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条」是创业邦推出的投资领域新栏目,旨在报道VC/PE圈的新动态,捕捉最具前瞻性的新趋势,对话资本市场的伯乐,洞察最具机会的新赛道,争做走在时代前沿的瞭望者。
文丨刘 岩
编辑丨信 陵
图片设计丨李斌才
一只新锐的早期医疗基金好消息不断。
基金运营五年,一期基金目前回报在五倍以上,IRR超过60%,DPI达30%,包括捍宇医疗、天广实等多家被投企业申报或即将IPO;前复星医药投资部联席总经理喻晶正式加入团队;创始管理合伙人登上创业邦2021年“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榜单;基金获得创业邦“中国最受赞赏的早期投资机构”……
支撑他们业绩的是50多家高成长被投企业,其中包含天广实生物、捍宇医疗、亦诺微、凌科药业、赞荣医药、心擎医疗、澎立生物、礼邦医药、安锐生物、和度生物、烨辉医药、中逸安科、安颂科技、微米生物、中科基因、求臻医学及微岩医学等早期项目。
随着基金业绩逐步显现,越来越多LP对这家一度不被看好的基金好奇:投得绝大多数医疗项目均处于天使或A轮等早期,风险系数极高,截至目前他们怎么做到零失败率?又怎么做到如此业绩?
这家新锐医疗基金便是幂方资本,幂方资本最近两年冒出的一匹“黑马”。背后掌舵者为周玉建。他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金融学专业,非医疗专业出身,但背后汇聚了一支约25人的专业医疗投资团队。
他用7年时间充分验证,“小基金的平台化”打法效果显著。我们好奇的是,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周玉建的终极目标在哪?一家黑马医疗基金又如何在内卷的VC/PE行业持续突围?
孤独坚守,负重前行
用“起个大早,赶了晚集”描述周玉建的创业起步期并不为过。2014年左右,是人民币募资的黄金时期,也是新药投资的绝佳时机,他2013年未满30岁辞职并计划创业做医药基金。但2016年才投出第一个医药项目。二期基金募资时,又赶上资管新规及资本寒冬。
当时是2014年,他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正处募资的黄金时间点。投中数据显示:2014全年募资向好,VC创历史新高,PE市场稳中有升;开始募资和募资完成的基金数量和规模都创下近3年最高值。
但与大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周玉建的募资并不顺利。“起点低”,他这样解释。的确,跟很多大牌基金出身的合伙人创办新基金相比,周玉建没有光鲜华丽的背景,创业前只是九鼎投资的一名普通的投资总监。在九鼎做了两年投资后主动转到投后管理岗后,担任一个部门负责人并承担50多家企业的投后管理工作,这里面有一些医药类企业。周玉建发现,2010年左右中国A股上市的医药公司中,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仿制药、原料药、中间体、中成药等,基本没有创新药。
但对比美国、欧洲等国际成熟市场,创新药层出不穷,Biotech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频繁获得VC投资。周玉建判断,中国监管政策及舆论导向逐步趋向支持医药创新,创新药投资的机会即将诞生。尽管很早看到这个投资机会,但因为非医疗专业出身,没在医药产业做过,过去也不投医药方向,创业做早期医药投资基金很难让人信服,这位“医疗门外汉”募资时屡吃闭门羹。
募资难的另一大原因是,没人相信他所谓的“立足人和的开放式平台”打法。当时很多LP认为,开放式平台的打法,更适合高瓴、红杉等超大规模AUM玩家。一家刚起步、连几亿人民币还没募到的小基金口口声声喊着“开放式平台”以及“人和”口号,显得空洞乏味,像是忽悠。当时的周玉建,属于不被LP看好的“异类”。
“我们其实一开始就选择了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周玉建深知自身非医疗出身的短板,所以幂方资本成立伊始,他就在考虑如何通过“人和”文化和“开放式平台”弥补自身不足,并打开公司的天花板。
而作为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周玉建立足做好一个公司CEO的本质角色:找人、找钱、找方向,定战略、定策略、做好管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首席架构师”、“首席HR”,主要负责搭班子、建团队、建机制、搭体系。在接受创业邦专访时,周玉建一直强调在错过天时(2013年辞职,直到2016年才投出第一个医药项目,失去医药投资黄金期的前几年)、失去地利(基金起点低)情况下,追求“人和”的重要性。
在此大背景下,周玉建有意弱化个人色彩,主张靠团队集体作战取胜。他进一步解释:“不能靠忽悠实现‘人和’,文化和机制建设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到位,都难以让基金持续管理。”他想把平台变得更开放,让行业内更多优秀的医药投资人才加入幂方“一起发展”。他的理念也最终帮幂方资本“吸引”到了第一位医药专业背景的合伙人梁占超。梁占超有着超过10年以上药物研发、药品销售及医药投资经验,加入幂方资本前已经在行业内投出了泛生子、安诺优达和华昊中天等明星项目。
这几年,幂方资本逐步完善机制,秉承开放式理念,致力于打造机构化、体系化的投资管理能力,同时团队共享“权、名、利”。
投研驱动,几乎人人参与投决会
创业之前,周玉建通过加入医疗投资并购俱乐部等各种方式储备人脉资源和并提高自己的行业认知。基金成立后,他和团队开始采用系统化的打法,以行研驱动,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经纬交织多渠道项目开发体系。“我们采取行业研究驱动、区域全覆盖,结合已投企业资源、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产业LP、外部专家顾问、医院院校等多个渠道获得项目。项目来源稳定、优质、高效,投资就变得容易很多。”
比如,他们早期发现捍宇医疗便得益于投研驱动和项目渠道的构建。周玉建介绍说,2016年,团队研究后发现心脏二尖瓣修复领域需求很大,国内尚处空白,全国存量患者超过千万,每年新增大几十万病患。但当时市场上没有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有类似产品的企业。2017年左右,他们通过大量走访中国最好的心内科和心外科医院,找顶尖的医生交流,最后“扫描”到隐藏在水底下的捍宇医疗。
