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环外(ID:wuhuanoutside),作者:毛小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新一轮东北“工业革命”?
每个城市都有个未解的谜题。
就仿佛不知道北京缺了多少便利店,上海还能容纳多少咖啡馆一样,需要多少店才能够哈尔滨的美食博主进行探店,这个答案没人知道。
没有人想到,一个人口1000万,GDP约5000亿,堪堪等于深圳龙岗区,排名已经快要掉出中国城市50强的省会城市,可以在探店这个古老又全新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说探店古老,那是因为最早的探店在电视和纸媒的时代就存在了,走进一家美食店吃吃喝喝点评一番,看似人人都会;说探店全新,那是因为能靠探店赚到大钱,是从去年短视频平台全面入侵本地生活开始。
哈尔滨现在号称坐拥“8万美食博主”,这里散发出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来自互联网的流量气息。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哈尔滨的好朋友跟我说:哈尔滨是东北话口音最轻的地方,基本上听不出来东北味。到了短视频时代,看过探店视频才明白——什么叫口音轻,这口音轻得比宇宙的尽头铁岭都重。
原因无他,短视频平台上的哈尔滨并不是黑龙江的哈尔滨,而是全球东北人的精神故里和美食天堂。
反正那300块钱一盘的香肠大拼盘,98块钱的铁锅炖大鹅,108块的大牛筋锅,还有什么毛肚涮麻辣烫烤腰子手撕羊排刀削面大拉皮,让这个号称“东方小巴黎”“远东莫斯科”的中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到处都是十年以上的老店,充满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味道,以及嗓门大语速快的博主们。
哈尔滨美食包罗万象,到处都是老字号
仿佛整个东北,饭量最好,最能讲段子的民间美食家都聚集到了哈尔滨,来为全国人民科普美食。
不过,当博主能赚钱,这个道理我是懂的,但当听说探店运营可以月入百万之后,我就懵了。
谁说东北没落了?起码在这一点上,东北何止“文艺复兴”,起码已经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阶段。
来自MCN专做探店业务的高小风笃定地告诉我:确实是月入百万,红利风口正是时候,月入几十万不值一提。
我看着他手腕上晃眼的绿水鬼,也就信了。
毕竟三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自称灵活就业人员,现在我要尊称他一声:高总。
夜幕下的哈尔滨被烧烤烟熏出来的雾气围绕,在这种被食物充盈的时空中,高小风带我去了一家爆火的哈尔滨网红小盘烤肉店,到了才发现居然连个招牌都没有。
哈尔滨某网红小盘烤肉店
“这家就是我给他们做的运营,这生意和之前比翻了一倍都不止,设定就是犄角旮旯的神秘小店。”
看着这“叙利亚风”的就餐环境和络绎不绝的就餐人群,我默默咽了下口水。
流量红利的力量如此之强,简直让人措手不及。想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是给博主们贡献金钱,下一次,我的滑动也会稍微谨慎那么一点。
高小风现在有个二十几号人的团队,却接了百来号商家的营销套餐,最便宜套餐的一个月2万起。
我觉得2万块钱的推广套餐是不是有点太亲民?
非也,高总耐心解答:毕竟一家路边米粉店的月流水也才10万块左右。
比如一家米粉店30块钱的平均客单价十五张桌子,一天收入4000多块钱,约莫每个月能有百分之四十的利润,再从中拿出个一两万块钱做做营销,已经是老板精打细算出来的结果。
“所以并没有老板为了流量导致自己入不敷出的情况?”
