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普特、微泰医疗、欣锐科技、和铂医药、艾特网能……一连串硬科技上市公司背后,有一家共同的机构股东,那就是来自深圳的紫金港资本。
创立7年,紫金港资本投出60余个项目,绝大部分是硬科技。上月,他们刚刚投资了芯片设计公司桐汭科技,之前他们连续多轮加注半导体设备公司泰研半导体。
在紫金港资本的投资组合中,“教授创业”的案例特别多。紫金港资本董事长陈军博士,是一位已经做了20多年投资的“理工男”。他说,紫金港资本的使命有两个,首先是帮助科学家实现梦想成为企业家,其次,我们帮助优秀企业持续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和龙头。
在半导体领域,除上述桐汭和泰研外,紫金港投资了测试探针的木王科技,光刻胶材料的迪道微电子,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的顾邦半导体,“卡脖子”核心系统之一的启尔机电等等;在生物医药领域,除微泰医疗和和铂医药外,有合成生物领域的馨海生物,人工耳蜗的诺尔康,聚焦膜蛋白和离子通道的晶蛋生物,戒毒领域的善康医疗,辅助生殖的德适生物,免疫治疗的恒瑞源正等等。其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紫金港资本也布局和收获颇丰。在国家首三批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紫金港成功投资了五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包括永联科技,杰普特,华思旭,木王科技,和波长光电。
最近,紫金港资本刚完成“杭州新愿景毓秀九智”和“海宁新愿景毓秀科技”近五亿元人民币基金的设立。将分别聚焦计算机技术,以及半导体和医疗硬科技领域持续投资改变未来的好公司。
浙大系创投的硕果
紫金港这个名字,浙大人听着会格外亲切——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就坐落在著名的杭州西溪旁边。实际上,陈军本人正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和化学工程学士,以母校所在区域定位自己一手创立的这家创投机构,可见浙大和“求是校风”给陈军和团队留下的烙印之深。
翻开紫金港资本的股东名单和LP名单,可以发现紫金港资本与浙江大学校友圈的更多联系。深杭核心管理团队和股东中,有多位都是有多年投资经验的浙大校友。同时,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也还是紫金港资本多只基金的LP。
浙江大学桃李满天下,在创投市场上出现多家“浙大系”的创投机构并不令人意外。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浙江大学,素有闻名全国的创业传统。2017年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发布过一份《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蓝皮书》,显示“浙大系”的上市公司有393家之多,浙大毕业生现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总经理级别的有402人,手握总市值超6.5万亿。这样繁荣的创业生态,正是紫金港资本诞生的土壤。
紫金港资本创始团队从浙大来,又回到了浙大。2016年,紫金港资本联合浙商创投、浙大友创、杭州银行等合作方,共同发起了总规模120亿元的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新母基金,俗称“浙大母基金”。作为全国首个高校校友母基金,陈军博士也兼任了首任总裁。该基金成立后,持续整合浙大产学研资源,以创业创投为手段,孵化和帮助从事创业与创投的浙大校友企业更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浙大母基金还将把管理公司的部分收益捐赠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支持浙大教育事业发展,每年还将捐赠数百万人民币支持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创业。
一位做投资近30年的“理工男”
浙江大学是一所工科强校。陈军博士在浙大学的又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里面涵盖了材料、机械、工艺、装备等各个学科,完成了扎实的工科训练,这也成为之后陈军从事创业、投资近三十余年的底层基因。
上世纪90年代中,陈军从浙大毕业后来到深圳,进入宝安集团工作。这家公司堪称深圳创投的黄埔军校,走出了不少后来的圈内大佬。在宝安集团,陈军开启了从事投资和资产管理事业的生涯,他管理开发了当时国内最早的大陆证券数据库,同时参与了深圳第一批期货公司的创立。1999年,陈军又做了一个影响人生的决定,他抛下了当时蒸蒸日上的事业,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继续深造。有意思的是,陈军选择的专业是金融,但架不过浑身的工科基因,最终选了一堆工科课程。
陈军向投中网回忆道,MIT并不限制选课的专业,所以他金融的课没怎么上,反倒在这个工科领域的殿堂学习了不少半导体、计算机、和生物科技的专业课。在MIT的这段经历,让陈军接触到了不少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当时还正好赶上了美国的第一次互联网创业大潮,他的同学们后来不少去了包括微软、惠普还有三星等等科技大厂。陈军置身其中,深深的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巨大魅力。