当时,捍宇医疗刚处于非正式的动物试验阶段,距离产品上市还有很长一段路,失败风险系数极高。但幂方资本基于过去的行研积累及技术分析,很快判断出捍宇医疗具备非常好的投资价值。在其他医疗基金犹豫之际,幂方资本果断入局。并且,周玉建要求项目组,必须在捍宇医疗参加某心血管学术会议之前正式完成投资签约。因为他预期新产品一旦对外公布,很有可能引发大量资本关注。果然,捍宇医疗产品发布后,立马便引来一众风险投资机构抢注。后来,捍宇医疗估值呈几何倍数增长。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幂方早期轮次进入后,捍宇医疗短短四年完成8轮融资,超过20家投资机构陆续进入。
可见,具备充足的项目源之后,能否在对的时间甄选出优质的高成长项目,最考验团队的价值发现能力和投资决策专业度。为了调动一线投资团队的积极性,幂方在决策机制上作出创新,设置创新药、器械、诊断、数字医疗、服务等多个方向的IC(投资决策委员会)。“我们现在有专业IC6个。”周玉建向创业邦透露。
在幂方资本有个很大不同,哪怕新加入者,只要在某个领域专业投资水平高,就有机会进入IC参与投资决策。“让公司内部最专业的人来一起投资决策,不看资历看能力。这种投决机制,极大调动了团队积极性并保证投资项目质量。我自己,也只能投一票,跟其他投委会成员一样。”这点,也充分体了现了周玉建弱化个人色彩、强化平台属性的管理理念,让幂方走向更加科学、民主的平台化基金道路。
为什么这样另类地设置IC?跟消费、TMT等相比,早期医药投资极为特殊,每个领域的专业门槛很高。“如果让看创新药的合伙人在IC上参与决策一个器械类项目,也确实挺为难,毕竟术业有专攻。我也不希望浪费合伙人的时间。另外不是合伙人但有一技之长的其他团队成员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希望让专人能够发挥专长。”
但周玉建并不讳言,因为新人缺乏IC决策经验,集体决策也导致公司错过不少好项目的投资机会,其中也包括已投企业捍宇医疗的追加投资。2018年初,捍宇医疗估值疯涨,幂方内部讨论是否追加投资时,多数人投了反对票。
从专业的IC角度讲,投决会成员要有基金管理的理念,而非仅从单个项目的考虑问题。“刚做一期基金时,大家都还是圈内小伙伴,过去没享受过IC的福利,作为投决新手经验不够可以理解。”尽管周玉建作为管理合伙人支持追加投资,可因为按照公司制度他也只有一个投票权,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但他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遗憾,相反,坚守制度和让团队成长一起成长更重要。现在,在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并汲取投决机制运行经验的背景下,幂方资本的投决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改良优化。
舍得分享
不留后路的开放式平台型基金
不管是设置多个细分赛道的IC,还是追求“人和”的开放式平台型理念,周玉建都以保证基金品质为出发点。为了夯实团队基础,公司宁可每年补贴几百万管理费,只要这有助于提高项目投资和基金成绩。
时间倒退回2016年,幂方资本刚完成第一支基金的募资,周玉建已成功组队16人。对比当时综合型基金的医疗团队或专业医疗基金团队,多数不足10人,幂方团队的人员配置在行业内凤毛麟角,已然非常奢侈。这年年初,他们才正式出手第一个案子——天广实生物。而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周玉建把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找钱、组队上面。“就团队管理基金的能力来讲,我们属于人员超配状态。比如,投资团队有能力管理10亿规模,但我们就只管5亿规模,为的是提高基金管理质量。幂方资本永远坚持“人、募、投、管、退”理念。
另外,为了践行“人和”战略,幂方资本还设计了一套透明的分配机制。股权投资行业经常流传这样两句话:“Carry听过,但没拿过”、“Carry只是一个传说”。在幂方资本,周玉建与团队签署书面协议,让Carry分配透明化。当LP尽职调查看到幂方资本签订的Carry文件时,也很惊讶:“周总,真的这么不给自己留点后路?”
“如果给自己留后路,舍不得分配,一定会破坏公司的‘人和’文化基因和开放式平台型属性;签署书面文件,能让团队心里更踏实,静心下来投项目。这样,也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愿意来幂方”。“大家不用相信我的人品,只需要相信中国的法律”。针对分配机制,周玉建透露,“幂方团队的Carry比较丰厚,而且离职也有。但离职团队不能拿全额Carry,要打折扣。我们还是希望优秀人才可以长期一起发展”。
“有足够的开放心态,管住自己的权利,一起分享利益,同时身体力行执行到位,这很重要。”周玉建自信地告诉创业邦:“我们这套机制,有可能错过,但投错的比例会很低。我们多数投委决定要投的项目质量一般不会太差。”这也是幂方资本投资50多个项目没有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
周玉建深感创业不易,实现基金的持续运营难度更高。现在幂方资本已经做了两期基金,第三期基金也即将封闭,基金管理规模即将达到30亿人民币。开放式平台型基金的效果逐步显现,公司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变化莫测,竞争持续加剧,每家基金不进则退。”周玉建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但对幂方资本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我们有优异的投资业绩,幂方资本的团队也一定会越来越强”。他相信“一个人短期可能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定可以走的更远,从长期来看,也会走的更快。”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