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抛弃美元基金,连声招呼都没打

创业
2022
05/14
12:36
亚设网
分享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2022,大概率是某些美元基金“掉队”的年份了。

一组数据正在业内流传: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额同比下降近47.1%。但出手腰斩并非"掉队"的理由,毕竟风险投资是跨越数年的长周期动作,季度不是评估成绩的计量单位。

一些潜在的变化正在快速发生,我关于“掉队”的最核心论据,指向的正是美元VC的生存底线——募资。

没有IPO未必掉队,暂停投资未必掉队,但募不到钱就一定掉队。

一批过往策略上忽视人民币市场,募资根基薄弱的美元基金,正在“被抛弃”的路上。

不久前,听闻某家颇具名望、过往成绩相当不错的美元VC,在经过1-2年的努力之后,悄然终止了首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原因不详,但我猜障碍大概不是业绩,该基金回报挺不错,近年也有很拿得出手的DPI。

惊诧之余,我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打听,发现“折戟头几期人民币”的美元基金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非常普遍”。

比如某历史深厚的美元大PE,自去年起积极筹备首只规模不小的人民币基金,搭建独立的人民币募资团队,但至今尚未打开局面。这也并非孤例,另一大美元PE也有类似困境,人民币募资喊了好几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美元PE根基相对深厚,人民币募资还是一个规模和类型的博弈过程,处境更尴尬的是中小美元VC。某家总部位于华南主打消费的新基金,去年完成规模不小的首期美元,但人民币迟迟没有动静,今年也被业内开始吐槽“光撩不投”,猜测没有弹药出不了手;另一家此前押中新势力的早期VC,人民币募资也卡壳很久,甚至已经被IR圈拉进“跳槽黑名单”,原因很简单,机构综合实力不过硬,合伙人要求高,IR去了也募不到。毕竟如果去了一年半载没募到钱,这对IR职业生涯也是灾难。

这个list还能列很长,过去策略侧重美元,人民币基础薄弱的基金,在近一年的募资市场上,毫不夸张地说,是“全军覆没”。

用某头部机构IR一句话概括,“人民币募资的主战场,对手就那么几家头部,其他的早就出局了”。

在充斥不确定性的阶段,唯一重要的就是募资,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同时,这也是一道“选择大于努力”的命题——押错募资窗口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掉队”,区别只在于“周期性掉队”还是“趋势性掉队”。

冬天总是让人冷静。当“募资难”喊到不再新鲜,也是时机来审视一下募资,尤其是美元基金的人民币募资难题,到底意味着“阵痛”,还是“式微”。

2022年,美元基金遭遇"双杀"

一场美元基金的洗牌正在路上。

今年以来,国内一级市场风向突变。大国关系紧张的阴影下,中概股接连暴跌,海外IPO几近停摆......伴随环境剧变的还有行业转向——风险资本正值“换挡期”,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已经结束,科技主题成了VC/PE眼中最可期的未来,至于其他赛道比如消费、TMT,已然性感不再。

在这一语境之下,“掉队”在所难免。

“掉队”的定义,我理解至少两个层次。一是能否抓住窗口期,储备充足资金。晨壹资本近期在一篇文章提到,KKR、黑石等大PE可以数次从容应对巨大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寒冬之前储备了足够弹药,直至下一个周期起点。即使寒冬期遭遇重创,也能相对从容地拿时间换空间。

比如KKR在垃圾债破裂前的最后窗口,募资了当时PE最高记录的57亿美元,即便第二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并购失败案,仍通过长达10年的债务重组收回本金。黑石也曾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完成创下新高的217亿美元募资,之后遭遇半导体并购史最大失败案,但也通过长持有期收回本金。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扎实的安全垫尤其重要,那意味着"活得下去"。

第二层在于能否抓住新的时代机会,成功实现投资转型,这就是“能不能活好”的问题。但这里有个重要前提——你得有上牌桌的筹码。当科技成为隐匿在所有投资主题之下的主线,不论投资还是退出,人民币成了唯一的"入场券"。

某头部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在投中的采访曾指出,用美元支持中国科技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摆脱对外依赖,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

美元投不进硬科技已是显性难题,但波及范围显然不止于此,所有人都要做好预案。一位非硬科技的SaaS企业创始人透露,公司已和先前轮次的美元资方做好约定,如果未来因美元股东而影响企业上市,则需美元提前退出或者拆VIE置换人民币主体。

涉及技术和数据安全的初创企业,在融资时对美元基金尤其谨慎。“肯定是人民币优先,目前大概的优先级,头部人民币、顶级美元PE、顶级美元VC,最后才是中流美元VC”。

因此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不管何种“基因”,出于投资“开枪”的刚需,充足资金尤其人民币储备是必须的。

