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20年,蓝驰创投在早期科技投资的世界观

创业
2021
10/27
10:43
亚设网
分享

截至今年,蓝驰创投进入中国已经16年。这家90年代末创立于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始终坚守着“早期投资者”的第一身份。就像是某种坚不可摧的信仰,早期投资构成了蓝驰创投的“底色”。

如果你了解过去两年中国早期投资市场的变化,你一定会讶于蓝驰创投的这份信守。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早期投资机构的投资案例数量为180,对比2016年的727,降幅达75%。当同行们纷纷离场或将投资触角往更后期阶段延伸时,蓝驰创投依旧在早期投资领域默默深耕。

这个推崇Benchmark精品式投资的早期VC,在盛行“规模扩张”、“平台型打法”的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趟出了自己的星光大路。 

没错,蓝驰创投正以理想的成绩证实着“保持初心”的意义。截至目前,蓝驰创投在中国管理多支美元及人民币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过去18个月基金退出及上市资产价值超50亿人民币。项目层面,蓝驰创投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额拉动了近10倍的后续再融资额,超80%被投项目顺利融到下一轮。 

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蓝驰创投被投企业理想汽车(NASDAQ:LI;2015.HK)、青云科技(688316.SH)、怪兽充电(NASDAQ:EM)、水滴公司(NYSE:WDH)接连登陆资本市场。同时,这家机构也是高仙机器人、善诊、美术宝、即时设计等独角兽及准独角兽公司的早期投资方。收获不仅体现在项目回报上,更重要的,则是对蓝驰创投“从0到1长期支持创业者”的正向反馈与价值肯定。 

显然,蓝驰创投已经可以成为投资圈的一个标杆——在风口迭起、几番洗牌的投资市场,蓝驰创投“雷打不动”地坚持投早期、投科技。蓝驰创投究竟是如何投早期的?又为何能坚持“十年如一日”的从容?近日,投中网与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聊了聊,试图找到隐藏在这些谜题背后的答案。 

陪创业者跨越“从0-1”,早期投资不止是投人

6年前,在募集新一支人民币基金时,蓝驰创投最常被LP问到的是:“当下这个时点,你们为什么要投云原生、投机器人、新能源车?” 

彼时,国内创投圈正值O2O大热,模式创新风潮涌起,LP的“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从具体案子上看,LP彼时的疑问也不让人意外。在云计算领域,蓝驰创投2012年投了青云科技。先不说当时青云科技尚在天使阶段,单是其还面临阿里云等互联网巨头的强敌竞争这一点,这个案子的风险就被摆在了十分显眼的位置。

无论如何,投资青云科技在那时都不是一个十分稳妥的选项。但陈维广顶住了压力,并且对公司连投四轮。 

“回到我们相信的事情吧,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样。”谈到笃信青云科技的原因,陈维广如此答道。这个回答听起来很哲学,但的确不假。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陈维广相信云计算、云原生的未来,更希望中国有更多像青云科技创始人黄允松那样有底层技术梦想的人能成功。 

正是这种“相信”,作为第一个机构投资人的蓝驰创投陪伴青云科技超过9年。当然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陈维广的独到眼光,2021年3月青云科技A股IPO前,蓝驰创投是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

如果拉来蓝驰创投的案子清单,你会发现类似青云科技投早、投长的案子比比皆是:从理想汽车早期阶段进入到公司IPO前,蓝驰创投连续跟了五轮;自水滴公司的核心保险业务尚未上线直至公司上市,蓝驰创投持续跟了三轮…… 

而这些优质项目背后,也均体现着蓝驰创投对早期项目的差异化投资逻辑——不仅看人,还要看事、懂产业。 

一直以来,创投圈一以贯之的投资理念,即早期投资就是投人。为什么蓝驰创投认为在早期阶段,事也同样重要呢?这源于陈维广对早期投资的不同定义:早期投资就是投资人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在现实中的映射;早期投资机构就是需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资源配置能力,来支持能重新定义未来世界的创业者。

“我们团队一直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里?”陈维广说,“蓝驰创投的初心就是,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反过来决定我们要投什么。”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因为相信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应该拥有更好的保障,并且拥有价格合理的健康险,在2015年前后蓝驰创投投资了善诊,后者成为了国内老年险市场的“拓荒者”。因为相信未来出行必将更加智能化、对环境更加友好,也相信新能源造车是中国在制造业能弯道超车的路径,蓝驰创投在2017年前后投资了理想汽车,并在之后沿着这一产业链投资了一系列公司:自动驾驶企业宏景智驾、车规级MCU生产商云途半导体、V4级超充解决方案供应商昇科能源、飞行汽车企业时的科技等……

“我们希望通过早期投资去支持我们认可,价值观相近的人,一起携手创造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世界,这是我们最大的理想与愿望。”陈维广表示。 

“笃定”自己的认知,“赢”在非共识

在蓝驰创投的项目池里,他们是90%项目的首轮/A轮前领投方,且80%的项目实现了再融资。

首轮、领投,是蓝驰创投在早期市场里的出手原则。在陈维广眼中,领投即代表着机构对自身认知的笃定,其背后凸显出行研驱动在蓝驰创投内的重要性。“首先是你敢不敢相信并笃定自己对未来的研究和判断,之后就是要找到和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相同的创业者。最终,这些都意味着:你要领投。你不领投,如何支持创始人一起从0到1,如何证明你笃定呢?” 

