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ilieyun
)北京】11月25日报道(文/韩文静)
原本在11月26日叩开港股IPO大门的百心安,在挂牌前夕主动选择了叫停。
11月22日晚间,从事介入式心血管装置百心安发布公告称,鉴于现行市况,经咨询独家全球协调人后,公司本该于11月26日的全球发售将会延迟,不会根据招股章程进行,将退回公开发售申请股款。
公司预计,退款将于11月25日以电子自动退款指示或寄送退款支票方式,向相应投资者发回。
资料显示,百心安是一家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后公司一直没有产生任何营收,也无任何可以商业化的产品,仅今年上半年亏损就超2亿;加上近期港股市场对医疗股反应平淡,百心安的延迟上市或许是当下能做的最优选择。
鉴于自去年医疗公司纷纷上市状况下,百心安曾于今年2月底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高盛和华泰国际联合保荐,并于6月通过了聆讯,但最终终止了上市计划。
今年9月,百心安二次递表,但由此前的两家联席保荐改为一家,高盛已经从百心安生物的招股书中消失,不再担任该公司的保荐人,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按计划,百心安拟发行1793.7万股,其中10%为公开发售,90%为国际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
11月16日至19日,百心安进行招股,每股招股价介于21.26港元至24.53港元之间,最多募资约4.40亿港元。不过,在本次IPO进程中,百心安并未获得基石投资者的认购。
然而在公开招股首日,百心安录得孖展额0.1511亿元,并未足额认购。招股第二日,富途、华盛、利弗莫尔、艾德、辉立、信诚、富昌等合计为其借出孖展近0.43861亿港元,百心安认购才得以近足额。
猎云网暂时未能查获认购结束时的详细结果。认购不如预期或是促使百心安叫停本次IPO的一个原因。
此外,现金流吃紧也让百心安略显尴尬。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6亿元。公司估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将足以维持公司的财务能力12个月。
另一个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现状,便是近期港股资本市场对尚未盈利的医疗新股反应都较为冷淡。在此之前,今年第三季度上市的心玮医疗、创胜集团、堃博医疗、先瑞达医疗等都在上市首日惨遭破发。
据其他媒体统计报道,在今年8月至今上市的9只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7只首日破发,破发率超过七成。
医药板块的冬天仿佛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一些,曾经的被称为“牛股诞生地”的港股医疗板块,也难以逃脱IPO中止、上市破发、市值腰斩的命运。
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估值回归的过程。在此刻延迟上市,或许也是百心安在大环境影响下的无奈之选。
在人口老龄化、人们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社会和生活压力高企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推动下,慢性疾病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其中,心脏病及高血压成为了中国患者最普遍的致命性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近年来,介入疗法凭借着其手术时间较短、侵入性低、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疗法治疗该等疾病。
作为一家研究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百心安致力于新一代全降解支架(BRS)及肾神经阻断(RDN)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疾病。
百心安的业务理念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完成了数轮融资,包括2019年10月的A轮融资4900万元,2020年1月的B轮融资2000万元,2020年9月的C轮融资2.11亿元。以及D轮融资5800万美元,背后站着TPG、君联资本、奥博资本OrbiMed、正心谷资本等知名机构。
目前,百心安生物已开发一套全面的介入式装置在研产品组合。除了全降解支架及肾神经阻断产品管线外,百心安也在推进球囊导管在研产品的开发。
招股书显示,公司正完成核心产品Bioheart所需的最后一个临床试验阶段,并预期将于2023年第三季度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Bioheart的批准。此外公司也正完成第二代Iberis的确认性临床试验,并预期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二代Iberis。
在业绩方面,百心安的核心产品最快也要到2023年才能获批。由于百心安尚未有实际用于商业的在售产品,也无任何产品销售收益和客户,所以现阶段仍处在无盈利并持续经营亏损的状态中。
招股书显示,百心安生物2019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371.9万元、3.40亿元;2021年上半年,百心安生物的净亏损为2.28亿元,2020年同期净亏损1364.5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百心安生物在招股书中称,其绝大部分经营亏损均源自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百心安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153.0万元、2.46亿元和1.20亿元。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开发一款注册产品,并有八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在研产品。随着进一步推进临床前研究、继续进行在研产品的临床开发、为在研产品获取监管批准及进行生产、推出管线产品,以及增加业务营运所需人员,公司预计经营开支将会进一步增加。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5.89亿元,到2020年增长至16.24亿元,预计到2021年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3.17亿元。中国的心血管介入器械渗透率不高的背景下,存在很大的待开发的市场空间,
2014年,汪立创立了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汪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曾联合创建过微创医疗和凯利泰医疗,并带领了这两家企业上市,在介入心血管医疗器械行业拥有逾24年的经验。
目前,中国仅有两款已商业化的全降解支架产品,且均为第一代全降解支架产品,支柱厚度超过150微米。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百心安是中国仅有的四家拥有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第二代全降解支架产品的国内公司之一,而Bioheart®预期将成为全球首个基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结果获得监管批准的第二代全降解支架系统。
一方面,中国的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前景广阔,但另一方面,行业也会吸引更多的玩家入场。当下,国内市场上全降解支架赛道的竞争十分激烈。
与早就实现商业化的乐普医疗相比,百心安生物商业化要到2023年,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也在开发同类产品,进度比百心安稍慢一些,但是微创医疗产品的支柱厚度为100-125毫米,比百心安的厚度要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降解支架产品制造商不单在产品研发能力上竞争,在多方面的商业化能力上亦有激烈竞争,如销售及营销能力、建立及扩大分销网络的能力及与医院间的关系。
中国拥有处于临床阶段全降解支架产品的三家制造商中,微创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在中国拥有完善的医疗器械分销网络,与三级医院关系深厚。招股书中,百心安也提到,公司最终未必能够成功开发及营销BIOHEART®。
除了上市公司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带来的压力,百心安还要面临一部分同类产品正处于临床阶段医疗器械企业,这条赛道将随时迎来同行竞争者。
与日俱增的亏损、竞争力并不强的产品、以及同行激烈的竞争,使得百心安的优势并不明显。如今,上市被按下暂停键的百心安,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