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责任应该实事求是、鼓励创新、机会筛选、组织变革。
12月16-17日,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2021创业邦年会在上海举办。
本次峰会以“超越商业”为主题,邀请到了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投资机构及其代表,聚焦未来独角兽的成⻓历变,解读品牌背后超越商业的社会价值,在洞察中寻找超越的力量。
此次⼤会还颁发了“创业邦年度创业者” “创业邦年度投资⼈” 和“2021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同时,峰会还特别展示未来独角兽企业ESG创新案例,激励更多的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本次峰会现场,小满茶田创始人兼CEO刘子正进行了名为《新消费 新组织》的主题演讲,犀利观点如下:
1、创始人的责任就是不断打破组织的边界,让外部元素进来,团队才能持续地把精力放在创新上。
2、创始人要对机会做筛选,而不是贪婪地要更多的机会。明确地告诉团队什么事情做得了,什么事情做不了,这是创始人为企业做熵减的核心方式和责任。
3、公司是我们的产品,组织活力是我们的产品灵魂。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大家好!我也是创业邦的老朋友了,上次分享还是6月份在创业邦的“2021中国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上,转眼今年就要过去了。虽然我们团队很年轻,不过也历经了组织的变革,所以今天主要从创始人这一侧分享一下关于组织的进化和看法。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系统内部的熵只增不减。熵增是什么?即系统内混乱和无序的程度会天然增加,这是人类世界的基本定律。今天我想谈一谈关于组织熵增的概念——一个组织混乱、懒惰、低效、失去活力或者噪音增加的天然趋势。
组织熵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就是人多,为了新业务增加了很多部门,为了效率增加了很多小组,为了制衡人,反而去增加了很多人。
第二为了业务规模,为了系统化、标准化增加了很多流程,为了管理某些流程而增加了某些流程。团队从二三十人扩展了一倍、两倍,大家还是总说忙不过来。有时候觉得很多东西没有意义,但是又不敢把流程取消掉。
例如,我是做线下茶饮的,选址、上新是我们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每增加一个骨干,就多了一个看法,流程也越来越多。随着产品委员会人数不断地增加,组织也变得低效和臃肿。
创业公司怎么解决组织熵增的问题呢?一是创始人责任,应该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二是鼓励创新、机会筛选;三是组织变革。
实事求是是我们学校的校训。说得简单,但很难去实践。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是什么意思?在组织中,很多熵增来源于一些悄然地偏离事实。比如,我们用B来讨论A,我们用另一个事情去否定现在在谈的事情,环环相套,大家变成“卖套娃”的。很多时候创始人不参加、不领导的会议,它整体风向和讨论内容都会悄然发生变化。
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创始人要时时刻刻保持警醒,每一分钟要想这句话是否有用?这很像开船,如果你不时刻微调轮盘,航向就会偏移。
实际上,真正在公司每个业务都做到实事求是是很难的。
小满茶田团队平均是92年的,大家都有很多创意,很多想法,我们面临创意更多的熵增,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酷,但是到了真正筛选机会这一步,没有人负责。创始人是要对其负责的,要对机会做筛选,而不是贪婪地要更多的机会。创始人应该明确地告诉团队什么事情做得了,什么事情做不了,这是创始人为企业做熵减的责任,打造解决问题的氛围。很多公司很多时候团队想法很多,很酷,但是没有形成“执行想法”的氛围。
第二点是开放体系。我分享一个题外话,有一次我在一个工地,房子刚打好,工人写了一句话:“警惕,所有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 我认为这个工人很哲学。公司也是一样的,所有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
如何开放体系?首先做熵减,打破业务的边界。熵在一个体系内是不断增长的,但是打破这个体系,整个体系的熵就会重新计算。创始人的责任就是不断打破组织的边界,让外部元素进来,团队才能持续地把精力放在创新上。
我们每个月都需要进行海报的拍摄,突然有一天我们引入了外部摄影师,作为我们拍摄的reviewer,整个海报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引入了外部元素,这个封闭的体系被打破了。后来我们在设计、拍摄方面都用了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
其次是创造危机感,对抗疲惫感。组织疲倦也是熵增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对手,我们是输给了自己的疲倦感。我们看一个业务很久了,就会出现交差的心态,对于小满茶田市场团队来说,我们是高频上新的组织,迭代这个组织的方式是我们会有很多联名。
联名是不是为了跟大品牌合作从而提升品牌的维度?不是,单纯就是为了刺激团队,为了鲶鱼效应,给团队不断输入外界的市场团队,让大家感受到危机感,甩脱疲倦感。
第三是华为总提的耗散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多余的能量耗散出去。组织很多时候会有很多“脂肪”,我们怎么把脂肪练成肌肉?很多人跟我们说,我们公司耗散的方式是团建,如密室逃脱。
我实名反对一下,我们之前也尝试了密室逃脱,大家的关系是不是紧密一点?并没有。密室逃脱只有形式上的合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过量的惊恐和喜悦的环境不适合团队的融合,这不是让团队变得更融洽的方式;在密室里人际关系更复杂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北京玩密室逃脱遇到了打僵尸的场景,当时只有两把枪,所有人都说“领导,把抢给你”,一旦僵尸过来,都说“领导,你先走,我掩护你”,这样其实让组织变得更奇怪了。
所以能量耗散在哪儿呢?我觉得有三点:第一,能量一定要耗散在新业务的探索上,第二曲线在哪儿?什么是方向?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第二点是好胜心的磨砺,为什么鼓励团队要PK?创意的PK能够持续地把大家磨砺成渴望成功、渴望竞争的样子,这是能量耗散的出口。
第三点是管理层的结构化思维能不能向下一级输出?写周报、向下一级领导做除了执行以外的事情,其实是非常耗散精力的。能管好下级把事情做好已经很累了,这个时候还要告诉他,这个事的逻辑是什么,结构化思维是什么,这个事情其实耗散很大的精力,很多人做不了。如果有精力,我建议耗散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是所谓的肌肉,而不是组织的脂肪。
最后谈一点,我们觉得在消费公司里面,和组织熵增一样大的组织的敌人,就是自我感。什么是自我感呢?我们总是把成功归因于我们独特的某些优点,而认为某些缺点是必然的。久而久之,我们会爱上自己的缺陷,认为我们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和优美的。这落实到公司会有什么情况呢?在产品打造中,我们会习惯地去把资源投入到长处,从8做到10,而不是投入缺陷,从3做到6。
例如,小满茶田最早的产品,就是全鲜果,产品制作的时间很长,效率很低,但是我们的颜值很高,口碑很高。我们想着能不能口碑更高?没有人说我们能不能工业化一点?一旦有人提出这一点,就有人说不,这是我们公司的基因。
创始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带领整个组织都默认是品牌基因:就是做鲜果的,就是出杯比较慢。
那么怎么破除自我感?首先,创始人作为产品经理,EGO(自我价值感)是双刃剑,既能把产品打造得很好,也要能放下我们宝贵的EGO;其次,思考能不能和所有的用户合一?能不能满足最广大的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跟某一类和自身很像的用户合一;第三,其实是当你察觉到你的组织和你的高管有自我感的一刻,破除感就开始了。
乔布斯说:“公司就是我的产品之一。”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放在产品上,但是很少把公司作为产品。我要补充一句:组织活力是我们把公司作为产品的灵魂,我觉得这件事是需要持续迭代的,尚且没有一个结论。我今天只是分享了两个概念,熵增和我们是怎么解决熵增的。这个事情其实可以聊很久,作为年终的总结,希望大家都可以把公司做得更好。谢谢!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