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U 李东朔:做SaaS要有商业上的节制

创业
2021
11/02
10:42
亚设网
分享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如何基业长青,一直是管理者持续思考的问题。加上技术背景的迭代更新,应运而生了一众SaaS公司。

UMU 也是其中一员,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企业学习但不限于企业学习”的SaaS平台。之所以这么定义,是因为多数做简单定制化开发的SaaS供应商,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生存。

而近日,UMU 又一次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C3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五源资本跟投。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UMU 已先后完成6轮融资,其中不乏高成资本、高瓴创投、五源资本、华兴新经济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 

那么,UMU 为何能持续赢得资本的青睐?又是如何构筑其商业版图的?带着好奇,让我们跟 UMU 创始人兼CEO李东朔来一场深度对话。

 向左走,向右走

李东朔在创办 UMU 之前曾供职LG、惠普和谷歌,在LG和惠普负责销售自动化与运营工作,后来加入Google,担任大中华区商业合作部总监,负责推动开发者生态实现商业变现与销售的增长。

他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Trainer,曾是谷歌全球得分最高的内训师,员工们都叫他“东朔老师”。

凭借多年对“教与学”的体悟,李东朔创办了 UMU,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2016-2017年,李东朔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左走,做定制开发,让账上有现金,让公司看起来有很多Logo,让投资人可能投我们。向右走,坚持做好一款产品,但有可能大家不买。结果是,我们这个领域向左走的基本都‘死’了。” 

为何?行业里流传一句话:“做项目求生存,做产品求发展。” 但想要“求生存”又何其容易? 

首先,很多SaaS公司产能受限。一方面,人才紧缺,工程师工资很贵。另一方面,即便有了工程师,其生产水平又不如预期高效。

其次,为多拿项目或赢得大公司的订单,很多公司不惜降低价格,导致入不敷出,原以为可以先以量取胜、打响品牌,谁成想“做得越多,亏的越多,死的越快。”

所以,李东朔认为在中国市场上做生意,要有商业上的节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软件行业的开发规律——不要动不动就搞分支版本。 

李东朔举了个例子,“2015年,有客户买了我们产品,买完之后,希望不显示拍照功能,这很容易,只需写一行代码注销掉就OK了。结果,每次发版那个功能都出问题。每次他都来投诉:说好了不显示,怎么又出现了,你再这样可不行。从那次的教训我就发现,只要多了一个分支版本,肯定会出现额外的问题。”

因此“做SaaS产品要有定力,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通过服务,让产品被充分使用好,未必要改产品界面,也可以达到商业目的。”

那就试着说服客户,让客户学着适应产品?李东朔答道:“是Educate customer(教育客户),进而Influence customer(影响客户),这也是企业领导力的体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讲道理并充分沟通,我们会告诉客户产品设计背后的深意。”

为行业做SaaS

要说到对产品的坚定何来?这就要先追溯到李东朔对干系人(Stakeholders)价值网络的理解,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不仅指移动终端,更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让价值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受益。 

所以,像 UMU 这样的SaaS平台,是以IT的面貌出现在企业里,还是以互联网的面貌出现在行业里?是李东朔曾反复思考的命题。 

最终决定,让 UMU 实现第二序改变,即颠覆式创新。 

为达到这个目的,要做到两件事: 

一是做到思想上的领导力,这就需要“Learning Science”--学习科学做指导,不能只靠直觉和热情,要有符合实证、科学的原理方法,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二是基于很领先的技术,“只领先一点点都不够用,要很领先,才能实现颠覆式的创新。” 

在企业层面,打通“教、学、练、用”,将学习效果体现在绩效上,“客户不会花钱在没有ROI的事情上,所以学习效果的的转化很关键,否则只能说明你有‘学历’,学习的经历。”

在行业层面,上游赋能培训公司以新的形态去设计课程,中游帮助培训从业者以新的方式去运营培训项目,下游为员工提升学习体验和获得感。 

而作为SaaS平台,不只将产品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为行业做一款SaaS产品,让整个行业在技术赋能下,卖的人多挣钱、买的人少付钱,实现增量价值,“ UMU 从中获得了对价,这不是左手倒右手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技术洞察创造更多价值,将市场做大。”