这正是美元基金最焦虑的难题。先是美元,几周前一篇彭博报道扯痛了美元基金的神经——他们引以为傲的“长钱”,以北美LP为主的美元正在加速离开,业内直呼“美元LP大撤退”。

一位正在募资美元的VC合伙人感叹,正在“宏观最不利的情况下募资”。另一位美元IR透露,现在美元LP关心的根本不是策略、组织这类“1到10”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稳定”这种“0到1”的问题。

人民币是更焦虑的一环,也是美元基金最不擅长的一环。更不巧的是,那还是当下最“卷”的募资市场。

一来,人民币市场在“供需”层面,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近两年,几乎所有机构都在募人民币,都在上规模,前几年10亿、20亿的募,现在整齐奔着70亿(对应1 billion)往上。

募资少有公开统计数据,但去年四季度我就听闻,某头部三方财富的人民币募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下半年。

二来,机构正在加磅募资团队。人才是敏锐的风向标,一位猎头指出,近两年投资机构美元和人民币IR的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1比1到2,普遍升至1比3、4甚至更高,目前人民币IR人才需求持续激增,供不应求。

关于IR人才的抢手,我曾在《VC/PE募资乱斗:年薪150万抢VP,有IR一年被挖50次》一文有过解读,这里不做赘述了。

三来,募资的颗粒度越来越细。比如,某知名双币基金对人民币IR的招聘方向,已经具体到银行私行的销售冠军,或是家族办公室负责人,分别用来精准对接千万级高净值客户和家办LP。

募资之所以“卷”,背后正是齐刷刷、相差不大的业绩水平。业绩超群的机构,通常是LP争抢的合作方。但问题在于,市面大多数机构的业绩在平均水平,即使高也有限。上了规模的机构更是如此——成为头部,通常意味着不小的规模,而规模正是业绩的天敌。

但美元基金的焦虑不全然在"卷",而是人民币LP立下的各式各样、显性隐性的“门槛”——人民币募资的难度和复杂度正在于此。

隐性门槛,比如“信任基础”和“人情世故”,说白了,规则“不够透明”。人民币LP对新的基金普遍谨慎,听闻某大型母基金的首只专项基金只会留份额给合作过的“老朋友”。有时LP没投某家基金,或许有一条没明说的原因——机构没带好项目过来一起投。

隐形门槛至少还有弹性空间,一些显性门槛直接让美元基金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比如险资。

继续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人民币募资的钱从哪里来。

按源头来分,国内人民币基金出资方主要来自三类:政府,险资,高净值群体。其中,高净值群体宽泛包括了母基金、三方财富、银行私行、上市公司/企业家/家办以及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的散户等等。

政府和险资是绝对的“大头”,是人民币募资上规模的“基石”。

“但凡人民币基金想募得大点,比如30亿,没政府的钱肯定不行,如果想50亿往上,没有保险的钱,想都不要想”,一位资深IR透露。翻看去年规模超70亿的人民币基金,比如源码和钟鼎,LP阵容均强调了险资LP的存在,源码更是“近10家险资”。

但险资有个不可跨越的硬性门槛——GP要有至少30亿人民币规模的过往管理纪录。光这一道关,几乎把所有人民币基础薄弱的美元基金挡在门外,业绩再好也无济于事。

那些早早搭建人民币的美元基金,情况会从容一些,毕竟有可追溯的历史业绩,有LP积累,也懂LP诉求。至于那些成立多年却疏于人民币布局的美元基金,现在来看,恐怕是募资时机和募资策略的重大失误。

为了突破这一桎梏,一些美元基金正在做出有针对性、超长期的募资努力。比如某美元PE正在加紧募集10几亿规模的人民币二期基金,加上一期人民币就能凑到30亿的门槛,这样一来,接下来的三期人民币就够到了险资门槛。

事情总要去做,但时机也不等人,很难说这样的努力是否为时已晚。

一场旷日持久的"跨文化"沟通难题

针对美元基金的人民币募资难题,几天前我在采访某业内头部机构合伙人时也请教了一二。

对方认为:原因更多在于沟通问题,当然也有核心能力,比如更底层的问题,一些美元基金能不能成功转换赛道。

这话指出两个层次:一是赛道转型,二是做好沟通。

赛道转型,指向投资的策略和打法,尤其移动互联网的赢家们,能否适应当今的科技主题投资。前文提到的某家人民币募资难的美元PE,原因之一在于之前主投消费和TMT,而这主题放当下已经没那么"性感",尴尬还在于,历史业绩也非出类拔萃,

为了迎合“时代偏好”和LP口味,一些美元基金学会在“募资故事”做足戏码。如果各位有心观察,最近这半年,数家VC/PE都变身成了“科技基因深厚的投资机构”,即便有的翻遍portfolio也找不出几个主流科技项目。

