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奥看中国科技(四):“一鱼多吃”的5G

创业
2022
02/17
08:46
亚设网
分享

而北京冬奥会的“5G应用大赏”,也如同5G专网的“一鱼多吃”,让大众感受到5GtoB的美味之外,也看到了5G专网之于运营商市场的价值、突破与发展。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脑极体原创作品,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2北京冬奥会,给了我们一次全面认识5G的机会。


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将本届冬奥会的破纪录,归功于中国在5G技术使用方面世界领先。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提到,这次可能是他经历过历届冬奥会转播基础设施质量最高的一次:“每一个场地都有非常稳定的5G网络连接、非常好的设施、非常好的评论员席位,这对我们完成转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把赛事转播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如他所言,位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两地三赛区,87个场馆及连接场馆的道路,已经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这也是奥运史上5G网络最大规模的一次商用。

了解5G的朋友可能知道,5G建站,尤其是SA独立网络,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如何吸引更多的5G用户,将网络建设转化为商业价值,更早进入回报周期,是各大运营商的首要挑战。

在C端市场,运营商内一直流行着“一碗汤论”,也就是:用户转网就像一碗汤倒到这个碗,等一转网又倒到另外一个碗,折腾半天其实还是那碗汤。因为个人用户总量有限,流量之争难免会演变为价格战,最终导致收入减缓。个人用户这碗汤,“每倒一次,行业的价值就下降一次”,是运营商市场的长期痛点。

这种局面下,5GtoB的专网业务,作为个人移动市场和宽带市场之外的新领域,就成为了吸引运营商们的增量市场,变得诱人起来。不过,要求高、周期长的B端市场,在应用效果上一直处于“实验”阶段,商业规模上始终不及C端市场,吃到这块蛋糕并不容易。

而北京冬奥会的“5G应用大赏”,也如同5G专网的“一鱼多吃”,让大众感受到5GtoB的美味之外,也看到了5G专网之于运营商市场的价值、突破与发展。

“一鱼多吃”的5G,让谁“真香”了?

都说这届冬奥会是“含科量”最高的一届,这可不是我闭眼瞎编的。以5G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应用,属实是让不少人都为之震撼了。

首先,最直接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就是全球观众了。

我已经听很多人说过,以前没觉得冰雪赛事这么好看啊,这也太刺激了吧!没错,这届冬奥会,让很多在崇山峻岭、缺少信号的比赛,以及高速竞技、难以捕捉的画面,都清晰而及时地变成了一个个视觉盛宴。这些精彩画面,很多都是通过5G直(转)播技术,所呈现出来的。

对于观众来说,5G支撑下的画面更加高清和丰富了。比如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上,一些鸟巢远景镜头、运动员入场等,就是就是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通过部署在鸟巢场馆内全覆盖的5G网络实现的,并且首次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其中部分重要赛事更是以8K格式转播。作为目前视频显示技术的极高标准,4K/8K对于传输带宽的要求很高,比如8K画面就需要至少130Mbps以上,只有千兆级别的5GSA网络,才能保证画面质量。有运营商的工作人员透露,今年冬奥会,为视频传输准备了600G的带宽。

5G网络的移动性,也让很多画面得以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比如高山滑雪等山区进行的项目,不容易铺设电视专线、光缆,达不到直转播标准,这时候5G基站的灵活部署,就能够让运动员的身影多多被“曝光”了。此外,VR摄像头与5G网络的结合,能够让观众以180度自由视角来欣赏比赛,看台上的观众、赛场环境……很多以往会被省略的空间信息这次都得以展示出来,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赛事实况。

更清晰、更沉浸、更立体,看起来可不就格外带劲了嘛。

另一个因5G受益匪浅的群体,就要数媒体了。

此次冬奥会的媒体中心能容纳近5000名国内外媒体,他们需要在场馆内、户外赛场、高铁移动中,将多个机位拍摄到的画面实时传递回后台、采访相关人员、制作精彩内容。这时候,三个“5G神器”就立大功了。

