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胡祖六:应对气候变化不是空泛口号,碳中和投资要抓住三大领域

创业
2022
05/16
12:40
亚设网
分享

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春华无疑是站在塔尖上的角色。

管理规模过千亿,投出了百胜中国、美赞臣等众多PE界的经典案例,在远景科技、君乐宝等风险投资难以触及的热门头部项目上也几乎从未失手,可以说把“老牌PE”身上独有的沉稳与老练演绎到了极致。

成立12年,春华在保持低调稳健本色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打法上的突破。2020年,春华成立了早期创投品牌春华创投,开启了早期投资业务,后又逐渐将触角伸向了更早期的种子轮,实现了全站式的投资布局。

在投资方向上,春华始终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的变化趋势,把握大变局下的确定性机遇。基于前瞻性的深度研究,春华确立了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服务驱动、消费引领的四大投资主题。而捕获“创新”,则成为了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承载了一切出手的动力。

过去一年,特别是在碳中和与前沿科技领域,春华不断加码,出手频频。

作为春华创始人及著名的经济学家,胡祖六个人也长期持续投身于环保事业,对气候变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胡祖六看来,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要自下而上的创新,机构投资者在其中大有可为。

春华胡祖六:应对气候变化不是空泛口号,碳中和投资要抓住三大领域

正视来自气候变化的挑战,捕捉时代性的创新机遇

投中网:近两年,关于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带来的威胁以及潜在风险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日益关注的话题。作为经济学家,您认为这个话题为何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被频繁提及?

胡祖六:我想大家对气候变化主题的关注,是从巴黎气候协定之后。特别是去年的(COP26)峰会之后,国际社会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主题有了更好的认知。毫无疑问,金融业对这一方面也特别关注,因为气候变化本身对金融会有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我举一个例子,仅是2018年这一年在美国北加州和南加州发生的各种火灾,就造成了1450亿美元直接的损失。这个损失绝大部分是由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直接承担的。

而气候变化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各种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远远超过历史上以往有记录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极端的变化、自然灾害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而这些成本很大程度上要由金融系统来承担。

更重要的是间接影响,气候变化会造成经济周期更大的波动,也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比如说农业,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行工业化,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农业。但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和极端变化的影响会更大。所以,气候变化有可能会加剧贫困,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这些经济周期的波动,贫困化,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波动,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所以,人类要正视气候变化这个严峻的挑战。    

投中网:您曾多次提到,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创新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机遇。作为投资人,您希望重点把握哪几方面的 “创新”来捕获这个时代性机遇?

胡祖六: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改变我们目前已经高度依赖的能源结构,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就需要能源的革命,需要创新。

我们要针对能源的来源,通过技术创新找到可供替代的手段;我们需要改变现有能源使用的效率,那也得靠创新;我们还要改变很多传统产业,这也需要创新。

所以我们谈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要自下而上的创新,尤其在科技、商业模式等方面。

实现碳中和是长期任务,机构投资者在其中大有可为

投中网:近年来对于能源革命,大家都在讲碳中和。的确投资碳中和对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很大的意义。过去一年,春华在碳中和领域保持着比较活跃的出手。那么,春华对于碳中和的投资理念是什么,相比其他基金,春华在碳中和投资上有哪些优势或者不同?

胡祖六:碳中和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投资主题。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肩负着配置资源的使命,把资本投到那些能促进社会向低碳、零碳、甚至负排放模式中去的行业。

春华对碳中和非常关注,我个人作为创始人长期持续投身于环保事业。20多年来,我参加了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公益事业,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更多的接触和认识。 

同时,我也意识到投资者在里面大有可为。所以春华要重点关注碳中和。当然这不是一家机构能做的,需要我们所有的同行一起来推动我们国家率先向碳中和的经济转型。

投中网:碳中和、碳达峰其实是一场将长期持续的能源革命。您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去相应调整投资组合呢?