“除非老板傻了。”
餐饮业基本上都是个体老板,怎么会不好好算算自家生意这本账呢?并不存在老板为了流量弄得小店血本无归,本末倒置最后关门大吉的故事。如果存在,那就是老板的小学数学没学到位。
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小账本,里面的账目关乎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算得比你我的双十一购物车清楚得多。
高总拎着瓶哈啤顺便向我介绍了下:如何每月只花2万块钱就能让一家门店成为爆红的网红店。
“要的就是一个词儿:热闹,只要场面给撑热闹了,就不愁没人来。”
如何让场面看起来热闹,讲究的就是虚实搭配,真真假假,既有本地博主亲自探店,也有网络水军一拥而上,既有精美虚假的摆拍,也有直白真诚的赞美。
只要30个探店博主,就足以在气势上打造出下一个文和友。
粉丝少的博主收费并不贵,往往几百块就够了;几十万粉丝的博主请一两位足以,一两千块钱就也差不多。
毕竟可以白吃白喝,这种工作比远在祖国南端的深圳三和大神每天的日结工作轻松太多。
想来深圳和哈尔滨一南一北,横跨中国,却都有同类的一群人—— 都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选择做生活的主人,人在家中躺,饭从天上来。
我看着高总舌灿莲花口若悬河,不知道是哈尔滨的夜里晚风太凉,还是啤酒太冰,有种虚寒的感觉在胃里翻涌。
哈尔滨是一个复杂的城市。
探访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时常会令人产生恍如隔世的错觉,城市上空划着一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们,还笼罩着巴洛克、日式或者中式的外衣。
这里曾是移民者的天堂和淘金者的目的地。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护卫队及其家属来到哈尔滨,从山东、直隶等地闯关东的百姓也来到这里谋生。这使哈尔滨的人口数量骤然增长。
当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还是土楼城墙的时候,20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人人向往的富贵乡。
这座城市在时代的尘埃中曾经喧嚣不止,又在新世纪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几近失语。
直到近年一批一批的东北创作者出圈,喊响了东北文艺复兴的口号。
不过,一个抖音张同学,一个脱口秀李雪琴,还不能撑起没有产业革新基础的东北文艺故事。
直到看到探店,我恍然大悟——在东北的精神首府哈尔滨,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根据蝉妈妈数据,筛选出经过认证的哈尔滨美食探店达人有184页,一页50个,合计9200人,还没涵盖那些粉丝量少的小博主。
当前探店有两个门派:一个是图文派,一个是视频派。
图文派的主力军是高颜值,核心精髓是摆拍和修图,阵地是18年的小某书,17年的某点评。不过那个时候赚不到钱,只能让人吃吃霸王餐,赚个车马费。
图文派的基本上都是高颜值美食
视频派的扛把子是表演天赋,核心精髓是真吃的过程和高频的语言输出,阵地是各大短视频平台。
而哈尔滨博主正是在视频时代出圈了。
毕竟图文根本没办法体现东北人的独特优势,到了短视频时代,才是天赋值都被点到了语言上面的东北人发光发热的时候。
或许你看过那种老旧的探店节目。记者加摄像师傅,带着一堆装备冲入了早就严阵以待的店铺,
这种四平八稳的探店在东北早就过时了:这哈尔滨这片热土上,每个探店博主都有自己的人设。
有人的人设是爱妻,每次的口头禅都是:带着媳妇去整点好吃的,吃完麻辣烫还要准备一个爱马仕当惊喜;有人的人设是较真,随身必备一个电子秤,一定要看看店家的肉够不够斤数;有人的人设就是能吃,大胃王转身变成探店博主,空口吃三个大肘子毫不含糊。
吃着麻辣烫就掏出爱马仕项链送老婆的宠妻人设
从这个角度来说,哈尔滨美食博主这个职业,是一个难得可以靠实力不靠美貌营销出圈的行当。毕竟如此多的蛋白质和碳水,一位妙龄少男或少女很难消化。
事实就是,在哈尔滨最红的两位女性博主,都是目测体重160斤以上的,看起来健康略微堪忧。而男性博主们也各个被自己吃下去的巨量食物塑造成了应有的形象。
哈尔滨的美食中的肉量让人乍舌
食色性也。除了帅哥美女,食物就是人类最本能的追求。
在探店江湖里面,之前一直是图文派领先,直到视频派后来居上。原因无他,博主们能赚到钱了。
赚钱的方式不再是两三百的车马费,而是短视频平台背后的分佣系统。
月入百万的探店号运营者,并不是我们熟知的KOL,他们藏在你不认识的每一个小号背后。对每件卖出去的商品抽取佣金,而佣金比例至少5%,多则20%。
本地商家后台销售的分佣数据,分佣比例超过10%
高小风看我一副土包子的模样,掏出手机给我看了几个小例子:不止哈尔滨,你们上海上个月奈雪搞推广活动,就很多博主赚翻了。
有个博主晒了下自己的战绩,这位博主一条推广奈雪的视频卖了2万个100抵150的折扣券——也就是销售出去200万的货值,按照保守最低估计提成5%来算,一条视频大约可以分成10万块。
小博主也能一条视频赚10万
而这个博主只有1000个粉丝。在抖音这样的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粉丝的流量平台来看,她只能算个底部的小博主。多个号的运营者一个月能从中赚到百万,并不奇怪。
靠着一部手机和一张嘴,就可以振兴经济,促进就业,人的生产力提高至此,让我等群众简直叹为观止。
店家的客流量骤增,博主抽了佣,顾客还买到了便宜套餐,这个三赢的局面看起来简直皆大欢喜。
你问我谁亏了?
