导者,全球食品创新平台都能够提供独特和长久的价值。
创业邦:谢谢。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