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从眼睛到尺的修炼,女性投资人成长之道

创业
2022
05/11
16:43
亚设网
分享

近日,2022女性领导力峰会在北京举行。

对话:从眼睛到尺的修炼,女性投资人成长之道

编者按:

近日,2022女性领导力峰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大会,邀请到多位知名投资人及女性创业者,共同探讨如何在疫情时代辨别机会,保持冷静与清醒,握紧时代的风向,保持在创业、团队管理、商业洞察力等多个维度上的思考和探索。

本次峰会现场,高成资本创始合伙人洪婧、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北极光创投合伙人于芳、顺为资本执行董事汪若凡等嘉宾参与了名为《从眼睛到尺的修炼,女性投资人成长之道》的圆桌论坛,分享了女性在投资界的成长进阶感悟,论坛由高通创投风险投资总监李研担任主持。犀利观点如下:

1. 我们不仅要思考投出什么样的公司,同时也要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家穿越周期的投资机构。

2. 数智化转型是各行业都将面临的,精细化运营是各行业都需要做的准备。

3. 永远保持乐观,永远保持朴素的道德准则和投资逻辑,这是我们的信条。

以下为论坛内容,由创业邦(ID:ichuangyebang)整理。

李研:我来自高通创投。现在很多女性走到投资机构的前台,挑起重担,请各位领先自我介绍一下。

洪婧:我是高成资本创始合伙人。高成资本是专注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成长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创立高成之前,我是高瓴资本在一级市场的负责人。入行从麦肯锡开始做起。在多年投资历程中,投到了早期的阿里巴巴、美团等消费互联网项目。2014年专注在软件,2018年成立高成资本。

于芳:我来自北极光创投。我负责医疗健康的投资。我在做投资之前有一段在外企医疗公司工作的经历,然后去美国读书、工作,回国后转行做了投资。

北极光是2005年成立的一家机构,目前管理4支人民币基金和6支美元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共投了四百多家公司。过去十年,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90多个项目。北极光是非常典型的,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徐诗:我是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我们管理的是双币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亿美金。山行主要投资技术驱动及产业结构的机会,在消费、出行、新能源和数字+方向上进行了布局。

汪若凡:我是来自顺为资本的汪若凡。我毕业后就加入了顺为资本,从2014年开始实习至今,已经是第七年的学徒生涯。很感谢创投行业给了我成长的机会。顺为资本是双币基金,管理规模约400亿,目前已投出四百余家公司。我们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基金,愿意做创业者背后的支持者。

投资人的flag

李研:运动员进入行业时,肯定心里是想拿金牌的。请问你们在成为投资人的时候,有没有在心里立一个flag?想投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徐诗:做山行之前,我在TMT行业工作了十多年,我曾经的职业梦想是做出特别有创新精神的产品。现在做投资是希望找到能推动变革的极少数人,也就是那些通过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改变世界的产品或公司。

汪若凡:我刚加入投资行业的时候,行业内很多前辈投了耀眼的公司。随着这七年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投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七年前,我们老板定的独角兽标准是10亿美金,从前年开始变成100亿美金。但底层逻辑还是,投出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提升效率,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创业者与企业,这就是成功的投资。

于芳:接触到风险投资对我来说比较偶然,之前我一直在医疗行业工作,去美国商学院深造的时候还不知道有VC/PE行业。当时北极光在美国做招聘,我才慢慢了解这个行业。

医疗带有天然的技术门槛属性,做投资对了解行业有很大帮助,也能看到很多从运营角度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我毕业后很坚决的回来做投资。

在过去八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医疗行业发生了很多变化。身在其中的我,也看到了这个行业从无人问津变成炙手可热。当然这跟疫情,以及这两年国际局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希望我在过去二十年学到的东西能够为行业做一点点贡献,投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

洪婧:我2005年入行的时候,更多希望是能够做一个好的资源配置者,投到一些引领行业变革的公司。后来确实有幸投到像阿里、美团等公司。2018年,我们成立自己基金的时候,做过很多对历史机会的分析。

在高瓴工作时,我们曾看到全球市值超百亿美金的 TOC互联网公司有60多家,TO B软件公司有130多家,其中只有不到10%来自于中国。我投阿里巴巴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预判未来10-15年,市值超百亿美金的软件公司会有一半来自中国。

在创立机构时,我们不仅要思考投出什么样的公司,同时也要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家可穿越周期的投资机构。怎样才能在企业服务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投中一批优质公司,并帮它们走向全世界。

投资之“尺”

李研:在投资这些公司时,请各位分享下心中的“尺”具体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锻造出这样的尺?

洪婧:我们是成长型基金,靠方法论和团队不断的积累认知进行迭代,找到我们所谓心中的尺。

我们是方法论驱动,有一个5M投资标准:市场够大,至少要有五十亿、百亿规模的市场机会;业务模式要经得住市场考验;管理团队是有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看数据、业务模型等,判断是否单个经济模型已成立;灵魂拷问自己,是不是有非共识,投中的企业是不是有头部增长价值。

任何事情都要找5M,团队在这样的框架下是比较容易迅速成长的。最后是女性直觉,基于大量框架思维和数据积累后,去寻找适合自己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和最好的投资时间点。

徐诗:每个机构都要持续迭代方法论。我们在赛道选择上有自己的一套策略,就是“四横三纵”。

“四横”抓关键变量的结构性机会,即生产力提升的机会、资源要素化的机会、生产要素流通加快的机会及针对新供给的机会。通过这些重要变量,筛选未来持续有增量的范式变革机会。“三纵”则将山行投资归类收敛到三个大领域内,严守纪律地做投资动作。

