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转「家居」,要如何转型?这成了破解家电产业下一个十年新格局的关键谜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锌产业(ID:xinchanye2021),作者:金旺,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0年12月30日,美的官方发布公告称:美的进行新一轮架构调整,成立智能家居事业群。
这距离整合了海尔电器的海尔智家赴港上市仅仅过去了一周的时间。
毫无疑问,经过长达十年的陪跑,智能家居最终还是成了迫切寻求智能化转型的家电巨头下一个战略高地。
「家电」转「家居」,要如何转型?
这成了破解家电产业下一个十年新格局的关键谜题。
2006年,也就是15年前,海尔推出了UhomeOS 1.0,自此进入智能家居时代。
海尔智家副总裁刘建国在2021年的海尔生态大会上如是说。
如今象征着智能终端集大成者的智能手机,当年仍处于功能机时代,iOS、Android两大系统的雏形面世也还要再等一年。实际上,当年海尔发布的UhomeOS也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嵌入式系统,刚刚开始尝试通过App控制家电。
现在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的跨终端协同功能,还要再等十年才会实现。
随后的15年里,海尔家电系统一共经历了两个大的版本迭代,算不上多,却分别对应着海尔内部两个不同的转型阶段——一个是2017年的网络化转型,另一个则是2021年生态品牌转型。
2021年3月22日,在上海AWE展会上,海尔举办了有史以来首场开发者大会,事后回过头来看,这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影响力上和互联网巨头举办的华为HDC、阿里云栖大会(前身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百度Create大会相去甚远的HSDC,对于海尔而言意义重大。
这一年,经过又一次战略转型的海尔亟需向自己的渠道商、开发者、生态方解释一个问题:海尔接下来要做什么,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海尔对外发布了家电系统第三个大版本UhomeOS 3.0。
UhomeOS 3.0本质上是海尔对过去几年在家电系统研发上的一次技术整合,这一系统不仅在总线层搭建了双总线架构,在底层技术架构上,还整合了基于Linux的Compex架构、基于屏端操控的Full架构,以及海尔2017年自研的LiteOS系统,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实现跨平台、跨品牌的设备互联互通。
LiteOS开源版本有很多技术路径,诸如基于RTOS的FreeRTOS、RT-Thread,我们当年是自研了自己的LiteOS,使得我们能够为不同有限资源设备定制微内核架构。
就在海尔家电系统架构整合的这一年里,美的联合华为在2021年10月发布了基于鸿蒙开源架构搭建的美的智能家居系统,这是美的智能家居系统首次正式露面。
鸿蒙系统是华为在智能手机业务发展受阻后,承载起华为全场景生态的一个战略级产品,在2019年8月HDC上对外发布后陆续开源,锌产业此前在《鸿蒙想上车很久了》一文中有剖析,由于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家电厂商对鸿蒙系统的接纳程度远高于手机厂商,家电厂商由此也就成了华为鸿蒙的重要盟友。
作为国内白电三巨头之一,美的是华为必须争取的一个盟友。
2020年3月,华为、美的双方高层开始频频接触,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敲定了合作事宜。随后,美的开始“从集团研发层面到事业部产品层面同时推进”。
和海尔UhomeOS相似,鸿蒙系统采用的同样是微内核架构,在底层技术架构上采用多内核架构,包括鸿蒙微内核、Linux内核,更为巧合的是,华为也将自2012年立项研发的面向物联网应用的轻量级嵌入式系统LiteOS一并融入到了鸿蒙系统中。
对于这时的美的而言,鸿蒙系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让美的免于自研系统的庞大工程,又能和华为这样一个互联网头部企业从根本上打通生态。
2020年7月,美的和华为的战略合作升级,双方先后投入了上百人研发团队花了四个月时间完成了系统搭建,并开始将这套系统应用到美的的家电产品中。
有了系统,家电也就有了“家居化”的可能,例如家电联动,例如搭建场景。
如果将过往十年国内智能家居发展划分一下阶段的话,智能硬件的风起云涌是第一个阶段,场景化营销则是第二个阶段。
过往十数年里,智能硬件领域虽然出现了无数个创业团队,但除了被阿里、百度、小米几个互联网头部企业把控在手中的智能音箱外,始终未能跑出一个现象级产品,以至于当家电巨头转向智能家居赛道时发现,同量级的对手还是熟悉的那老几位。
实际上,家电厂商没有太多参与到智能硬件的军备竞赛中,即便是当年火遍全球的智能音箱,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也只是通过技术合作研发了相应的产品,这些产品后来仅仅在各家自有生态体系内部流动,没有参与到同业竞争中。
对于家电厂商而言,真正发力是在智能家居的第二阶段。
2020年12月30日,美的官方发布公告称:美的进行新一轮架构调整,成立智能家居事业群。与此同时,美的2018年成立的IoT事业部作为技术中台并入到了这一新成立的事业群,另一个独特的部门——场景和技术委员会也在随后成立。
这个委员会会组织大家一起研究用户反馈回来的数据,经过这些数据确定我们(关注)的场景,我们各个事业部、各个单位通过这些确认后的场景来承接要研发的产品。
美的集团CIO张小懿这样解释如今美的的研发体系。
