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华为金融新帝国,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创业
2022
05/29
10:35
亚设网
分享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钛媒体(ID:taimeiti),作者:蔡鹏程,编辑:天鹏。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长期以来,低调是华为金融业务版图的底色。不过今年以来连续出现的一些信号,让这家软硬件巨头的金融布局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

5月,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这份报告显示,2021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7.8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5.6%和34.8%。在该市场(含公有云和私有云),华为金融云位列第一。

4月,华为支付现身华为钱包App,并推出首绑及随机立减营销活动。2021年3月,华为通过收购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也是华为在金融业务上的第一张重要牌照。

1月,华为正式进军私募,旗下哈勃投资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这也就意味着,哈勃投资未来将成立私募基金产品,面向个人和机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引而未发的C端金融业务,进击式发展的金融云业务,以及“闷声发财”的股权投资业务,互不接壤的三块领地构成了这家巨头企业的核心金融版图。

to C:谨慎、克制,缺牌照

华为支付是华为金融业务在C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华为究竟做不做支付”也足以反映其在C端金融业务上的纠结与克制。

2016年8月,华为支付(Huawei Pay)在华为Mate、荣耀系列智能手机中上线,但华为彼时却并没有申请支付牌照的计划。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华为支付利用合作银行的II、III类账户的应用,来实现华为钱包余额支付,并且通过与银联合作,实现手机端云闪付。

华为消费者BG消费者云服务部总裁苏杰彼时多次表态,华为不会去申请支付牌照,他认为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边界意识。

直到2021年3月,第三方支付公司“讯联智付”突然发生工商变更,华为成为讯联智付唯一股东,宣告其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拿下牌照之后的华为支付,则可为个人用户提供余额支付、银行卡支付、红包、充值、提现等服务,还可为企业用户提供资金结算、自动分账、营销赋能等服务。

纵观目前的华为钱包,可以发现其虽然提供了诸如保险、借贷、信用卡、零钱理财等等诸多金融服务,但其中并没有华为自营产品,华为钱包只是为其他平台导流。比如信贷服务方面,华为“借钱”栏目引流对象包括度小满、乐信、分期乐、苏宁、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个人信贷,以及小微商户专属的华夏银行农商贷。

以手机厂商获取支付牌照,进而布局金融,华为不是第一家。率先获取支付牌照的小米已持续在金融市场活跃一段时间,并拿下多张金融牌照。

反观华为,用户客群上,其有天然的流量入口,坐拥3亿国内用户,品牌忠诚度高;消费场景上,华为有着覆盖居家、出行全消费场景的潜力,其在智能家居、物联网业务、智能汽车、系统生态等领域皆有发力。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华为钱包用户活跃度在2021年增长迅猛,在2021年12月的活跃用户人数共计1.37亿,同比增长120.41%;日活用户人数2690.35万人,活跃渗透率为11.67%,上述三项指标仅次于支付宝,位列第二。

可以说,华为面对的是一座金融业务、尤其是消费金融的金矿。

然而,直到获得牌照之后,华为相关高管仍然在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表态,“华为目前没有进入支付市场的计划,在金融领域,华为的核心仍然是围绕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在金融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为行业的数字化赋能上。”

金融牌照的稀缺,也限制了华为在C端金融的展业能力。

除了去年通过收购获得的支付牌照外,华为仅有一张鲜有消息传出的地方性小贷牌照,即其旗下孙公司——深圳市华宜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宜贷”)。华宜贷成立于2017年,从最初10亿元的注册资本于2019年增资到30亿元。

面对C端金融业务,华为似乎仍然非常谨慎,一步一看。

to B:进击的华为金融云

相对于较为克制的C端金融服务,依托于华为云的华为金融云却在近年来发展迅猛。

IaaS层是整个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国公有云IaaS的头两把交椅常年被阿里云、腾讯云占据。

但是这一局面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IDC的数据显示,2020最后一季,华为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11%,与腾讯云并列第二位。2021H1,华为云的市场份额达到11.2%,正式超越腾讯云(11.1%)。

而具体在金融云方面,华为也在短短几年内冲进行业前列。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是国内银行业普遍最重视的三朵云。”

