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老年群体的探探,并不性感

创业
2021
10/18
18:39
亚设网
分享

盯上老年群体的探探,并不性感

图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libusiness),作者阮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年重阳节,探探与上海的叔叔阿姨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感情的对话。与印象中过来人版“人生经验”说教所不同的是,这次对话带来了很多贴合时下年轻人想法的答案,比如:“女孩要学会为自己撑伞,盲目希望在暴雨中有人送伞,这是不保险的”,“如果让我选择一千万与现在的婚姻,我选择一千万”。


抛开对话,定位为陌生人社交的软件,探探这样的不知所云的宣传方式,和充满争议性的文案,不禁引人深思,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或者做什么?围绕视频本身,人们对于这是真实记录、还是脚本策划仍有质疑。社交软件的商业化,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焦点,探探也不例外。问题是,这次夕阳红营销玩法,探探是否过于刻意?

“不试试怎么知道”

“不试试怎么知道?”是对话结尾的一句话。

对于想要通过社交软件交友和恋爱的用户来说,这句话就像是心灵的叩问。“向右滑喜欢,向左滑无感,翻动探探推送的照片,寻找与你最近的缘分。如果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恭喜,一见钟情!”那么问题来了,眼下的探探最想让谁来试试?答案显而易见:是女性。

地理位置+颜值交友,简单的产品逻辑,让探探收获了大量用户。原因很简单,比起需要付出时间和感情上的“沉没成本”,现代人的喜欢变得更加容易:精致的面容、好听的声音、合适的星座都成了会心动的理由,这也是当下社交软件的产品密码。

男女性先天对“外表”敏感度的不同,也决定了探探一类基于“颜值”的社交软件更受男性欢迎。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探探的注册用户已超4亿,值得一提的是,探探的男性用户数量是要高于女性用户的。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发表的科学研究报告:男人爱看美女,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人类行为学家哈妮 范霍夫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当一名女子进入男人的视线范围之内,无一例外,男人的目光立刻就会被这名女子的外表吸引过去,这个过程完全是人体自然机能在起作用,是一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盯上老年群体的探探,并不性感

图:探探使用群体性别分布情况(来源:艾瑞数据)

男多女少在各大社交软件中也都是正常现象,但对于一个主打恋爱社交的探探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个好现象。

就国内而言,可以称得上现象级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应该是已经改名的陌陌。即便是红极一时的陌陌,也未能逃过因男性视角的产品设计,致使女性用户流失,最后陷入男性用户活跃度下降的死循环。

吸取陌陌经验教训的探探,近些年在提升女性用户体验感上花了大力气:

首先,虽然探探的左右划匹配方式追求高效的匹配效率,但如果女生没有双向喜欢后,不能开启聊天,更加侧重女性的选择权,同时男性用户每日的喜欢数量有限制,如果想增加次数需要开通VIP,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广撒网”的现象。

其次,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敏感词语,探探的界面会主动出现弹窗,提醒女性辨别是否遭到骚扰,一旦判定,对方会受到封号处理,这些产品设计和安全保障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让女生对于探探的印象好过其他软件。

随着女性话语权的增加,“男色经济”得到升幂,不少女生纷纷加入“外貌协会”,这也为探探增加女性用户打开了新切口,在探探的新一期宣传视频中,代表“女性主义”的声音此起彼伏,探探尊重女性的品牌形象也得到加深。

在陌生社交找到窍门的探探,开始将目标投向夕阳群体。

探探使用群体的年龄分布,多集中在35岁以下,对于探探来说,中老年的潜在市场是新增量。比起年轻人,这些人也存在陪伴需求,比如最近出圈的几档中老年相亲电视节目,更是引发了大众对于中老年相亲市场的关注,但问题是,如何界定道德边界和成本边际。

人性背面,探清真心?

依靠LBS匹配机制,通过对相似兴趣爱好进行筛选,探探搭建起了互联网式“鹊桥”。

然而,探探自身的产品设计简洁,注册流程相对简单,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真假难辨,在充满浪漫色彩的为爱尝试路径上,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要知道,陌生人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人性的悖论:

一方面。因为陌生人远离自身的生活和隐私,没有利益相关与冲突,人们往往更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心事,对方身上的神秘色彩往往激发你的好奇和求知欲,这样的心理为陌生人社交增添了魅力,也提供了社交可行的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并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背景,以及无法排除一些人是否别有所图而展开社交,陌生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和所背负着的风险,又会动摇这份安全感。

于此之下,解决这些风险就成了社交平台的责任。

尽管探探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安全及隐私问题考虑在内,但是数据监管仍然没有能够遏制住人性所滋生的恶。以2019年为例,对于探探来说,它是动荡的一年,APP下架,有关部门责令整改,母公司陌陌股价跌近10%,平台上所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使探探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股价尚且能通过公司运作而提升,但大众的负面印象却难以洗刷。

毕竟,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情感交流都是相对私密的事情,男女关系更是容易产生敏感问题,因此,在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同时,平台更需要在价值观输出等意识形态方面规范用户。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下架风波最终以探探大力筛查问题用户告终,整改力度之大也使得一些正常用户无辜躺枪,虽然丧失了部分用户和流量,但是干净的内容和安全的氛围对于一个社交类app显然是更重要的。

在此之后,为了摆脱大众对于探探的消极看法,探探的官方微博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积极宣传探探产品在实现纯粹爱情的成果以及官方网警的普法宣传;严格的数据筛查与正面宣传成为了探探守住安全底线的有力武器。

但遗憾的是,探探制造了产生爱情的机会,却没能留住得到爱情的人。这是大部分陌生人社交软件需要面临的困境,道理很简单,陌生人终归会慢慢了解,用户也最终会流向熟人社交软件:微信和QQ。这让探探的用户使用场景变得十分局限:单身用户寻找伴侣,打开探探,找到伴侣后就会离开探探,能否继续回流,取决于用户的感情状态。

如何从恋爱牵手深入延伸到婚恋场景,或许是探探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带不来的新用户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现代人的物质条件已经足以满足底层的生理与安全需求。

这也使得现代人的社交需求不断膨胀,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这为探探等社交平台的发展潜力带来了理论支撑。然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看似与陌生人的社交机会不断增多,距离在不断缩小,但其实这与现代人的社交封闭,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线上交往越活跃,线下交流越困难,最终难免陷入死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围绕社交的热词有两个: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这两个词都是在陌生人社交场景中产生,鲜明体现了现代人在社交中的矛盾与局促。

社交话题度在今年不断升温,也从侧面展现了社交在现代社会所获得的巨大关注,但在社交需求之上的,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两大需求,是探探能否打破社交僵局的关键。新生代年轻人的圈层文化活跃,对于精神满足的要求变得更高,在精神交流中能够得到的尊重和认同感,使得颜值已经渐渐的不再是交友考量的重点,“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正在重塑年轻人的交友观。

这就意味着,想要出圈,就要看探探的内容输出能否打动人心。

回到探探此次的宣传视频,我们尝试探讨破圈方式的可行性,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其实强调价值观输出,往往是品牌宣传的好现象,但如若只是为博人眼球,缺乏深刻内涵,又很容易遭到流量反噬,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想探一抹夕阳红,未尝不可,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换道中老年婚恋市场,并不是一支视频就能开局的,还要思考的是,夕阳群体是否真的需要探探。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