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ID:kongfuf),作者:今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张瑞敏退居二线,周云杰再进一步,意味着中国的白色家电三巨头中,作为40后、50后还在努力奋斗的只有董明珠董小姐了。
海尔集团如今是青岛十大企业之首,而这个企业曾经是个需要警告员工“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的企业,想想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张瑞敏实际上已经退休,他有两件事儿做得特别好。
11月5日,在海尔集团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创始人张瑞敏主动提请不再参与新一届董事提名。新一届董事局邀请张瑞敏担任新一届董事局名誉主席,选举周云杰为新一届董事局主席,聘任周云杰为首席执行官、梁海山为总裁。
海尔集团至此完成令人瞩目的交接,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有200多家,上市企业多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海、香港、法兰克福三地上市的海尔智家,如今其在上交所、港交所的市值分别为2400亿人民币和2500亿港币。
张瑞敏退居二线,周云杰再进一步,意味着中国的白色家电三巨头中,作为40后、50后还在努力奋斗的只有董明珠董小姐了。
如今的中国白色家电市场是一个山东人(周云杰,海尔)、一个江苏人(董明珠,格力)和一个安徽人(方洪波,美的)的竞争。
张瑞敏是中国改开之后的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关键词主要有三个——“砸冰箱”、“休克鱼”以及“人单合一”。
张瑞敏“砸冰箱”是因为那76台冰箱质量不行,从这个角度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看,我们会发现张瑞敏当时很艰难。青岛电冰箱总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工人素质不行,张瑞敏只好颁布了13条“军规”,其中一条居然是“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
现在的读者很难相信这个事实:谁会在车间大小便呢?事实就是,当时不少工人这么干。由此可见,当时的冰箱厂溃烂到了什么状况。人人都想调走,上午10点在院子里扔个炸弹都炸不到人,因为要么根本没人上班,要么点卯之后,9点半就走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狠人张瑞敏,明明76台冰箱每台800多元,相当于当时的工人两年的工资,他还是要砸冰箱。他不但自己砸了一台,还让工人“对号入座”自己砸自己制造的不合格产品。
什么叫“匠心精神”?这就是。这些锤子砸下去起到了两个作用:震慑了那些不重视质量的工人,原来张厂长玩真的。同时,媒体的传播起到了广告的作用,“青岛居然有个冰箱厂的工人把不合格的冰箱砸了,看来很重视质量。”
当年的张瑞敏其实就具备乔布斯、马斯克的某些特质,善于制造话题,善于传播新闻。
他够倔,够狠,甚至有点一根筋,但是正如英特尔CEO安迪·葛洛夫所言——“只有偏执者才能生存”,“偏执”的张瑞敏为什么在当时的青岛,那种条件下能够创造巨大的辉煌,实在是因为他的强大和毫不退让。
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这种大无畏的气质,以及虽百死而无悔的精神。正是因了这种气质与价值观,海尔一度成为白色家电服务业的标杆。“五星级服务”曾经是很多用户购买海尔的理由,我也曾经体验过。
不过,从我近年来的观察来看,这种售后服务的水准大不如前,在一些搜索引擎上“怎么投诉海尔最快有效”、“怎样有效投诉海尔售后”也成了热帖,而且相关帖子非常多,这是值得海尔反思和改进的。
至于“休克鱼”这个关键词,就要提到当时青岛的另外一家企业红星电器。1995年,红星电器已经不行了,但是设备还行,就是干部工人不想干活。企业像一条鱼——休克了,但没有腐烂。
做企业其实最终是要唤醒干活的人的责任心,他们要是不想干活,企业就完了。张瑞敏像个政委一样,跑去红星电器给干部、工人做工作,给钱、给政策、给希望,结果他居然把这条鱼救活了,海尔也壮大了。
案例被写进了哈佛大学教材,哈佛商学院的林佩恩教授很喜欢“吃休克鱼”这个说法,于是该案例就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命名了。
其实张瑞敏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爱学习,不断在增长见识,他知道海尔是怎么起来的,更知道红星有希望救活。
在救红星之前,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了一条冰箱生产线,张瑞敏带领团队到德国参加培训,当时培训的企业共有三家,另外两家不当回事儿,到处游玩、拍照、打卡。张瑞敏和技术团队、管理人员经常熬夜学习,放弃了周末,而且提问非常多,连德国老师都钦佩不已。
几年之后,海尔第一次向德国出口冰箱8000台,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不同意。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结果海尔的技术指标大多数超过“师傅”利勃海尔。1990年,海尔出口德国2万台冰箱,标志着海尔正式进入欧洲家电市场。记住,那是遥远的1990年。