神器之一,是媒体专网。此次冬奥会专门构建了一个媒体专网,为媒体直转播等活动服务,4K/8K画质、自由视角、“子弹时间”等画面,都是通过低时延、高带宽的5G媒体专网来极速上传的。即使是人流密度大的场馆内,网络容量依然能够满足媒体需求。据介绍,今年冬奥会为媒体提供20MB的带宽,是东京奥运会的10倍。而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雪游龙”,还部署了许多虚拟专网设备,让媒体拍到的画面不受公网信号的影响,可以通过“专属通道”快捷地传到各家媒体的后台,保证新闻时效。

神器之二,是高铁专网。在连接北京和张家口两大冬奥会赛区的京张高铁上,中国联通全程部署了356个基站,建起了一张3.5G200M的高铁专网,让高铁用户稳定占用在5G网络上。即使在时速高达350公里、穿山越岭的条件下,全球媒体工作者也能实时观看赛事、全程使用4K直播,没有任何卡顿。

神器之三,是5G背包。比赛期间很多媒体记者还需要在山地中奔走,拍摄和采访运动员等,这时候,5G背包就如同一个移动信号站,能够随摄像记者的脚步,在零下低温里保障移动网络信号,让高清视频图片实时上传到云端,后台人员直接远程编辑、制作、播出,才有了大家第一时间看到的精彩现场。

通过这三个神器,媒体们才能交付出格外精彩的内容大餐。

作为比赛的焦点,运动员们自然也是5G的受益者。

受伤,是高速冰雪项目最怕出现的情况,一些位于高山、山地的赛区,给伤员的转运救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次冬奥会期间,专门为滑雪医生配备了基于5G网络的设备,可以摄录到救援的全过程,把伤员的体征信息通过5G网络回传到后台云端,供医院快速判断情况、提前做好医疗准备;同时能够发送定位,确保第一时间到达救援地点,为后续的直升机、救援资源等到位提供准确位置。

北京急救中心与中国联通联手打造的5G智慧急救车,则通过摄像头、急救网关等数据采集设备,让远程急救成为可能,医院专家通过超高清音视频及时判断病情,实现“上车即入院”。这些5G应用,都为救治争取到了黄金时间。

2月10日,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速降比赛中,就有一名运动员摔倒在赛道上,负责这一点位的高山滑雪医生立即出站,及时处理,把意外对运动员的伤害降到了最低。

此外,对于主办方来说,5G+边缘计算带来的智慧能力,也让跨地域、多园区、多项目、高流量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加自动和便捷。

5G与云计算、AI融为一体,形成的新型通信网络,让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成为现实。比如:

疫情防护,面对来自全球的运动员、媒体和相关工作人员,如何高效、精准防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通过5G网络,手持式“沃智护”智慧防疫一体机可以在多个比赛场地,轻松完成刷脸测温、行程码登记等识别工作,大大提升了进出效率,让安全和效率两不误。

在首钢园区内,借助5G+北斗系统,车路协同让无人驾驶车辆、智能送货机器人等流畅穿梭,完成接驳、零售、送餐等多种任务,在遇到行人或意外路况时还能够及时避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提升场馆的管理效率。

北京邮电大学的沙河校区,作为该校冬奥志愿者服务团生活和休息的园区,也使用了自主研发的5G人工智能清扫车,借助5G网络带来的精准定位和感知能力,自动完成垃圾清扫、消杀喷雾、无接触垃圾运送等作业,减少接触风险。

不得不说,“一鱼多吃”的5G应用,确实是让许多群体都为之受益了。而丰富应用所生长的土壤,正是一张张5G专网。

“私厨模式”,打造色香味俱全的5G专网

这次冬奥会让全世界观众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也看到了中国5G的强大。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通信技术合作伙伴,中国联通也透露,专门为冬奥会特别建设了7个专用网络。

为什么不用公网来同时承载C端用户和B端业务呢?

