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认为,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就是要给资本市场一个正向的、有益的回馈,“这是作为一家微观企业所要去做的事情”。
为此,企业“最起码的就是要具备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分红能力和持续性发展,尤其是自由现金流要非常好。”
在行业环境稳定、经营正常的年月,对于美的这家千亿级家电巨头来说这并非难事。
美的集团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可是到了地产大环境风浪汹涌、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几近尾声、家电消费需求再一次需要政策提振的时候,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必须考虑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企业原有的主营业务,是否还能撑得起股东对于增长的要求,是否还能够带来非常好的自由现金流。
如果思考之后只能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新业务,才能撑得起一家千亿级企业对于新增长的要求。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在家电版图之外,美的一直在推进部署新的引擎。方洪波对于新业务的重视,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方洪波的老领导、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实际上早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只是其实践的过程算不上顺利。
造车有传统
美的在造车方面其实有着长期的执着。
一眼望到底、难有高增长的存量竞争是让人恐惧的,家电似乎已成为这样的一个产业。
不论是行业PE平均值、还是PE最大值,家电都属于A股里较低的:PE平均值不到20倍,格力10倍,美的15倍左右,海尔不到18倍。
低市盈率是市场给出的阶段性判断,而产业大佬们的动作,也与这些判断基本暗合——海外市场和多元化成了家电企业积极推进的大动作。就连董明珠都已经开始畅想格力的多元化蓝图,“拿着格力手机指挥家里的电器,享受家里格力带来的温度,品尝格力电器烹饪出来的美食,出门开着格力的电动车。”
至今,董明珠在自己勾画出的跨界美景里四处碰壁,但转型的态度仍然坚决,战略方向非常明确。
海尔对于智能家电的转型态度更加坚决,以至于将股份公司的名字直接改成海尔智家,但如果观察其财务数据就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更多的增长动力是来自于国际化的——最新的三季报显示,其国内业务收入占比已经降至48.01%。
相比两个老对头,美的转型的策略其实相差不多,但在主营业务、国际化和多元化三方面都更强势一些。
2021年第三季度,格力营收470.8亿元,同比下降16.5%;净利润61.8亿元,同比降了15.66%。同期,美的营收2613.42亿元,同比增长20.57%;归母净利润234.55亿元,同比增长6.53%。
格力至今仍然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空调厂”,70%以上营收来自空调单一主业,消费生活电器产品收入贡献仅有2%左右,智能装备或其他主营产品收入贡献更是不到1%。
在这方面美的综合优势更强。2021年三季度,除了空调,美的有1/3收入来自其他消费电器,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收入占比提升至7%以上,库卡在去年三季度开始实现盈利。
另外美的海外收入已达到739.60亿元,占总收入42.55%,国际化虽然没有海尔那么强,但也足够优秀。
多元化方面,美的在造车方面其实有着长期的执着,早在2004年-2006年之间,就斥巨资收购过三家客车公司——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湖南三湘客车,并先后在长沙和昆明建设了生产基地。
到了2009年,美的在湖南的客车资产以6000万贱卖给比亚迪,美的多元化遭遇第一轮失败。
但何享健并没有放弃造车。2015年,美的公布了“双智”(智能家居与智能制造)战略,第二年就开始研发针对车用的电动压缩机,同时成为全球首家将转子式压缩机引入到汽车领域的厂商。
2017年初,美的耗资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定位是为新能源车行业提供从产线到装配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专业解决方案。2018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指出,“美的未来营收目标是要冲刺5000亿元。”
显然家电行业是无法支撑美的实现5000亿元远大目标的,这个数字只能靠智能制造和汽车来实现。
制造业+大市场
中国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市场,汽车生产和配件制造是其中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
美的仍然在延续着自己对于造车的野心,但与2004年图谋整车不同的是,此后美的锁定了新能源车产业链中的零部件领域,包括为车企提供研发生产、自动化制造和服务应用方面的服务。
这是一个足够撑得起5000亿目标的大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5万亿元。
目前,美的启动的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自动驾驶系统三大产品线都已开始投产。
转型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如收购库卡之后的四年多时间,这家具备全球顶尖级技术实力的机器人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况,直至2021年三季度库卡才扭亏为盈。