从产品驱动到场景驱动,家电产品研发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软件定义硬件、场景定义功能让家电产品开始走出创新乏力的窘境,美的如此,海尔更甚。
海尔是在2020年9月海尔智家北京001号体验中心正式开业时发布的「三翼鸟」这一场景品牌,为了这个场景品牌,海尔酝酿了许久。
早在2018年,海尔对外发布了「4+7+N」成套解决方案,随后又升级为「5+7+N」成套解决方案,成套解决方案正是通过一个场景中的多个家电实现场景化营销,这时,场景已经开始成为关键。
成套解决方案为海尔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营收上的直接体现。以成套解决方案订单进行销售的海尔智家上海001号体验中心仅仅开业首月交易额就达到2000万元,单笔最高订单达70万元。
第二,顺利进入地产前装市场。2019年12月,海尔与金茂、自如、保集达成2万套智慧家庭供货协议,这时地产行业为智能家居市场带来的这波红利才刚刚开始。
随着2019年年底张瑞敏为海尔定调生态品牌战略转型,海尔也从组织架构到研发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组织架构上,私有化后的海尔电器并入海尔智家,整合后的海尔智家在2020年年底在港股上市,2021年2月再度进行了董事增补和管理层任命;
研发体系上,海尔陆续将场景化思路带到空冰洗产品研发体系中,成立了食联网、衣联网、水联网等小微团队。
场景化转型,既是家电厂商的一次自我升级,也是一次输血自救。
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同比增幅分别为1.9%、-3.82、-9.2%,2019年更是出现了自201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家电行业市场增长放缓趋势明显,这时,融入到智能家居体系中,进行场景化营销成了摆在家电厂商面前的机会。
据海尔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在中国市场智慧家庭业务收入为574.61亿元,同比增长29.9%,增速远高于整体业务的16.6%。
“智能家居行业还没有爆发”、“智能家居行业尚处于浅水区”……
锌产业在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时,大家对于这一行业的预判分外一致。
另一个来自奥维云网2021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近两年有过新装修或者购买过家电的人群中,选择套系家电的人群占比为12%。
作为家庭刚需产品,这样的产品渗透率印证了一个问题:在网上买一个一两百元的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虽然已经十分寻常,但要让民众花几万,乃至几十万在网上买一套可能会用十几二十年的家电产品就显得不大现实。
市场教育一时成了摆在场景化转型的家电企业面前一个实际问题。
2019年9月6日,海尔智家上海001号体验中心开门营业,体验中心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达5000㎡,店内定制了8个样板间。
这是海尔第一个001号智能家居体验店,毫无疑问,这样的体验店是为了配套海尔场景化战略转型,尤其在2020年三翼鸟场景品牌发布后,仅仅两年时间里,海尔在全国核心城市开店数量达到了1317家,开店速度快到令人咂舌。
美的在2021年底也公布了自己的开店计划:“2022年6月前,将在全国建成100家美的智慧家体验店。”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也争相为智能家居开起了全屋智能体验店,华为、小度2021年分别开了50家全屋智能线下体验店,在刚刚过去的春季发布会上,余承东再度表示,“今年将会开到500家。”
随着线下体验店不断涌现,当下智能家居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额定价。
在刚刚过去的华为春季发布会上,华为将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定价从10万元降到了4万元,而这能买到的仅仅是包括网络主机、中控屏、各类传感器在内的基础产品,核心价值在于网络能力,并不包含前装刚需的各类家电。
而家电厂商卖的套系产品,以美的厨房套为例,一套产品轻松突破5万元,从海尔公布的海尔智家体验店销售数据来看,大家电的场景套装客单价为25万。
小米生态链中的家电厂商云米在上周的发布会上甚至对外发布了“适用于8室3厅亿元级别墅的30万元起售的套系解决方案。”
千家线下门店催熟的会不会仅仅是一个小众市场?
这是摆在家电厂商家居化转型面前另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
升级系统、借道场景,如今已经成了家电巨头换道智能家居赛道的主流方式,瞄定高端市场则是当下家电巨头不约而同的方向。
海尔高端品牌卡萨帝、美的高端品牌COLMO是两家白电巨头各自走向智能家居场景化转型的主阵地之一,就连小米生态链中的互联网家电厂商云米也卖起了“30万元起售”的“高端套”。
接下来家电巨头还有什么新方向可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宇宙概念盛极一时的2021年,美的提出了一个“元家居”概念。
如果你戴上一个VR头盔,即使你人在办公室,也可以看到家里的一切,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家里的一切。
美的IoT副总裁向江旭在2021美的智能大会上如是说,或许是察觉到了戴着头盔的“元家居”多少有些尴尬,向江旭补充道:
目前技术还是这样,只有戴上头盔才能实现。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