PR策略无可厚非,但转型和业绩都是后验的,这里不做过多探讨。我们重点聊聊“沟通问题”。

先说美元基金内部。如果以沟通效率为准绳,一些美元基金在沟通决策机制上有个bug——IC(投资决策委员会)设在海外,本土募资、投资甚至财务招聘等大小事务都要向海外汇报审批,这就成了一个大型“跨文化交流现场”。

举个例子,之前听闻某纯美元基金PR吐槽,苦于不知怎么跟海外总部解释“媒体合作”这笔预算,因为外媒生态不是类似合作形式。

试想,如果连一笔小预算都要头疼,更不要说高度复杂、利益错综的人民币募资工作,要消耗多少沟通成本。

我一美元基金朋友对这事看得透彻:那些喊了n年人民募资但没进展的美元基金,大概都在忙着对付global。隔着海外IC“跪”人民币LP,本土老板又说了不算,这个事就没戏。

再来,美元基金在人民币募资上总显“不接地气”,“外企范儿”十足,合伙人不下场募资的情况依然存在。

相比之下,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则普遍积极得多,近期听到最“劳模”的一位,华南某科技人民币基金合伙人,日常至少一半精力放在政府和人民币LP身上。

当然,不是鼓吹美元基金合伙人all in人民币募资,毕竟还身兼投资、管理等各类事务,但身处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募资是合伙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合伙人才是募资的第一责任人,是头号IR。若基金尚不是绝对头部,业绩也没硬到拔尖,面对LP尤其重要LP,合伙人不下场显然不妥。

一方面,这是态度或者“观感”的问题,好比VC抢项目,“如果合伙人不出面,给了创始人你不重视的感觉,你就已经输了”。二来,人民币募资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只靠没有拍板权力的IR传话,成事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要知道,人民币LP正在被飞速抢占着。不久前的消息,某大型金融集团旗下私募基金,已经深入到比如山东的县城和深圳的农村,和当地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募资。“下沉”的理由很简单,即便一些县乡政府LP,可释放资金或也在几十亿往上。

问题又来了,面对这类LP,拉近距离的主要方式,通常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一位IR朋友总结精髓,"打圈喝,排列组合喝,喝到深处,合作也就好谈了"。当然,不是鼓吹“酒文化”。其实,喝洋酒或喝茅台,打德扑或下象棋,这没有实质区别。问题是,一贯矜贵、优越感十足的美元基金,是不是懂得放下身段,去适应募资市场的变化,做好这场"大型跨文化交流"。

“不夸张的说,美元募资和人民币募资完全是两个世界,需要两套脑子,两套话语体系”,一位资深IR感慨。

让美元基金水土不服的问题不止于此。如今站在“食物链上层”的人民币LP,诉求和条框也在日益增多。往浅了说,哪家有弹药,文件递谁好使,赶上换届怎么应对。往深了看,除了返投这类常规操作,强势的LP还会限制投资方向,条款要求优先保护,甚至还有要求GP帮办沙龙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放在当下的人民币募资市场格外贴切。

显然,人民币募资难题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甚至跨圈层、跨文化的。但美元基金似乎集体掉进一个需求误区——优先级放在招IR,以为招到好的人民币IR,就能解决募资问题。

在猎头“急招IR”的清单上,排在前几位基本都是美元基金的招聘需求。

上文提到,基金合伙人才是基金募资的第一责任人,是“头号IR”。对于机构IR人员的指望,或许要降低一些预期。且不说IR能解决多少募资问题,优秀IR本来就是远远供不应求的稀缺品,这是历史因素,只能等,等市场成熟——现在这个阶段,恐怕指望不得。

一家基金的资深HR分析,按照市面的普遍要求,好的人民币IR的要求无非这么几条,首先有资金渠道,再来懂投资也懂市场,沟通能力强。如果把这几条拉到"顶配"水准,放当下市场,基本也到能“下场搞个小基金”的地步了。

需求推动市场进步,存量IR招聘市场已经不可避免在专业度上“卷”了起来。“人民币LP越来越机构化,这对IR专业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花瓶'或'传话筒'已经满足不了LP需求,他们需要能真正能把业务、市场、行业给他们讲明白的”。一位VC/PE猎头指出,目前已经有投资人转型IR的现象,"比如一些在前台开不了枪,但投资理解不错、沟通能力强也有一些资源的投资经理,开始有转型IR的例子"。

但正如我之前在《VC/PE募资乱斗》一文所写,募资成功与否,是一个综合性结果,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基金品牌、历史业绩和募资人员。

“从去年开始,一些主流机构的募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大家意识到传统募资策略不再适合当下市场,募资不再是简单的IR主导”,一位资深IR透露,“GR、IR打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些机构甚至二合一,甚至加上PR三合一'协同作战'”。

这就是人民币募资市场的进化速度——策略都进化到2.0了。美元基金呢?恐怕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上述问题,躺在“功劳簿”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所有的变局都是突然而来,时代要抛弃谁,从来没打过招呼。(文/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