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轮回:有人心向往之,有人选择离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作者:郭朝飞,审校:陈秋霖,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任正非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华为的干部政策贯彻「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他所谓的干部,主要是指管理者,华为员工主要分为干部、专家与职员三类。也就是说,在华为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尤其要从业务一线选任提拔。
同时,任正非倡导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通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与磨练,华为积累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华为也跟很多科技互联网大厂一样,有人心向往之,有人选择离去。
5月23日多家媒体报道,有「鸿蒙之父」之称的王成录从华为离职,这一消息得到了华为方面的确认。
王成录可谓是老华为人,他在华为24年,主导了华为鸿蒙系统的开发,曾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离开前的对外职务是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总裁。
虽然华为以硬件起家,但是软件对华为越来越重要。
2021年9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一个座谈会上承认,「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说明未来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基础架构核心是软件。」
在王成录之前,2022年1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菁离职,在职期间其推出华为自动驾驶系统方案ADS。离开华为前,苏菁因在公开场合的相关自动驾驶言论被免职。
除了苏菁,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车控领域总经理蔡建永,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等人亦先后离职。
当然,有人进就有人出,人才在行业内流通极其正常,尤其是那些新兴的细分领域与行业,自动驾驶与造车就很典型。任正非也说,要敢于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只要他足够优秀,愿拿着「手术刀」来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
事实上,从华为也走出了不少创业者,比如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创梦天地创始人陈湘宇、UCloud创始人季昕华、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等。
腾股创投在《华为创业英雄榜》中分析,与腾讯系、阿里系创业者不同,华为系创业者通常低调、内敛、务实,深耕于某一垂直领域。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离开华为的人,也将华为基因带到了更多行业企业。
王成录1998年加入华为,被外界知晓更多是其进入消费者BG之后。
那是2015年,华为消费者BG的CEO余承东给王成录打来电话,邀请他到消费者业务负责终端软件的相关研发工作,这让王成录「既兴奋又忐忑」。
王成录曾撰文回忆,其兴奋在于,他进入华为即开始做软件相关工作,在他看来完成大规模工业化软件研发,就好像是以虚拟世界的0和1为建筑材料,设计建造一座宏伟的殿堂。但他也有点心虚,此前虽然也做软件研发,但主要是电信设备软件,这与手机操作系统完全不同,比如标准化程度不同,面向的群体也不一样,一个是B端,一个C端。
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安卓与苹果的iOS,其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王成录也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他大学专业是金属基复合材料。进入华为,一开始在无线产品线的无线核心网部门,后来成了核心网产品线总裁、中央软件院总裁。
原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总裁王成录
王成录靠自学补齐短板。他自知自己的专业与华为所在的通讯行业关系不大,甚至很多专业术语都没有接触过。
他在与CSDN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的一次对话中提到,「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看书看到12点多,填补通信的知识,并通过读协议、看全系统的代码来不断提升自己。不到一年,我就对整个通信系统非常了解了。」
或许正是这种学习能力与突破的精神被余承东所看中,王成录成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而他证明自己的关键一步是,解决安卓系统下的手机卡顿问题。
王成录在《让软件成为华为手机的硬实力》这篇文章中,将之描述为「在飞行中换引擎」,拿出了5大「药方」,其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对应用侧智能分析,判断应用的资源需求特征;对硬件资源侧,感知CPU、内存、IO(Input/Output)、存储等资源状态,通过AI算法实现应用需求与硬件资源的最佳匹配,并及时合理地整理和回收空闲资源,解决硬件资源协同和APP占用空间过度膨胀的问题。
王成录更大的心结在于,想做一个操作系统。他还在华为中央软件院时,就有这个想法,只是当时所在部门条件不足,还不成熟。2016年5月,鸿蒙正式立项,王成录要做一个多设备协同的分布式IoT操作系统。
当时余承东认为,技术方向很好,但实现难度太大,特别是软总线的挑战太大了。
实质性变化出现在2018年年初。王成录在与《晚点 LatePost》的对话中说,当时任正非想仔细了解消费者BG各部门都做了什么,因为增长太快,其担心有很大风险或问题,所以让各个业务进行业务汇报。王成录利用这个机会,汇报了做操作系统的想法,获得了任正非的认可。
「我说,任总,将来能不能把咱们的系统装载到各种设备上。他说好啊,鼓励你们装到车里,装到电视里。」王成录回忆。
此后,鸿蒙走上快车道,2019年8月,鸿蒙系统正式对外亮相,在华为智慧屏上投入使用;第二年,发布可用于手机的HarmonyOS 2,并推出手机开发者Beta版本;2021年6月,鸿蒙操作系统开始在华为手机推广应用。
此前,按照华为的目标,2021年鸿蒙达到3亿部的装机量,市场占有率将超过16%,这是一条生死线,意味着鸿蒙生态基本成功。4月28日,余承东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搭载鸿蒙HarmonyOS的华为设备出货量超过2.4亿台,鸿蒙生态设备发货量同期超过1.5亿台。
不过,外界对于鸿蒙一直都有质疑,认为其是安卓的一个套壳。
王成录曾回应称,「一件事大家不理解太正常不过了,尤其是做操作系统这么复杂和挑战的事。」
对于王成录的新去处,也与华为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多方消息显示,王成录将加入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深圳国资委下属企业,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控股全资的哈勃科技创业投资等投资,而中软国际与华为也多有合作。
