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李彤炜,编辑:张丽娟。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2020年年初,疫情肆虐最为猖狂之时,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专程跑去天津找一个人,为此还被隔离了14天。
此人现今是一家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兼CEO,这是一家2020年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不久前获A轮亿级人民币融资。其时,这位不愿具名的创始人还是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CTO。
萧伊婷从猎头处了解到此人信息,她找到他,劝其创业,之后又聊了几次,几个月后,此人下决心离职创业。他也与辰韬资本一拍即合,后者给了数千万人民币的种子轮投资。
辰韬资本还有一只专投L4级智能驾驶的产业基金,萧伊婷告诉我,他们的策略就是先找细分赛道中Top3的企业,再找到这些行业内明星企业的技术大牛。
事实上,这并不是孤例,反而是硬科技投资逐渐火爆之后最为平常不过的投资场景——CTO,或者说这个标签背后指代的拥有技术能力的一批人,在近一年已经成为VC争夺的重点。一个更加现实的深层次信息是:除了大厂、巨头公司的技术大牛被盯上,明星初创公司的CTO们也成为了VC们热衷寻找的创业人群。
当然,火爆背后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德迅资本投资人唐华林主看科技,虽然VC哄抢明星企业中高层、技术大牛已是创投圈一大显性现象,但在唐华林眼里,他持保守意见。
他告诉我,“真正创业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不甘长期居于人下,也不甘把主要精力投入向上管理。成功的几率当然大,也应该看看失败的几率。”
我对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问题:
大厂挖完挖头部创业公司,VC从天使轮就“团购”,再加上未必擅长经商的人群特性,这样卷下去,能给投资人真正赚钱的“CTO”会有多少呢?
成立于2016年底的小马智行现已估值达85亿美元,在不断被投资人投资的同时,其中的技术中坚们也开始不断出走。
2021年前后脚3个月内,先是8月,前小马智行副总裁赵睿璇和前Waymo构架部门技术负责人王清洲联合创立了行猩科技,这是一家用无人驾驶技术服务物流行业的公司,刚创立拿到数百万美元的战略融资;再是11月,小马智行卡车部门自动驾驶技术总负责人潘震皓、国内自动驾驶PnC组负责人孙浩文离职创业,已获得顺丰和小鹏汽车的投资。
案例不胜枚举,Momenta作为自动驾驶赛道另外一家明星企业,创始人曹旭东从商汤科技走出。曹旭东曾是商汤科技的执行研发总监,2016年创立Momenta,去年11月,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博世集团、奔驰、淡马锡、云锋基金、腾讯、凯辉基金等成为Momenta的C轮投资方,融资超5亿美元,这是自动驾驶领域2021年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融资。
继百度作为自动驾驶的“黄埔军校”之后,近几年,一个新的不可忽略的趋势值得注意,VC们确实已经开始盯着成长起来的头部创业公司中的技术人才。
翻看壁仞科技(国产GPU芯片公司)创始人张文的履历,他在创办壁仞科技前,是商汤科技的总裁,现如今也在做“云骥智行”——一家L4级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云骥智行2021年11月成立,3个月后拿到了高瓴创投、华登国际、碧桂园创投给的数亿元天使轮投资。
即便不是搞技术出身,张文的经历也在诠释着热门赛道的独角兽公司正在不断裂变着新的明星创业者。
巧合的是,如果说自动驾驶赛道是VC们近两年捕捉的明星领域,半导体的投资热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某头部机构这两年在半导体的布局上不遗余力,投资人李小敏告诉我,明星企业中的技术大牛是他一直密切关注的人。
2020年11月,前地平线CTO吴强创业,成立后摩智能,专注于存算一体技术的大算力芯片研发。吴强曾被人称为数据科学家。后摩智能成立9个月后完成3亿元的Pre-A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此前投资方经纬中国追加投资,和玉资本、中关村启航、沃赋资本、华清辰瑞跟投,此前投资方红杉中国、联想创投、弘毅创投、IMO创投全部继续跟投。
上述已提过的壁仞科技是国内GPU创业潮中的一枝新秀,从壁仞科技走出来的技术负责人也开始了创业之旅——亿铸智能。这是一家算力芯片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能自主设计并量产基于忆阻器的存算搜一体的算力芯片供应商,2020年成立,2021年获得中科创星、联想之星等的投资。
用李小敏的话说,“大厂的羊毛已经快被薅完了。成立不久的明星创业公司成为投资人新的关注对象。”
