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蓝驰创投宣布完成新一期双币基金的募集,总规模折合人民币55亿元。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其速度和规模可谓可圈可点。
这家1998年创立于硅谷、扎根中国17年的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已投资超150家早期创业公司,投资轮次集中在Pre-A到A轮,行业范围覆盖硬科技与创新交互、企业科技、新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
在蓝驰创投的被投企业名单中,不难发现理想汽车、青云科技、怪兽充电、水滴公司等大批已登陆二级市场的精品项目。
以管理规模而言,新基金是蓝驰创投对过往战绩的一次续写。截止此次募资完成,蓝驰创投管理总规模已超过150亿元。这一体量也让蓝驰创投跃升为国内早期创投中最大的机构之一。
以投资策略而论,这也是对这家早期机构一直坚持的方法论的再次校验。对于新基金的投资方向,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将继续“投早期和科技”。
新一期双币基金总规模55亿创纪录
“新基金的募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且人民币和美元基金都超过了募集目标。”陈维广介绍。
回顾往期双币基金规模,蓝驰创投募资的“步伐”稳中有升,从2016年完成30亿元基金募集,2019年35亿元,再到2022年的55亿元,达到了新的纪录。
据悉,蓝驰新一轮人民币大部分资金历时6个月完成募集,涵盖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内的国家级基金、知名政府引导基金、主流金融机构、顶级母基金及知名家族办公室等。美元基金LP则包含了国际知名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过往投资人的复投率极高。
“基于对蓝驰的认可,本期双币基金LP中,有多家机构都是连续出资。”陈维广表示。
作为一家早期基金,蓝驰持续为LP创造着不错的投资回报。据悉,在过去5年时间内,通过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蓝驰人民币基金实现了可变现的价值2倍本金的好成绩。
除了优异的业绩数据,LP更看重的另一方面则是蓝驰坚守的投资布局。
“蓝驰从起家伊始一直专注早期科技,从2015年开始,我们也建议投资人要在国内‘投早、投小、投科技’,当年其实这并不是所有投资者的共识,更多人还是担心‘投机器人、新能源,投底层软件这类长周期、硬骨头的产业,会有好的回报吗?’到了2019-2021年,看到我们此前布局的项目陆续跑出来,这三年我们也实实在在完成了多个项目退出,进一步建立了LP对我们的信心。”陈维广介绍。
据悉,蓝驰创投新一期基金依旧聚焦于早期科技项目投资,延续新能源、新效率、新交互、新科学四大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能源创新、机器人、基础软件、芯片、智能硬件、生物科技、元宇宙和Web 3等领域。
自身迭代,寻找下一代“新物种”
据统计,蓝驰创投90%的项目投在首轮或A轮前,且80%的被投项目实现了再融资。能够更早地找到这些优秀项目、并在准确的时机投进去,体现了蓝驰创投在早期投资中积累下来的专业化能力。
2022年,蓝驰创投已斩获多个再融资项目。外骨骼领军企业程天科技再获亿元A+轮融资;自动驾驶企业宏景智驾完成新一轮超亿元融资;无人驾驶叉车、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企业木蚁机器人完成近亿元融资……
如今,为了更早的找到符合下一代变革趋势的“新物种”,蓝驰创投自身也在不断迭代。
蓝驰创投将基金的投资方向归纳为“四新”领域:新能源、新效率、新交互与新科学。
新能源,即电动化、光伏、氢能、储能网络等在出行、工业、物流等各个行业的应用与前沿探索。目前蓝驰已布局包括:理想汽车、怪兽充电、松果出行、宜买车、博萃循环、时的科技、云储新能源、 昕感科技等。
新效率,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如智能硬件和机器人、基础软件、芯片等等;在服务业和工业的深度应用,如服务和工业机器人、消费科技、调度算法平台等;在生物医疗的深度应用,如AI+生命科学等。蓝驰已投资了青云科技、高仙机器人、即时设计、优艾智合、镭镆科技、优解未来等相关项目。
新交互,随着光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渲染算力的大幅提升,VR和AR提供的体验更靠近现实世界的体验。这意味着一个新的交互体验被创造,未来人类将可以在“元宇宙”中社交、娱乐、工作和生活。新交互产生更多实时数据,新的传感器把生活空间进一步数字化,因此对以Web 3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处理与决策方式产生需求,新的经济模型也会快速形成。蓝驰已布局亮亮视野、NOLO、天天跳绳、艺术宝、维智科技等。
最后,新科学。未来的变革和机会不仅在“技术”,也在“科学”,是更加底层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比如脑机科学、生命科学、核聚变等。在这个未来领域,蓝驰投资了百图生科、能量奇点等项目。
不难看出,蓝驰创投以科技创新为底层驱动,找寻那些具有高壁垒前沿科技与差异化场景落地能力的投资机会。
“我们从很多行业和行业的交叉领域、技术和行业融合的边缘地带寻找能重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新物种’。”陈维广说。
