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SZ)披露2021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宁德时代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92.87亿元,同比增长130.73%;归母净利润32.67亿元,同比增长130.16%;前三季度营收733.62亿元,同比增长132.73%;归母净利润77.51亿元,同比增长130.9%。
10月26日晚间,宁德时代披露2021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其设置了四个行权业绩考核目标:
2021年营业收入值不低于1050亿元;
2021-2022年两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2400亿元;
2021-2023年三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4100亿元;
2021-2024年四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6200亿元。
若实现2021年营收不低于1050亿元的业绩考核目标,第四季度营收至少要实现316.38亿元。从当前的季度营收增速来看,问题不大。
若实现2024年四年累计营收不低于6200亿元的业绩考核目标,2022-2024年营收增长率要分别达到28.57%、25.93%和23.53%。从往年动辄50%的营收增速来看,四个行权考核目标未免有些保守了。
不过,随着新能源领域的入局者不断增多,整车厂不断成长,玩家们都在觊觎着“宁王”的生意。虽然龙头地位尚无人撼动,但凶猛的竞争势头也让“宁王”不断寻觅着第二增长引擎。
动力电池的“困局”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上受追捧的程度已无需赘述,从我国动力市场数据来看,今年1-9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为46.79GWh,市占率高达50.8%。
为了满足持续旺盛的下游需求,公司不断寻求产能扩张。根据此前公告扩产规划,预计公司规划总产能(含合资产能)约770GWh,权益产能约700GWh。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年化产能131GWh,在建92.5GWh,下半年新产能有望释放;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产量60.34GWh,产能利用率高达92.2%。
据产业链消息,宁德时代近期已再度上调了出货量指引,预计明年电池出货量可能达到350GWh——这已是宁德时代今年以来第三次上调预期,较二季度足足提升100GWh。
当然,不断扩产能对公司也形成了不小的资金压力。10月18日,公司也就此前公布的不超190亿元对外投资事项、定增募资582亿元事项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考虑到公司新增电池产能建设等一系列流程,周期较长,因此需进行前瞻性布局,目前公司财务状况无法完全满足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
除了“缺钱”以外,受制于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毛利率有所承压,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毛利率为23%,相比2020年下滑3.56个百分点;但储能电池毛利率达36.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无独有偶,各大整车厂也纷纷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其中不乏大众、奔驰、长城、吉利、广汽等宁德时代的老客户们。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说:“整车企业自造电池是趋势,因为电池的成本占比太高,至少是整车价格的25%。”
虽然动力电池需求增长依旧,尚未触及行业天花板,但随着技术普及、竞争加剧,利润率走低也成了必然。面对动力电池的增长瓶颈,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也成了大势所趋。
电池银行
宁德时代在电动车领域的一个项目名为“电池银行”,是指在买电动车时,电池可以“以租代买”,没电时可以直接去换电站换一块充满的电池。
此前,采用“换电模式”的玩家不多,但随着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开始引导换电模式后,这个赛道也逐渐热闹起来。
补贴政策指出,新能源乘用车若要享受补贴,定价不能超过30万元,但是换电模式的车辆不受这个价格限制。换言之,如果新能源汽车想要卖高价,就得支持换电池。
在宁德时代的客户中,蔚来、小鹏、哪吒和北汽新能源等都陆续提出车电分离的产品思路。其中,最早践行的当属蔚来,车主在买车时,如果选择“以租代买”电池,整车价格可以便宜7-8万元,每月的电池租金约980元,电池没电时,可以到蔚来的换电站免费换电池。
若换电模式成为主流,这些电池银行里的电池运营、电池租赁的生意,也是宁德时代和它的车企客户们正在合作谋划的。
宁德时代跟汽车厂商们合资成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蔚来的电池资产公司,宁德时代持股25%,北汽旗下的换电业务公司“蓝谷智慧”,每一轮融资宁德时代也有跟投。
不过,有业内人表示“车企不愿意看到电池供应商一家独大,这会降低车企的议价权。车企更愿意培养三到五家势均力敌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主要市场在国内,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现在很多车企开始采购其他品牌电池,如比亚迪、LG。”
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无论是主机厂商还是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初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取代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长周期、重资产,从主机厂商谈合同到生产电池,有三四年的时间绑定。初创公司几乎不可能有强投入,且头部客户BBA已经与头部动力电池订单全部签完,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杀出一匹黑马。”
储能“运营商”
之所以被下游的整车厂忌惮,主要是因为宁德时代在电池产业中有着超强的贯穿上下游的研发制造能力。
从10月起,宁德时代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与央企签署战略合作的消息,其中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三峡集团等能源企业,将在风、光、水电的储能方面开展合作。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目前80%以上的能源是由央企和地方国企提供的,所以它们的转型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影响很大,关系到整个能源系统的转变。所以,与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不仅预示着央企转型的信号,同时也坚定了宁德时代加快储能产业的步伐。
跟特斯拉的储能逻辑不同,宁德时代因为没有To C的基因,不直接做终端产品,其核心还是一家电池研发和制造公司,所以以“宁德inside”的方式,在储能产业里运营电池,跟集成商和安装商合作,给储能项目提供电池或者电池材料,后期维护等服务,相当于B2B2C,再加上充电和换电环节,进而形成“风/光/水-储/充/换”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宁德时代作为电池制造商,可以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同时又参股了各车企的电池运营公司,可以统一运营电池,集中管理电池,监控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甚至引入电池保险业务,贯穿上下游,进一步整合产业链。
电池标准统一,也意味着宁德时代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和提供后端服务,并且推动旧电池的梯度利用。当一块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到80%以下时,就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了,需要被更换下来,但却仍然可以用于风、光电储能,甚至拆解成小电池去给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和太阳能路灯供电。
等到在储能产业也实在用不了了,还可以再拆解,把有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用于新电池制造。
宁德时代曾经做过一项实验:1吨的磷酸铁锂通过梯度利用,可以获得3万元左右的收益,若直接回收,只能回收1万元左右的收益;1吨三元锂电池通过梯度利用可以收回8万元,而要是直接就拆解了只能获得4万元。
由此可见,宁德时代在押注规模更大的储能市场,在这过程中,发挥自身在电池领域的优势,以“运营商”的身份将整个能源产业做大,并迅速渗透至整个产业链,将公司的兴衰与整个产业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唇齿相依。
不可否认的是,宁德时代超万亿的市值,相比于净利润、营收、净资产等财务指标,超出了太多,但其在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布局,都刚好踏在了“双碳”政策鼓励的“节拍点”上,所以“宁王”的桂冠一时半会儿还摘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