和用户数量大、需求类型趋同的5G公网不同,B端场景如冬奥会,对5G网络的要求就像是私人定制,对网络有着更高标准、个性化的要求。

就拿冬奥会来说,首先,对5G网络的质量标准要求极高。

要保证冬奥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和多种5G业务应用,需要一张覆盖范围、容量及质量都很高的网络。冬奥开幕式前,中国联通就为“鸟巢”量身设计,打造一张300MHz带宽、无死角全覆盖的5GSA网络。运用“300兆大带宽”“智能动态波束”“小区合并”“分布式大规模天线”等技术,保证网络服务的超高速率,满足当天多种群体、多种应用的差异化需求。

这些“量身定做”的能力,也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成为奥运史上网络带宽最大也是速度最快的一次。

其次,对运维自动化的要求很高。

冬奥会两地三赛区的复杂网络,如果全都靠人力来运维、检修,不仅效果难以保证,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所以,网络的“自动驾驶”能力就很重要了。此次冬奥会的5G网络,就实现了智慧专线的“自管理”,能够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一些指标,如丢包率、时延、使用率等,进行实时管控和自动调整,及时排查故障。“智慧专线”也减少了运维工程师的压力,通过远程进行指挥调度。

不同行业对于专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定制化需求,如果全靠“堆人力”来运维显然是不现实的,5G+AI才能让运营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另外,绿色节能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挑战。

冬奥会开幕式中,以“不点火”的小小火苗,传递出了节能减排、绿色奥运的理念,低碳意识反映在奥运会的方方面面,5G网络自然也概莫能外。众所周知,5G基站是“耗电狂魔”,有的城市会在晚上把5G基站关掉来节能。那么,为奥运会节能降耗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运营商身上。中国联通就通过多制式网络智能协同、“一站一策”差异化节能调度等方案,来降低基站耗能。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绿色环保也将成为各行业应用5G专网的基本标准。

和面向数亿个人用户、指标相对统一的公网不同,5G专网是客户心有多大、运营商的能力就要有多大。在高质量“甲方”的磨练下,能够诞生更高标准的5G专网。

5G专网,需要怎样的运营商“大厨”

不难发现,5G专网的“私厨模式”,对于运营商来说,意味着:

·新市场空间。此前运营商的收入以个人移动用户和宽带用户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吃“大锅饭”的人总量有限,最终变成了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而5G专网就如同私人厨房,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很多行业都迫切地希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垂直行业、政企机构千差万别的网络需求,为运营商开辟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新商业模式。5G专网通过与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服务,从管道流量经营,转为提供网络和算力协同定制的解决方案,变成了产业数智化服务商,新的业务模式自然也就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计费方式。

·新竞争格局。移动用户和宽带用户的增长减缓,也导致传统运营商市场格局基本固化,而想要打破固有格局、重新划分蛋糕、追求更高利润率,显然需要新的契机。以to B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建设5G专网,已经成为5G网络价值兑现的关键,吸引着三大运营商跑马圈地,在多个垂直场景中展开争夺。

但也因为“私厨模式”,对于习惯了提供基础设施、规模收益的运营商来说,提出了新的能力挑战:

To B企业的网络需求千差万别,要求定制化灵活部署,这要求运营商改变统一服务模式,以客户为本位,提供更贴心、更多元的价值服务,建立组织竞争力。从这次冬奥会中,就不难看出中国联通作为通信服务商的用心。

而正如全球研究机构Gartner的高级研究主管沙利文·法布雷(SylvainFabre)所说,5G专网不仅可以由CSP(商业服务提供商)提供,也可由基础设施供应商直接提供;不仅仅是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供应商,还有具有云和软件背景的供应商。

这种竞争格局下,以供应商管理为主要模式的合作机制,已经不适合运营商的快速发展了。建设数字产业生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合作共赢、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是运营商撬动专网市场的必然趋势。

而对于你我这样的个人用户来说,5G专网的不断发展,也是一场对运营商技术能力的“练兵”。当它们的“厨艺”被B端客户“虐”得越来越高超,技术升级也将惠及公网,让大家的5G体验也变得越来越棒。

举个例子,这次冬奥会中大上行、分布式大规模天线等技术突破,就可以让大家在游戏、直播等依赖上行带宽的项目中,或者在人流密集的室内场景中,5G体验一样丝滑稳定。

类似的“冬奥遗产”还有很多,比如奥运通信服务的机房标准、保障服务业务标准等,也被提交给了国际奥委会,或许会成为奥运会的“标配”,推动全球各区域的5G网络建设与升级。“一鱼多吃”的冬奥5G,将香飘整个世界。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想2022北京冬奥会,那些关于中国的力与美,不只有体育健儿的拼搏,还有引领全球的5G。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