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GPS这三座大山,才是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终极目标。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一点财经(ID:yidiancaiji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1年最后一月,东软医疗向港交所再度递交招股书,联影医疗向上交所科创板市场提交IPO申请,代表着中国医学影像设备企业的“绝代双骄”,同时剑指资本市场。
此次拟融资124.8亿元的联影医疗,拟发行估值已经超1000亿元,无疑将成为科创板医疗设备的龙头;参照联影医疗发行估值,东软医疗很可能将达到500亿元以上的市值,成为港交所医疗设备板块的新贵。
两者踏入资本市场后,必将掀起医疗设备产业价值投资的新热潮,也必将推动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更上一层楼,改写国内乃至海外的市场格局。
外借五势能——“绝代双骄”的时代机遇
深挖未来中国医学影像设备企业的外部成长动能,《多肽链》认为有五大因素,能够支撑东软、联影们实现竞争跃升。
其一是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面。中国正快速向老龄社会过度,公众对疾病预防、诊断意识在不断增强。而医学影像在很多诊疗应用上,仍是允许医生获得患者的解剖解构和病理生理视觉图像唯一的技术,从需求端来讲,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仍有巨大的价值释放空间;
其二是中国医疗装备产业的政策面。2021年12月,工信部、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内容就有关于医学影像行业的诸多规划和优惠政策,这是医学影像设备企业成长的重要推手;
其三是科技发展驱动国产替代的技术面。近些年,受西方技术霸权封锁,诸多中国产业遭遇“卡脖子”,为医疗装备领域企业敲响警钟。不过中国企业的技术突围已经显现成效,在一些新技术路线和AI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自信。
其四是国内基层医疗建设的市场面。随着分级医疗体系的发展,占据人口多数的基层医疗对成像中心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会是医学影像设备最大的增长点,另随着第三方实验室、成像中心等机构落地基层医疗,医学影像设备公司新需求涌现。
其五是向海外输出医疗装备和服务的发展面。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医疗装备制造行业大出风头。事实上,像东软医疗等中国企业早已出海,并取得了一定的海外市场覆盖。
内修一点功——医学影像的重器突围战
翻过GPS这三座大山,才是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终极目标。CT作为医学影像设备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将会是东软、联影医疗等中国厂商发起突围战的核心战区。20多年前,中国实现医学影像设备“0”的突破,正是从东软医疗研发制造出第一台国产CT机开始的,随后中国第一台螺旋CT、第一台1664128层CT,都源自东软医疗。在那场突围战中,国产CT凭借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和逐渐树立起的市场口碑,在中低端市场实现了进口替代。而今,虽然在64层以上的高端CT市场,GPS仍旧强势,但GPS身后的东软医疗和联影医疗已是步步紧逼之态。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0年的中国CT市场,按收入来算,GPS排前三,联影医疗第四、东软医疗第五;按已安装系统总数计算,东软医疗是国内最大的CT系统制造商和出口商,市场份额达10.6%。若按2020年国内新增台数口径,联影医疗在64层CT扫描仪市场以28%的占有率超越GE医疗、西门子医疗,位居首位。这一数据也预示着国产CT厂商的进口替代趋势正在加速。不难展望,未来四五年的高端CT市场,以东软与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将对GPS发起冲击,大概率会在增速和市场份额上超越GPS,在整体研发水平、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产品品质上,逐步引领市场发展的走向。
登陆资本市场——中国厂商全球竞争的新起点
竞争绝非是某项技术或某品类的市场角逐,中国厂商想真正超越GPS,还有一定难度。《多肽链》认为,新兴中国医疗设备厂商与GPS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全球市场的运营与渗透能力上,落差巨大。大半个世纪前,GPS就已经把医疗设备卖到了全球,而中国厂商参与全球竞争不过是近十几年间的事。顶着国内最大CT系统出口商的东软医疗2020年海外收入占比也不过是19.9%;同期联影医疗的海外销售占比仅为4.21%。营收、盈利等财务指标能力上,差距惊人。没有绝对的财务实力,那研发投入的绝对值、下抵抗风险以及资产并购,也就无从谈起。2020财年,GPS业绩数据仍旧独步天下,不过迈瑞医疗的业绩也让联影与东软医疗看到了未来的希望。2020年,迈瑞医疗实现总营收210.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在营收增速上,中国厂商实则远高于陷入滞涨甚至负增长的GPS。运用资本杠杆规模化资产并购能力上,云泥之别。纵观GPS的发展历程,大部分业务条线均通过资产并购来获取技术、市场,在品牌与资本实力的加持下做大产业,而这恰是中国厂商难以企及的。除迈瑞医疗完成过较大资产规模的海外并购外,东软、联影医疗还处在内生性发展做大规模的阶段。前沿医疗技术的探索、储备和开发能力上,仍要追赶。即便体量巨大,市场惯性巨大,中国厂商中期内还只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突破或领先。但《多肽链》认为,这种与国际化厂商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厂商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展现。当前,东软、联影医疗等中国厂商仍需在做大规模、夯实竞争力上获得更多支持。要实现在医学影像领域的突围,还在于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全面升级。以乘风破浪,实现突围。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