对于自身认知的重视,在蓝驰创投的投资策略上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在被投企业后续融资的每一轮,蓝驰创投都会进行一次独立的尽调,以进行投资再判断。而对那些业务进展符合甚至超过预期的创业者,蓝驰创投会一直投资陪伴,一路支持到企业上市。 

换句话说,即便是在VC“二八法则”(20%项目跑出,80%的半死不活)的现实规律面前,蓝驰创投也保持着格外谨慎的风格,一如陈维广时常强调的那句方法论,“别人看好的风口,如果你不了解,就没必要去参与。” 

然而,在“快节奏”投资的当下,稳健有时也意味着“错失”。那又如何尽可能地实现不“错失”呢?最可靠的途径是,比他人更早预判行业趋势,提前一步捕捉到优质项目。 

“好的企业永远都稀缺,关键点就是你是否能提前看到。”陈维广直言。而某种程度上,把握“非共识”正是蓝驰创投极为追求的部分。因为这件事,蓝驰创投已经坚持了近20年。 

坚守初心与“不被定义的人”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常常上演着变化。基金玩家们表现最普遍的,要么跟随周期及风口的转移调整覆盖方向,延展投资半径;要么在某个合适的时间点,扩大规模,做成平台。 

但蓝驰创投却一直保留着鲜明的“硅谷基因”:专注早期科技投资,尤其关注那些底层的、颠覆式的创新。

近两年来,在创投语境里,早期投资似乎并不好做。一方面,过去千百万倍收益的暴富神话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早期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管理费也没那么高。不少早期投资机构因此开始布局成长期和Pre-IPO,甚至逃离了早期市场。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里,蓝驰创投却可以牢牢坚守早期,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自律只是一直坚守初心的结果。且在早期投资上,我们也在不断收获着满足感。”陈维广对此的回应言简意赅。不过细看可知,这句话涵盖了两个答案:其一,蓝驰创投的每一期基金都取得了不错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早期投资是蓝驰创投的初心。 

关于蓝驰创投投早期的初心,或许要归因于基金掌舵人陈维广的投资价值观。1988年,陈维广进入了IBM。在IBM,陈维广并未加入大型计算机的核心部门,而是被派到了PC业务这个边缘职位。但几年之后,PC业务迎来爆发,陈维广也亲历了这场产业巨变。

随后,陈维广加入新加坡电讯。在新加坡电讯,陈维广又一次被分配到了当时非中心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部门。那段时间,“我只能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技术新模式,一边摸索一边组建团队,并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陈维广回忆。然而很快,互联网技术席卷全球,陈维广再次见证了这一轮技术革命,并且发现,这样颠覆性巨变往往是从最边缘开始。

因为两次亲历产业变革的经历,2000年,陈维广加入了硅谷的早期投资机构Nokia Venture Partners(后更名BlueRun Ventures蓝驰创投),正式进入早期投资行业。在硅谷,陈维广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创业者,包括蓝驰创投在美国投资的早期项目Paypal的创始人Peter Thiel和Max Levchin。 

在和他们的接触交流中,陈维广逐渐认识到,在硅谷,平庸的基金通常只会投那些渐进式的“微创新”,而这并不能带来出色的回报。要想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创造更大的投资价值,投资人就要敢于冒足够大的风险,支持真正的颠覆式创新。这也意味着,投资人要和创业者一样回到“第一性原理”,弄清楚真实需求,识别颠覆式创新的投资机会。 

对陈维广来说,在硅谷的投资经历,让他对早期创新更加敏锐;而早年的两段“非主流”职业经历,也让其更能理解早期创业者的艰辛与“不被定义”的决心。或许可以这么说,早期科技投资是陈维广骨子里热爱的事,亦是蓝驰创投的基因。 

“世界是被那些不被定义、冲破极限的航海家与探险者改变的。我们就是要比大多数人提早识别出同样‘敢为人先’的创业者和那些还未被定义的颠覆式创新机会。”

打造成建制输出战斗力的组织

关于基金的持续高倍回报,则需要回到前端的投资策略,即蓝驰创投如何做到长期提前认知,在非共识阶段拿下潜力项目?

这主要源于蓝驰创投始终坚持的方法论——以行研驱动投资。在蓝驰创投内部,投资团队会不断提出问题,分享行研成果;追问经济社会深层的变化因子,观察需求拐点,感知应用场景、经济政策、竞争格局的变化,并迅速自我迭代。

此外,由于多年来深耕硬科技早期投资,蓝驰创投发现,当科技公司拥有多年技术沉淀后,真正要发挥商业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软着陆”:让技术融入到场景中去,让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只有坚持行研驱动,结合‘硬科技软着陆’的原则,我们才能提前洞察需求变化的拐点,提前在科技应用即将商业化放量的前夕布局进去,更早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链接。”陈维广表示。 

而更早发掘创新变化的另一差异化动因,还在于蓝驰创投团队及组织文化上的开放性。 

伴随信息技术融合,相关赛道场景的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在许多行业和行业的交叉创新领域,蓝驰创投正寻找着能重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新物种”与新机会。 

为了精准找到这样的“新物种”,蓝驰创投持续迭代着组织打法。比如,在团队背景上,蓝驰创投要求“T字型”人才:既有产业认知,甚至具备创业经验,还要有横向的技术、金融能力;在组织形态上,蓝驰创投还在组建更丰富的资源生态,提升与科研机构、高校学府、或是标杆企业的互动链接,尝试放大“建制化”的投资能力,以形成对项目和创业者更加高效的覆盖。

深耕中国市场16年,提及蓝驰创投的变化,陈维广特别强调了“组织”二字。“我们对自身的要求更高了。如今,不再是几个合伙人就能把投资做好,一定需要成建制的组织在支撑。”陈维广说,蓝驰创投要打造一个更具复合型能力的组织,“因为帮助创业者从0到1,只有使命和愿景远远不够,最终要靠组织来执行落地。”(文/马慕杰,来源/投中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