那必然是没有看短视频探店的你我他呀。
“那对消费过程中的货不对板,缺斤少两,你怎么看?”
毕竟49块钱4个荤菜4个素菜的火锅套餐,我在上海会以为是个单人份麻辣烫。
短视频平台上的团购套餐便宜到难以置信
高小风胸有成竹地告诉我:那这一定是市场扩张过程中无序的正常表现。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的买到了99块钱6斤的小龙虾套餐,却吃到了发黑的虾,那一定是调料染色;如果吃到了一根疑似草根的植物,那一定是高端调料香茅草Lemon grass;如果排了3个小时队最后坐到了外面吹冷风,那也一定是店家为了照顾顾客体验的无奈之举。
乱象不断,却没人来得及管,毕竟风口那么短暂,赚钱不等人。
哈尔滨探店的高光时刻都集中于一家餐厅——名叫:食拿酒稳,一个只有七张桌子的小龙虾饭馆,却串起来了东北的探店江湖剧。
哈尔滨美食探店界出圈事件——食拿酒稳
关于这家店到底是不是一家好店,引起了各方博主的大混战。
有博主A声称这是小龙虾界的良心夫妻店,有博主B说这是黑白不分的路边小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红白脸轮番登场,主持正义的,浑水摸鱼的,自黑上位的,澄清解释的,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正义脸孔。
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进行回应,声称自己的视频都是事实,对方的是剪辑和伪造。
在这个不论图片还是影像都能作假的年代,想通过探店获取一份真实良心的体验感,可能也是另一种奢望。唯一真实的是汹涌增加的流量在视频跳动中翻滚。
或许漠河的舞厅里面有独舞的老人,但哈尔滨的饭店里面却没有真实的美食。
这出哈尔滨罗生门,是好莱坞编剧都写不出来的精彩与反转,带着这个北方城市特有的浓重烟火味道,让人回味出21世纪进入短视频时代之后的一缕叹息。
最后我问高小凤:这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高小凤笑了笑:不会太久,大概一年多吧。市场总是会变得规范起来的,到时候还是好的内容会更持久,现在还想入场只能靠快,靠抢。
不管你喜不喜欢,总能在信息快餐时代无意识的滑动里找到满足胃的下一个快乐老家。
流量的速度太快,探店博主的势力范围太广,导致普通人都已经躲不过无孔不入信息的冲击。
人类对于信息匮乏的恐惧感,是从进化中带来的,连带着对囤积脂肪的渴望一起,构成了生物基因里的本能反应。
追逐信息和寻求食物,这两者完美结合出了哈尔滨美食探店短视频行业,堪比戴维斯双击。
这两年口号喊得响,大家都说经济不好,要脱虚向实。于是用线上流量来服务实体经济看起来简直一举两得,只是服务到最后,连实体都变得模糊了起来,辨不清谁真谁假。
消费者的注意力如此珍贵,值得各路神仙使出全身解数去吸引。
毕竟,流量大潮之下能游得惬意舒适的又有几个?
与美食作伴,认真得囤积脂肪,迅速膨胀起来,可能才配得上在流量的海洋中畅游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