2021年三季度库卡销售收入为23.7亿欧元,已接订单26.8亿欧元,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方面的收入在2020年的营收占比7.6%。据美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一汽大众在中国的第一条MEB生产线、长安新能源的门盖及装调生产线升级改造、比亚迪柔性焊装车间等项目都出自库卡。
2020年3月,美的以7.31亿元收购并控股合康新能。通过这次并购,美的拓展了新能源汽车配件的多个关键领域: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智能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等。
2021年底,美的宣布将“美的机电”更名为“美的工业技术”,随后在2022年初,美的投入110亿元,在安庆威灵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主要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能解决行业低温制热痛点的前沿技术CO2转子式汽车电动压缩机、国内自主研发的辅助/自动驾驶的EPS电机、主驱电机等,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
除了库卡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端布局之外,目前美的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围绕电驱动系统、热管理以及智能驾驶的执行和控制系统三方面布局。其中,汽车热泵产品已用在小鹏汽车全线、蔚来ES6和ES8上。
美的敢于进行这些投资,首先就是看明白了这是一个大市场:中国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市场,汽车生产和配件制造是其中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并且,在电驱和电控系统市场,国内的竞争格局还较为分散,尚未出现绝对龙头。
相比较上游的矿产资源、电池材料,中游的生产与配件环节,和下游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和品牌打造,美的以其大制造、大生产的基因决定了,参与中游是最适合的。
除了造车之外,美的在智能楼宇、医疗企业等领域也有所尝试。其中智能楼宇主要包括了暖通、电梯、楼宇控制等几部分。另外医疗器械也是美的重点探索的方向,在2021年初以23亿元的代价获得了万东医疗的控股权。
这两部分业务在美的尚属于小部门,后续的发展如何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看到,最重要的部署原则同样与汽车配件业务类似:制造业+庞大市场规模。
家电企业的归宿
家电企业繁荣所倚仗的“***经济”或者说是城镇化浪潮,已经一去不复返。
资本具有逐利性和前瞻性,其定价能力通常都能够预示行业发展的未来——低估值通常不是好消息。而在更早之前,美国和日本的家电产业,都曾经历过与中国企业如今类似的境遇。
回顾海外家电行业发展史就可以看到,白色家电产业由盛转衰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
2000年初,在中国企业的冲击之下,日本家电巨头索尼、松下、夏普等厂商开始面临转型困局。几家巨头企业开始向不同的领域发力,家电业务被逐步抛弃。
到2015年,东芝开始大规模家电板块裁员,并将白色家电业务卖给美的。2016年,夏普被台湾鸿海并购重组;松下在新能源电池方面与特斯拉合作,索尼在黑电和娱乐文化类业务上做了更多投入。甩掉家电业务几乎成了日本企业的共识。
曾经的日本家电巨头松下,从电视机到电热毯、智能马桶盖,几乎所有电器产品都制造。但在2011、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超过7000亿元。管理层随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加快向车载、能源、住宅、元器件等2B领域转型。
美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的跨国公司、曾经美国市值最高的企业通用电气(GE),历经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业务领域已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等多个领域,家电板块也是全球顶流品牌,但通用电气最终选择将其抛售。
2015年和2016年,海尔分别从松下手中收购了三洋白电业务,以及美国GE在全球的家电业务,这构成了海尔关键的全球化力量。
与通用电气一样成立时间长达130年的知名企业飞利浦,也做出了同样坚决的转型决策。
2021年3月,飞利浦宣布以37亿欧元(总交易价值折合人民币340亿元)的交易金额,将其最后一块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高瓴资本。如今,飞利浦已彻底从家电行业退场,全情投入医疗科技领域。
过去多年曾经有过说法,***业“打个喷嚏”,家电行业就感冒。现如今,***面对的已经不仅是流感、咳嗽这么简单的问题。家电企业繁荣所倚仗的“***经济”或者说是城镇化浪潮,已经一去不复返。
家电行业由盛转衰的剧本,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早已上演过,国内的家电企业没有理由不去引以为戒,思虑再三。就像方洪波直言,“所有优势都是动态的、暂时的。站在大时代转折点,美的必须重新定义自己,以加速的步伐重构自己。”
比起困在家电行业里继续和老对手、新对手们厮杀,美的探寻B端市场业务更有可能获得新机遇。其最终能否跑通“二次曲线”仍有待市场检验,资本的态度谨慎,但相比格力更加乐观。
在转型和求变的路径上,美的要比外界想象得更加积极, 并且常用收购策略,未来也不排除会继续祭出大手笔的收购动作。而所有手段背后的核心都没有变:5000亿元营收的战略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