 共生共演共创 

说到底,UMU 如何赋能企业?李东朔举了全球某知名零售企业的例子。首先,为帮助该客户培训销售和经销商,顾问组会协助客户梳理销售核心方案,考虑到销售水平良莠不齐,所以为建立统一的销售形象,产品经理会跟客户共同打磨销售话术、埋一些能够实现利益转化的关键AI特征点,技术团队将销售用的PPT训练出AI模型,再让销售集中使用AI开展模拟训练,从而形成对高质量话术的肌肉记忆,完成培训。

成天面对着世界500强客户,如何保证自己员工的专业度,是一个问题。毕竟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被质疑或挑战。

“向客户学习。”李东朔答道,“第一,这些公司本身都很优秀,有很多垂直行业的领头企业,他们内部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信念和知识体系。第二,跟我们对接的人也很优秀,在和他们一起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共创很多东西。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共生共演共创的关系,也是价值网络的体现,整个网络互动起来,让价值变多。” 

“刻意的练习和学习。” UMU 内部有着很浓的学习文化,从员工入职开始,公司就会向员工推荐系列必读书目: 

《MUJI GRAM》也叫无印良品的工作法。这本书就讲一件事:团队知识共创。据说是 UMU 入职必读的第一本小册子,俩小时就能读完。 

Google三部曲:《重新定义公司》、讲组织发展的《重新定义团队》、讲Google Earth产品故事的《谷歌方法》。 

还有一系列思想上的书推荐给 UMU 新人。第一本是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第二本是《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讲的是斯多葛主义。第三本书是Google员工写的,叫“Search Inside Yourself”,中文翻译有些媚俗,叫《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教你如何活在当下,能够从理解、调节、激励自己,再到理解、激励他人,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关系与生活方式。 

这些书从进入互联网,再到进入精神世界,让你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SaaS行业的书籍,如《硅谷蓝图》、《销售加速公式》等,所有的团队领导者与多数UMU员工必读《学习的科学》。李东朔提到,之所以列出书单,是希望通过“Reading Journey”让大家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我把这些称之为垫基知识,这会决定一个人未来在公司与这个行业走得远不远。”

 约束中找突破

在跟这家公司的接触中,让我有两点印象深刻:员工很热情、办公室有点挤。 

“拥挤出协作,拥挤也出创意。”李东朔讲道,但拥挤也意味着大家会呼出大量二氧化碳,而工程师烧脑时需要大量氧气,为此,公司购置了家用新风系统,既便宜又能保证办公区每小时换气两次以上。 

在办公室的创新创意上,李东朔坦言他看了大量的文章和视频,从新风系统、装修环保、再到声光电都有所研究,“我们甚至买了流明计放在桌子上,测试办公司的照度,一定要在400-500之间,太低视力受损,太高影响睡眠。甚至食堂背景音乐的音量,都有分贝计严格监控。” 

此外,针对写字楼晚上6点之后没空调的情况,公司还特意自制空调房,“大楼物业不准在外立面装任何东西,所以我把空调室外机放到室内,窗户底下,架高,开了窗户之后再用个风扇,对着窗户开的缝把热风吹出去,然后把它再也封起来,隔音。我就这样,把一间小会议室变成了空调房。”

“创业嘛,要在约束中找突破。”当办公环境舒适了,大家也必将高效工作,全力以赴。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UMU 平均12个月拿5轮融资,有大机构的持续跟投做背书,不仅能增强客户的信心,而且也有利于人才加入 UMU 。李东朔坦言,之前每次招工程师,他都要经历“被面试”,“不是我面他,是他面我,像投资人一样面我,没有少于90分钟的。现在大家都更加容易的做加入 UMU 的决定。” 

而随着 UMU 不断发展,资金、人才、客户等资源也纷至沓来,李东朔不再为生存担忧,但作为一名中国企业家,他认为他有着更重要的责任——把 UMU 打造成一家令人尊重的全球企业。所以一路走来,UMU 对标的都是世界级的SaaS企业,瞄着全球最高标准申请隐私、安全与准入认证。“作为新一代企业、新一代创业者,有必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创新创造上的软实力”,这对于他来讲,比上市还重要。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