胡祖六: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这里面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各种投资机构根据特长、专业知识积累、或者投资偏好可以做不同的投资组合,这个不能够一刀切。

从我个人的关注,首先我觉得是能源的结构,找到可供替代的新能源,是很值得去投资的;第二是能源的使用,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交通和出行;第三个就是能源的储存,包括电池。事实上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里程的焦虑。充电桩这个基础设施,就像加油站一样,要到处普及。

我觉得社会对整个能源的使用,在制造业及别的行业也有很多的创新空间。气候变化是一个大课题,应对气候变化也有不同的方案和方式,碳中和投资大有可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投资经济的未来要投前沿科技

投中网:除了碳中和,过去几年春华在科技、医疗、新兴制造等技术创新赛道上,其实也有着非常系统性的布局。围绕科技产业,尤其是北交所成立以来,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做专精特新。您如何理解专精特新这个概念的持续爆发及资本竞逐,这背后的逻辑大概是什么?

胡祖六:我们前面谈到了气候变化需要创新。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靠创新。因为归根到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投资经济的未来,而且是重点关注科技领域。有些项目是比较早期的,可能还只是一个想法,我们要帮助实现商业化落地;有些项目比较晚期,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需要更多的扩大和成长,那我们也可以投资。

在碳中和领域也是同样的一种路径,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哈佛大学刚刚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的学者,我们投得非常非常早,种子轮。也投了像辉能这样的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的公司。当然还投了IPO之前的一些公司,像小鹏。所以投资的阶段都可以灵活多样,但关键的逻辑是一致的,就是看到真正创新的潜力,通过我们的投资,把思想和发明变成现实。  

投中网:就像您说的,其实春华不管是在早期阶段,还是在中后期阶段,都捕捉了不少科技相关的优秀案子。作为全阶段布局的机构,就标的而言,春华最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哪些特质的案子或者是创始人?

胡祖六:我们还是觉得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在技术上真正有创新,有新意。

第二,创始人有远见,有抱负,他真的想去改变世界,以及是否有能力和领导力。

理顺监管和创新的关系与变化共生

投中网:2021年,中国针对于互联网行业密集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市场也因此出现了短期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您认为2022年,资本市场对这种不确定性的预期是否会缓和? 

胡祖六:我希望如此。我相信监管的意图是非常正确的,他们并不是想去打压中国的科技行业,科技对中国太重要了,而是怎样能够让创新更加健康地发展。

从经济学来说,监管之所以有必要,因为尽管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最有创新的资源分配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不是完美的,它会有市场的失效,所以需要监管进行矫正,比如说反垄断。

我们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大国和强国,在监管和创新的关系上,一定要理顺。

投中网: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机构,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是他们要去适应的。那您觉得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该如何在监管和创新并举的框架下找到平衡,与变化共生?

胡祖六:投资机构应该扮演一个角色,要帮助监管,去理解被监管对象的一些特点,因为科技本身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产业。

监管的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怎么样去落实这些目标,中间应该有广泛的沟通和认知。投资机构可达成一个桥梁的角色,帮助有效的沟通。

平衡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个新的市场经济里面,政府监管机构作为一个公共品的角色,维持市场秩序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应该去认知,去接受,去拥抱。

而另一方面,监管也一定要去尊重理解创业者,理解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要等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后,再去适当介入,去看到市场真正失效的地方。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给年轻人的建议,30岁之前要掌握3大能力

投中网:聊到个人来说,您给人的印象是儒雅、温和、勤奋。那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当中,您有感觉到焦虑的时候吗?您是如何平衡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的?

胡祖六:我相信在21世纪,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是一个现代人,都会有焦虑。从我个人来说,疏解焦虑,调节自己的情绪有三个方式。

第一就是读书。我从小非常喜欢读书,拿起一本书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我现在还是有这种习惯。为了调节压力和焦虑,我更多是读历史和文学,比如说罗马帝国兴衰史,文艺复兴史等等。

第二就是古典音乐。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这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让我能够放松,感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偶尔也喜欢爵士音乐,这些都能够让我有一种享受。

最后就是户外散步,登山。读书、听音乐和爬山,是我发现能够持续的项目。只有我有时间从事这三种之一,或者之二,或者全部,我觉得我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不管做什么都会乐此不疲。  

投中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常常陷入情绪焦虑。如果让您给建议的话,您觉得在30岁之前,那些年轻人最需要练就的几项能力是什么?

胡祖六:第一,年轻人应该注重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提高,练就一个专门的能力。就像我们做企业一样,要有一个拳头产品。

第二,表达和沟通能力。表达包括文字的表达,口头的表达。还有沟通能力,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这两项我认为同等的重要。

第三项能力就是应变的能力,能够不断地适应变化,拥抱变化。(文/马慕杰,来源/投中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