陈军回国后再次回到宝安集团工作,从事并购业务并负责生物医药板块的投资,他参与的经典案例当属对贝瑞瑞的投资。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是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绝对龙头,做到了锂电池负极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多年的投资历练之后,2014年,陈军联合一批浙大校友正式创立了紫金港资本。紫金港资本从一出生就带着浙大的匠人精神和创新精神,投资中国硬科技是紫金港资本的初心。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创立之初,紫金港资本同时从事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股票基金的业绩还曾排在行业前列,获评私募排排网四星基金。但2016年之后,新的监管政策要求私募证券类基金与私募股权类基金必须分业经营,这意味着紫金港资本必须舍弃一半业务。紫金港资本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放弃二级市场投资,专注于一级市场。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陈军向投中网表示,当时紫金港资本二级市场业务规模已经不小了,也非常赚钱,放弃会造成较大的直接损失。最终说服团队的理由是:一级市场投资与企业家的关系更加紧密,考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深度,它创造的价值会更大,更值得作为公司的长期战略选择。
不凑热闹帮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紫金港资本到现在投资了60余家企业,有一个特点是不凑热点。陈军表示自己不喜欢所谓“白马”,因为白马公司大家都知道好,投起来没太多挑战,对于公司赋能也似乎帮助不大。反而是别人没看到的地方,往往会有惊喜。
例如来自杭州的做生物酶的公司馨海生物,紫金港资本数千万天使轮投资。陈军告诉投中网,它最初其实是被投资经理在“网上”找出来的。当时紫金港资本先是想要寻找这一赛道的公司,做行业研究的时候发现了馨海生物,在工商目录里面找到的电话号码。紫金港资本找上门去的时候,馨海生物的创始人于洪巍教授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公司还从来没有启动融资。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于洪巍也是一位浙大老师。
当时的馨海生物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陈军告诉投中网:“于教授技术非常牛,做出了世界上没有其他公司能做的产品,不少大公司都是客户。所以公司虽然只有1000多万的收入,但利润率很高。”
摆在馨海生物面前的问题,是继续小打小闹下去,还是向下一个阶段迈进。馨海生物是于洪巍的第一次创业,在扩张上很谨慎,公司也缺乏商业化方面的人才。紫金港资本投资后,开始引入有经验行业人士协助它搭建一个完整大公司的组织,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研发管线,当然还有市场和品牌。紫金港资本还派出了一位杭州的合伙人,每周都会去馨海生物上一两天班,主要帮助馨海建立对外的交流沟通以及品宣融资等。
类似这样通过全流程的深度服务,陪伴科学家逐步转型为企业家,是紫金港资本投后赋能的一大特色。
硬科技兴起后,“教授创业”成为潮流,对投资机构来说,如何与这些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打交道成为一门学问。身为“理工男”的陈军和团队,与这些科学家们能聊到一起去,科学家们也愿意信任他和他的团队。紫金港资本做投资有一种合伙人心态,很多项目都是下重注,持股比例在10%~25%之间。陈军不喜欢跟投,觉得对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比较难做一个积极的股东,也就“没太大创新价值”。
在陈军看来,紫金港资本与企业家之间不是简单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他表示:“科学家做实验、做技术创新,紫金港肯定替代不了;紫金港的资源和生态,他们在创业之初也替代不了。”科学家创业最头疼的问题是圈子相对比较窄,而这正是紫金港资本能帮上忙的地方。陈军开完笑道:“有时候见合作伙伴,我们的团队还要出面帮他们喝点小酒。”
陈军表示,紫金港资本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投资科学家创业,是紫金港成立以来的重要主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产业化,这与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活跃也是密不可分的。陈军表示,日本全国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加起来还不如深圳,日本的科学家在基础理论和创新上非常前沿,但这些年最关键的产业化在逐步弱化,创业要面临极大的风险。而在风险投资与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之下,必将在中国催生出一个日益繁荣的科技创新生态。(文/陶辉东,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