只要稍稍梳理,即发现近几年,国内AI芯片企业赛道涌出不少创业公司,这些创始人与AMD、英伟达、Marvell等知名大厂关系密切。
例如,沐曦集成电路与瀚博半导体都是半导体赛道的当红炸子鸡,沐曦集成电路成立于2020年9月,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强商用GPU芯片,2021年8月完成10亿元A轮融资。创始人陈伟良创立沐曦前在AMD有近14年的工作经验。
瀚博半导体2018年12月成立于上海,去年12月完成B轮16亿人民币的融资,投资方有阿里、人保资本、经纬创投、五源资本、国寿投资等。创始人钱军此前是AMD高管,全面负责GPU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摩尔线程(GPU芯片设计企业)创始人张建中则来自英伟达,并被视为英伟达CEO黄仁勋“最看重的男人”。2020年6月,张建中成立摩尔线程。
6个月后,天使投资方是红杉中国、五源资本等;又过了2个月,2021年2月,完成数十亿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深创投、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联合领投,招商局创投、字节跳动、小马智行、海松资本、五源资本等参投。
又过了9个月,2021年11月完成了20亿元A轮融资,由上海国盛资本、五源资本、中银国际旗下渤海中盛基金联合领投,建银国际、前海母基金、招商证券和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等九家知名机构联合参投。
就像洋葱一样,技术人才被一层一层地剥出来,加入创业大军。
再举两个眼前案例,2022年3月30日,又一位百度核心人物王京傲宣布出任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云骥智行联合创始人;不久之前,前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智能交通产品研发总经理陶吉宣布出任千挂科技CEO。
FA张朗提到,很多时候,投这种项目,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投不投得进去的问题,“还是要看脸,熟不熟”。
简要看看机器人赛道,创办擎朗智能前,创始人李通在未来伙伴机器人担任研发负责人;法奥机器人创始人姚庭此前是瑞士ABB公司的技术人员;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邵天兰曾在德国一家协作机器人公司工作了近三年半的时间;此前蔚建科技创始人梁衍学也曾在日本发那科机器人研究所专注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长达10年……
一位一线VC的投资人告诉我,他们长期盯着机器人四大家族(ABB、FANUC、YASKAWA和KUKA),希望与其中的华人技术人员建立联系。
现如今,成长了几年的创业公司中的核心技术人员,“也是我们保持关注的对象,一旦离职或有创业意向,机构们都会闻风而动,争取第一时间接触到他们。”
近几年,新造车、自动驾驶、能源等硬科技创业成为热门话题,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自然会最早嗅到。
萧伊婷告诉我,“当初我all in自动驾驶,就是因为看到未来十年的黄金发展。”除了2020年加入辰韬资本作为投资人外,萧伊婷还亲自下场创业,她选定无人驾驶环卫车这一细分领域,2020年9月成立于万智驾。
于万智驾的技术负责人此前是赢彻科技的第一号技术员工,也是其感知负责人,这也是萧伊婷挖来的。此外,在投资人这个角色下,萧依婷2021年见过上百个项目,有不少是核心技术人员。
很显然,相对应的背景是,大厂的羊毛被薅得差不多了,投资人们对毛细血管的青睐与捕获越来越甚。
提到为何找文首提及的此人,萧伊婷表示,圈子太小,业内人或多或少都听过他的名字。辰韬资本会根据自己人脉,不断认识技术大牛的前同事、前下属等,不断交叉评估,最后才是不断地去跟本人聊。
线性资本也展示了他们的具体做法:很多同事从行业中来,他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同学、同事,投资人郑灿告诉我,“我们会有意识地组织高管、技术大牛、创始人们的聚会,类似“面壁者联盟”,会不断针对特定行业展开闭门讨论。毕竟,投资人的视角相较于学界或产业界,既有共同话题,又有更新颖的角度。有潜力成为创业者的人们,很愿意来。”
达泰资本创始人叶卫刚也告诉我,“我们投的每一个团队都是从知名高科技公司出来的。”达泰资本主投硬科技,更以半导体为核心投资方向。它是燧原科技的天使轮投资方,据叶卫刚回忆,这一投资决策下得非常迅速,即便当初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找来时,除了PPT,没别的东西。
“我们看中的就是他这个人,他的技术背景与能力。我们苦于子弹不够,但并不发愁找不到项目。”
陈农是某投资机构专看GPU的投资人,“从竞争格局上来讲,未来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我们有进口替代的需要,新的应用也在拉动芯片需求,新的技术也在推着它向前走。”