张瑞敏大概是学了曾文正公的心法——“结硬寨,打呆仗”,成功企业的一大特质是:顺应趋势,产品过硬。
当时的冰箱是纸糊的都能卖出去,这是趋势,张瑞敏还非要追求高质量,不仅如此,他还有别人不敢想的“狂妄”:去“师傅”利勃海尔的老家德国抢市场,和“师傅”硬碰硬。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张瑞敏是不给自己设上限的“狂人”,正是因为这份“狂”,他打出了一片白色巨人的天下。
如果一个创业者又怂,又苟且,又不敢试错,还没有想象力,更没有发财的强烈欲望,更谈不上改变世界的情怀,他注定是个失败者,或者投机之后失败。
这种人根本就不应该创业,就应该老老实实去打工。
张瑞敏的管理实践中有个重要体系是“人单合一”。
甚至在张瑞敏辞任的职工代表大会上,海尔集团新一届董事局在衷心感谢张瑞敏做出的卓越贡献时,还特别提到“张瑞敏创造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全体海尔人持续奋斗的方向,在模式引领的基础上,全球海尔创客应坚定不移贯彻人单合一模式和生态品牌引领目标,在更多领域、更多行业加快复制,实现生态引领”。
那么,什么是“人单合一”?就是打破企业层级,员工变成了可以自主创新创业的创客,海尔变成了出创客的平台。
虽然海尔管理层自身对“人单合一”非常推崇,但是“人单合一”在推行之初是遭遇巨大反对的,并且一度效果不佳,因为旧结构和新团队互相冲突,效率下降,中间管理层的很多岗位消失了,营业收入一般,但利润一直增长很快。
张瑞敏很折腾,他为了避免“大企业病”,他故意把大企业做小,让每个人的管理半径不超过8个人,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在他的管理愿景中:海尔的未来是一片森林,生生不息。
在青岛有另外一家大型电器制造商——海信,据在海尔、海信分别工作过的网友透露,两者的管理模式、压力感、薪酬制度完全不同。
海尔的管理更规范,更细致,有时候甚至是琐碎,因为“人单合一”,要去抢活干,生怕干少了,所以压力感十足,“卷”得很厉害,当然薪酬会高一些。
而海信的管理相对没那么细致,如果有人离职,接手的人可能要自己摸索一段时间,薪酬一般,当然,压力感和薪酬也匹配。
所以拼到最后,海尔是老大,海信是老二。对于城市而言,正像阿里之于杭州,华为之于深圳,海尔才是青岛的领军企业。
海尔的这种领军位置当然不是舒舒服服获得的,而是上上下下一起“卷”,管理层不断折腾,不断创新,不断拓展边界,包括地理边界和网络边界获得的。
即使是在民营经济高增长的阶段,山东人民也确实比其他各省人民更热爱进体制(当然,现在各省人民都爱),在这种情况下,海尔就是一个“异数”——又“卷”,工资又相对高,压力大,业绩还能增长,这确实不容易。
海尔集团如今是青岛十大企业之首,在全球设立了10大研发中心、25个工业园、122个制造中心,108个营销中心和14万+销售网络,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
而这个企业曾经是个需要警告员工“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的企业,想想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据《证券之星》报道: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白电三龙头盈利增速明显分化。
格力集团营收为1381.3亿元,同比增长9.73%;海尔智家为1699.64亿元,还原卡奥斯出表业务同比增长20.4%;美的集团为2613.42亿元,同比20.57%。
格力空调业务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率始终高达90%以上,结构单一;美的利润增速均低于营收增速,大规模的产业结构中高端产品和高毛利率业务份额偏低;海尔智家利润增速超营收增速。
72岁的张瑞敏如今也累了,功成身退,交棒给周云杰的是一个还不错的公司。
生于1966年的山东莱州人周云杰自1988年7月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当时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历任销售处处长、二厂厂长、质量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
自2016年起,周云杰出任董事局副主席、海尔集团总裁,候任一把手位置五年,今年扶正,他面对的是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比拼。
在海尔历33年的周云杰,其实是海尔物流转型和互联网转型的主将之一,多年的“张周配”让海尔在闯过多少惊涛骇浪之后还能平稳增长,证明周云杰绝非等闲之辈。
张瑞敏实际上已经退休,他有两件事儿做得特别好:第一,把企业(青岛电冰箱总厂)救活了,做大了。
第二,他找到了一个堪称优秀的接班人,敢交班,能交班,这一点实在难得,业界恐怕只有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与接班人方洪波的故事可以媲美。
相比之下,格力的董小姐就没那么轻松了。6月26日,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举行的一次路演活动中曾表示,“我不会明年退休,即使退休也不会卖股票。我要为公司长期发展负责。”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