IDC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显示,2021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7.8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5.6%和34.8%。在该市场(含公有云和私有云),华为金融云位列第一。阿里巴巴、新华三、浪潮、腾讯依次位列二到四位,前五合计市场份额达71.7%。此外,在平台解决方案市场,华为位居阿里、腾讯之后,名列第三。

2017年,华为才正式成立云BU,此时国内云计算的第一批客户几乎被阿里云、腾讯云等收割殆尽。

一位金融云行业资深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以华为为代表的硬件厂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生产设备,搭配硬件设备打包销售有利于迅速扩大市场。同时,华为云还具备华为一贯的超强执行力,华为从暂停云业务,但在发现自身逐渐边缘化后,马上调转船头抢占市场。”

此外,华为私有云的优势在金融行业也得到了显著体现。

和传统IT以及公有云相比,私有云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时延、更好的合规性、安全性等方面。因此,私有云更适用政府、金融、制造、医疗、电信等领域。IDC《2020-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是除政务机构以外,最大的应用领域,而华为云在私有云市场处于前列。

某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向钛媒体表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对安全合规诉求较高,多采用私有云部署,保险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则对使用公有云态度相对开放。”IDC在金融云报告中也提到,金融行业私有云基础设施规模仍远高于公有云。阿里云、腾讯云的先发优势主要集中在公有云领域,华为云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华为金融云并非高枕无忧。

最直观的是利润问题,在销售渠道,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华为也不惜牺牲利润,在返佣比例上作出让步。

据“光子星球”报道,华为云的一级代理商有四个等级,返佣比例分别是25%、30%、35%、40%,相当于最高等级代理商卖出一万元的产品,华为云给出4000元的佣金。与之对比,阿里云、腾讯云较为接近,其返佣点则在20%-30%之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去年9月对外坦言,“华为云是一个亏损的业务。”

同时,身为硬件厂商,如何从卖产品转向卖云服务也是一个挑战。“对于销售人员来说,私有云收入来得快,卖公有云服务收入来得慢。”徐直军直言,都知道公有云是趋势,但内部还是会“转不过来,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

投资:业务协同、财务回报两不误

除了B端、C端的布局之外,华为还通过子公司开启了私募投资布局。

今年1月,基金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哈勃投资)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此番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意味着华为正式进军私募基金行业,未来将可以成立私募基金产品,面向个人和机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哈勃投资成立于2019年4月,注册资本7亿元,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法定代表人为老华为人白熠。

公开资料显示,从1997年8月起,白熠即加入华为,历任研发部员工、研究所合作部部长、企业发展部副部长;2007年8月开始在华为企业发展部、资金管理部、金融风险控制中心等部门任职,担任总裁、副总裁;2019年4月,白熠走马上任哈勃投资CEO。

成立近3年来,哈勃投资频频增资,19年注册资本7亿元,次年1月增资至17亿元,同年10月增至27亿元;2021年5月注册资本更是增至3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成立至今哈勃投资共有78次对外投资,重点投资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初创型企业,涉及芯片设计、EDA(电子设备自动化)、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

有产业基金投资人向钛媒体表示,“哈勃投资的风格并非财务投资,并不太看重估值,更看重与华为核心业务的协同。华为常常为被投公司提供订单,同时也会提供技术、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扶持。”不过这位投资人也坦言,“被投公司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有着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

截至目前,哈勃已经在财务上收获颇丰。

2020年9月21日,哈勃投资收获了第一家IPO公司“思瑞浦”,发行价为115.71元。招股书显示,哈勃投资在2019年6月以32.13元/股的价格,完成对思瑞浦7200万元的注资。一年禁售期刚满后,2021年9月22日,哈勃投资选择减持不超过16万股,按照市价计算,哈勃通过减持获得了超过9000万元——这已经超过了当初哈勃的投资款7200万元。而即使减持以后,哈勃投资彼时仍然持有大概464万股,市值26.9亿元。

今年4月12日上市的“国内PA第一股”唯捷创芯背后也有着华为哈勃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2020年10月,华为哈勃以18.85元/股的价格获得3.57%的股份,按照此次股权转让价格计算,唯捷创芯整体估值为10.35亿元。按5月27日收盘价计算,唯捷创芯股价46.75元,市值187亿元,华为哈勃净赚超6亿元。

可以说,不管是产业协作,还是财务回报,华为都已尝到股权投资的甜头。而在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之后,华为将采取如何动作,值得下一步观察。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