“整个产业远未到定局之时,但具体到每一细分赛道,情况不太一样。”叶卫刚分析,“例如,做无人驾驶汽车里人工智能芯片这一细分领域,未来五年可能会基本成熟,这就意味着新创业者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是半导体材料这一细分赛道,生产一个芯片需上百种核心原材料,大部分都靠进口。”
与此同时,产业的火爆又在不断地刺激投资人和技术从业者。
“如果他自己没兴趣,就没有意义。实际上,我们更多地不是劝说,而是当他有这个想法,我们希望是他的第一个好朋友,与他探讨损失、风险、收益等问题。挣扎过越久的创始人,一旦创业更坚定。”线性资本投资人郑灿说。
达泰资本找人,更喜欢去美国细分领域做得最好的科技公司里面找技术核心人才,这些人一半以上是华人或者留学生,“对他们来说,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一定是有天花板的,但同样的技术和努力,回国创业,个人的职业前景可能比在美国好过5倍或10倍。”
反过来讲,在英特尔、AMD、英伟达这样汇聚不少优秀人才的地方,很多技术领先者可能只需要发挥自己1/3的才能。这也是叶卫刚本人的亲身体验,“这也是投资人为什么能够去这些大公司里把资深技术人员挖出来回国创业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或者市场不对称,导致发力点不同,发力不一,结果也不一样。”
在萧伊婷、叶卫刚、郑灿看来,他们有一个共识——“从来就不是我们把他说动的,核心不在这里,创办企业的人怎么可能完全跟风于外人的建议?他们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核心的。”
事实上,有气味相投的投资人找上门来,对不少技术背景创业者来说,是一把点火器,投资人们会为他们讲下决心创业前徘徊犹豫、可能失败的那部分。
不经意间,火就被点得更旺了。
做技术的人能否创业成功?德迅资本投资人唐华林持保留意见,他曾经接触过华为走出的金牌技术人员,但时间告诉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叶卫刚说,“我很反感技术大牛这个词语”。
“技术大牛没办法定义,我们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但如果能从一个明星企业中走出几个做技术很强的小团队,有人做leader,那是我最喜欢的。有经验的整建制团队创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兼有,才可以完成投资逻辑的闭环。”
有人指出,技术大牛们不能将企业带上规模,他们“大多是理想主义和空想主义者”、“缺乏整体判断和市场能力”、“私心大过公心”的代名词。
也是因为这些特质,他们才能在技术上取得重要成果。因为理想主义,所以对技术、性能精益求精;因为缺乏市场认知,所以可以做出颠覆用户需求的产品;因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所以可以集中大量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
萧伊婷承认,是需要好好筛选。能做CEO的人,在我看来,第一是战略对,判断这个赛道的前景方向以及公司的商业模式;第二是做出快速且有品质的决策。“
第三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招聘。CEO未必事必躬亲,你也可以去找到很强的商务、技术、运营,在我看来,所有职能都是可以通过招聘来解决的。”
从醉心科研的事业观,转变为着力企业发展的事业观,是技术大牛需要做出的观念转换。不善于商业模式设计?不善于营销?那就寻找可以合作的伙伴一起来做大市场。在各种平台、机构都争相提供专业服务的今天,技术大牛只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就能找到合意的合作伙伴。
叶卫刚看来,不少技术人才都有成为CEO的潜力。“一方面,虽然在读的是国内外名校理工科,但可能读书时就是学生干部,有旺盛精力,喜欢和人打交道,能力就相对比较全面;另一方面,创业之前,已经由纯技术转向市场或者管理岗,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向CEO的转换;所以要么之前有底子,要么现在就已经转变了。”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之上,叶卫刚告诉我,“我们肯定要长期考察,我只从熟人的圈子下手,不熟的人有些是不能光看简历的,大家一块在各自的赛道里努力奋斗,到每个人都取得一些成绩,你是看着他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这样的人才放心。”
德迅资本投资人周华林说,高管出身的创业者本身也存在问题,“做高管、搞技术和创业是两码事,高管的核心能力是执行,创业需要判断,要有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对技术发展、对社会趋势,这些可能比执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