从往期案例来看,理想汽车本质是电动化、AI以及消费品结合的新物种;镭镆3D打印,是制造业数字化和新材料的结合,取代了以往凭借经验完成的模具生产;木蚁机器人结合单体智能(仓储作业)、群体智能(无人驾驶与智能规划),与数据智能,减少了工人在危险环境中的作业时长。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洞察需求变化的拐点,提前在科技应用即将商业化放量的前夕布局进去,更早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连接。”陈维广表示。
科技和需求紧密结合的优质项目,一直是蓝驰创投较为敢重金投入的领域,并作为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者,相伴企业成长。
理想汽车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子。
当年,蓝驰下了投资理想汽车的决定后,质疑的声音占据多数,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新能源赛道不够明朗,且鱼龙混杂,市面上拥挤着众多“吃国补”的造车公司,而那时的理想汽车还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在SEV与SUV路线之间徘徊。
蓝驰顶着压力,选择加注,在2017年继续跟投。
理想上市前,蓝驰创投连续5次出现在理想汽车融资的投资者名单中,持仓份额超过那一期基金仓位的10%。“对那些我们看好的项目,我们是敢下重注的。”陈维广表示。
2021年,理想汽车登陆美股,市值一度超过300亿美元,对于这只“新物种”的提前判断,让蓝驰创投获得了丰厚回报。
其他案子亦能体现蓝驰创投长期主义的行动力。“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上市前共完成4轮融资,蓝驰创投始终在投资方之列,陪跑长达9年。
今天,在缔造了理想、青云、高仙机器人等经典案例之后,人们已经在期待蓝驰创投重注的下一个传奇项目了。
“硬科技软着陆”回归投资的第一性原理
过去几年,不难发现,大量VC甚至PE都纷纷表示要“投早、投小、投科技”,将注意力转向至A轮甚至天使轮投资阶段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而早在2014、2015年,陈维广就将“硬科技软着陆”的策略划归为团队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当然,这与陈维广本人在产业变革中的亲身经历有着深刻渊源。
1988年,陈维广进入IBM,并被派到了PC业务这个边缘职位。出乎意料的是,几年后的PC业务迎来爆发超越了大型主机,陈维广也亲历了这场产业变革。随后,陈维广加入新加坡电讯,目睹了他所在的冷门部门——互联网基础设施部的飞速发展。那时,他意识到,产业内的颠覆性巨变,往往诞生于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也就是:“硬科技”,需要“软着陆”。
高仙机器人便是其中一个典型。2018年,蓝驰创投领投高仙机器人A轮融资,并在随后几轮持续跟投。2021年11月,高仙机器人完成12亿元C轮融资,2022年3月完成大额战略融资。
蓝驰创投选择高仙机器人的原因,在于创始团队同时兼备优秀的底层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同时,基于深度行研,蓝驰详细分析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认为高仙机器人的重要部件激光雷达未来价格下降趋势明显,带动机器人成本降低,同时加上融资租赁的方式,使其使用门槛降低,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接受度。
蓝驰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投资后的两年,高仙机器人订单逐步放量,积累了众多国内外地产客户,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并在近期应用于多地防疫场景。
能够投中如此高质量的案子,与蓝驰拥有的具备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结合的复合型团队密不可分。
“我们会刻意寻找‘T字型人才’,即:对行业有纵深认知,同时关注技术创新在横向行业的应用。”陈维广介绍。
在项目投决会谈论激烈之时,陈维广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项目本身是供应侧,还是需求侧?
“最终还是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陈维广认为。“硬科技软着陆”的理念,慢慢成为指引蓝驰投资团队判断项目的“第一性原理”。
另外,作为一家早期项目投资机构,蓝驰也会将创业者的综合能力视作项目判断标准。
“市场上优秀的企业家是稀缺的,他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搭建有战斗力的团队,完成一次次新融资,做出真正出色的产品。”陈维广认为,优秀的企业家与平庸的企业家相比能够创造的价值或许相差百倍。这也让陈维广愿意在“找人”这件事上花更多时间,并试图在每年几千份BP中,筛选出个位数的合格人选。
为了帮助这些优秀企业家走过创业初期最艰难的阶段,蓝驰不止于在财务上给予帮助,还会从战略、组织、产品策略等多方面给出经营建议,陪伴他们成长。
“早期投资人最关键的赋能就是和创业者一起在0到1的阶段更早、更精准地洞悉需求,满足需求,并通过更长线的视角,支持那些尚在商业转化节点或前夕的企业。市场瞬息万变,蓝驰也能快速感知应用场景、经济政策、竞争格局的变化,迅速迭代,并反馈给被投企业,帮助他们实现快速发展。”陈维广表示,“同时,我们希望创业者要有做世界级产品的水平。为此,蓝驰创投会从中挑选更高标准的产品团队。”(文/胥崟涛,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