具体项目上,我们在创业五年多的历程里,投了40多家公司,其中9家独角兽,4家百亿美金及以上市值的公司。希望在市场大洗牌的时候,我们经过独立思考和深度认知积累后的判断,得以让我们在这个周期里不仅活下来,也能活的更好。

能力的锻造也是不断学习迭代的过程。因为我之前做过从零到几个亿用户的产品,,也做过不止一次的创业,对创始人识别、运营数据的洞察上有一套方法论。站在用户视角、终局视角、财务视角,我们要看这笔投资是否有真正好的正向价值。

于芳:相对以IT工具为主导的行业,医疗行业有不一样的行业逻辑。

北极光在TO B、TO C领域做科技投资比较多,刚开始进入医疗领域的时候,我们也探讨医疗投资逻辑和投资抓手是否和其他行业一样?到今天,我们非常明确,在科技创新这个角度是非常一致的。

在不同时代下,看整个医疗行业的逻辑、投资标准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十年前企业的估值体系跟今天完全不同。时代在变化,玩家在变化,涌入这个市场的资本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投资人要有主心轴。第二,在不同的时代要看不同的逻辑,包括估值、阶段、策略都会有微调。投资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汪若凡:从入行以来,几乎所有人都会讲,投资就是投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市场做合适的商业模式。到底什么是合适的人、合适的市场、合适的商业模式?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学习、不断沟通、不断试错中判断。

最后归结下来落到相似的框架中,这个生意是否有非常高的价值;这个生意是否有很深的壁垒;这个生意是否提高了产业的效率;这个企业家我们是否愿意相信与同行。当然这里面包含进了很多个人主观的感受。

如果所有投资机构的标准都一样,那大部分投资机构到最后都赚不到钱。因为每个人的个人特征和情感因素等不同,所以结果不一样,社会才会更多元化。

投资策略的与时俱进

李研:2021年进入后疫情时代,2022年刚开年市场上也有很多变化,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机构的投资策略有没有一些调整?

徐诗:移动互联网这波大浪在去年进入尾声,新周期开启。从中国前20名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看,2010年,能源、金融在最前面。2020年是互联网公司占半壁江山。过去这1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大调整。

新的十年周期,我们需要去看什么是真正的世界共识、国家共识、行业共识。碳中和的主题,十年前我会觉得离我很远,但现在它和数字经济是一体两端的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智能化、网联化,碳足迹的捕捉和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各个产业的变化。

未来真正有科技含量和数字化、智能化含量的产业改造,会存在长期的商业机会。之前的偏模式创新类,在未来如果没有新的终端增长红利,挑战会比之前大不少。未来单纯地靠资本驱动实现快速增长会比之前难一些。企业得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和造血能力,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大家看重的点。

洪婧:2018年,我们成立高成的时候不做TO C投资,只做TO B软件。在今天这个时点,我们没有什么业务策略上的变化,反而还在坚持,我们在本质上还是看大的历史周期。从原来狂飙突进增长到精耕细作。总的来讲,数智化转型是各个行业都需要面临的,精细化运营是各个行业都需要做的准备。

汪若凡:当前宏观环境还有较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对长周期保持乐观。疫情问题最终会解决,我们也相信经济会反弹。现在的阶段性市场回撤和经济震荡对企业家是个很好的训练,而我们支持的优秀的企业家们也在更脚踏实地发展企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管理变得更精益、业务变得更强健。

我们还在继续投资,持续支持优秀企业的发展。而从长期机会来看,我们也认为,中国的底层创新、人才优势和供应链优势,会在出海、硬科技、碳中和、软件服务等领域都快速地成长与爆发。

于芳:医疗行业的投资策略在过去几年变化很大。

2020年的疫情对中国整个医疗行业是巨大的分水岭。多重因素下,2020年、2021年前半年的医疗非常火,我们也在不停调整和适应这种冲击。之前这是一个合作大于竞争的领域,投资人和创业者面对竞争也有着平和的心态。

但这两年完全不一样了。市场空前火热,竞争也在加剧。2020年7月份,随着二级市场极速下降,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医疗投资人还会说没看到拐点,疫情之下,整个行业非常快地变热,又很快趋冷。如果一个投资人不去做行为和决策调整,是不负责任的。

北极光经过很多次讨论的结论是,医疗投资肯定还是要做的,二级市场的趋冷,对早期投资的影响相对没有那么大,我们还是做擅长的早期投资,但会比原来更加谨慎,比如在风险管理上,包括估值管理,投资配置等,我们都会做一些调整。

医疗市场以前是退出非常少的行业,这两年退出比较多,科创板、港交所等市场给我们带来的退出机会非常多,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希望明年创业邦再做活动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行业太火了,我们一定要加油干。希望那一天能早点到来。

信条

李研:对于投资人来讲,什么样的信条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能不能用三句话分享一下。

洪婧:机构信条:高屋建瓴,诚者自成。先能够成长,然后才可能成功,这是中庸的一句话,也是我们的愿景和初心。

做事:行道求真,志与道合。追求真理,走正道,跟价值观一致的人在一起。

具体到每一天: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和我们的价值观比较一致。

于芳:坚持做正确的事儿;投资对医疗行业,对社会有价值的科技创新企业;做投资的本质是做人。

汪若凡:永远保持乐观,正确的悲观还不如错误的乐观;永远保持朴素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

徐诗:我们的愿景是找到范式的极少数人,我们也没有将自己完全定位成投资人,更愿意说我们是Founder’s Fund,是创业者基金,也是创业者。日拱一卒,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文化。一句话来讲就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