手机业务承压,汽车成为一个新的发力方向,华为反复对外传递信息,不会直接下场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第二年与消费者BG整合。
4月26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2华为分析师大会上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继续解释,「华为是不造车的,我们的定位就是智能车部件的供应商,我们要做的就是集聚我们的ICT能力,基于几个关键的解决方案,去帮助车企包括传统车企也包括造车新势力,帮助他们造好车。同时,我们也充分地去开放我们过去这么多年形成的面向消费者的渠道,能够帮助有意愿跟我们合作的车企卖好车。」
基于此定位,华为打造相关系统,比如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服务,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此外,也与整车制造合作,比如与北汽极狐、阿维塔、广汽、小康赛力斯等发布相关车型。
此前,作为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菁在任上推出自动驾驶系统方案ADS,2021年北汽极狐阿尔法S搭载该方案亮相,借此苏菁与该方案收获了一大波关注。苏菁参与过华为海思芯片的研发工作,领导开发华为达芬奇AI芯片架构,并担任华为终端公司首席架构师。
采访过苏菁的类星频道评价其思维敏捷、语速极快、对自动驾驶有非常前瞻的视野,并极度自信,不吝于分享对业内其他企业的看法——在讲完后会非常职业地补充一句:这是我个人看法,不代表公司立场。
如无意外,苏菁完全有机会得到进一步重用。然而,2021年7月,他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的一些发言和观点,终是改变了自己的轨迹。
原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菁
苏菁提到特斯拉,说近几年特斯拉事故率还是挺高的,而且从「杀」第一个人到最近「杀」的人,事故类型非常像。
「这个地方我用「杀人」这个词,大家听起来可能是严重的。但实际上大家如果想一想,机器进入人类社会,跟人类共生,是一定会造成事故率的,讲难听点就叫「杀人」。只是说我们要把它的事故概率降到尽量低,从概率上来讲,它就是一件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此外,苏菁还认为L5(完全自动驾驶)级别的自动驾驶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主要是因为L5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天候覆盖应对所有场景,没有一位人类司机能做到,在相当的时间内机器也是无法做到的。自动驾驶领域厂商在实验环境已经可以实现L4(高度自动驾驶)级别,但是下放到用户使用,目前还只能接近L3(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级别。
很快,苏菁就被免去职务。
华为方面称,苏菁在参加外部活动谈及自动驾驶技术与安全时,针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苏菁已就其个人不当言论进行了深刻检讨,但鉴于其言论造成的不良影响,华为决定免去苏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苏菁将去战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
离职前,曾有消息称苏菁可能加入蔚来,后来又有传闻,苏菁可能带领团队加入大众,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CTO,显然这些都被现实否定。
不过,华为汽车业务正处于调整与发展期,近几年离职的高管也不在少数。
比如担任过华为西欧企业业务部部长、华为汽车业务副总裁的何利扬2021年年初去了小鹏汽车,最近又离开小鹏;2011年11月,陈奇加入吉利旗下的纯电品牌极氪,任自动驾驶副总裁;今年4月,蔡建永加入宁德时代,负责CTC电池底盘一体化业务。
留下的一道难题是,兼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的余承东,是否能再次上演智能手机般的逆袭故事?
阿里云的高管变动,竟然引发了对华为的关注。
今年3月,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前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任全球销售总裁;此外,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几度传出离职的消息,据雷峰网报道,其将继续留在阿里。
蔡英华与任庚曾经都是华为人,如今一同效力于阿里云。
原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
《天下网商》认为,在行业人士看来,蔡英华主要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建立生态体系的能力,其在销售及行业生态耕耘多年,有深厚的根基和口碑,此前为华为拿到了不少政企订单;二是对行业解决方案的建设,此前在华为提出的「懂行」策略,让华为与行业贴近,姿态上受到了行业ISV的欢迎。
相比蔡英华,任庚更早离开华为,也更早进入阿里。即便如此,任庚还是把「华为风」刮到了阿里。
据数智前线描述,任庚到任后,风格与阿里云有较大差别,中国区被员工戏称为「阿里云华为中国区」。任庚在阿里云实行强KPI,比如季度考核、末位淘汰,这导致销售员工淘汰率较高,被认为是行业内最严苛的考核。
目前,云计算竞争处于胶着状态。
2021年,华为对云业务反复调整,1月,先是让余承东兼任云与计算BG总裁。不到三个月,云与计算BG被裁撤,云业务部门独立为云BU,成为一级业务部门。虽然云部门等级降低,但在人员方面却是罕见的高配。余承东为华为云CEO,张平安为总裁,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兼任云业务董事长。5月再次发生人事变化,余承东被张平安替代。
一开始,华为计划把计算、存储与云放在一起发展,因此成立云与计算BG,与消费者、运营商、企业业务并列为四大BG。但进入市场,发现互相冲突、打架,又将云与计算进行拆分。即便如此,仍有冲突。于是,华为把云原生相关的全部放到云BU,公有云建立独立的销售队伍。
去年,徐直军承认,「我们内部冲突的过程、转型的过程,从卖产品、卖license,到卖云,是很痛苦的。唯一可喜的是华为云活下来了,还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4月的2022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给出一组数据:华为云聚合了3万多家合作伙伴,围绕华为云做应用开发的开发者有260多万,华为云市场上上架的应用超过6000多个。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华为在云业务里面现在还处在努力爬坡的阶段。相比起全球的、甚至是国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来说,不管是从市场的份额、云服务商的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我们都还需要缩小差距。」胡厚崑坦陈。
目前,华为云提出新的经营战略,即「一切皆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即服务与经验即服务。腾讯云也提出进行销售改革,希望从过去很多低质量、转包项目的模式,转为基于腾讯自研产品为主导、健康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人的流动反映着行业趋势与公司变化,从操作系统、智能汽车到云服务,华为人事变动频繁的地方正是其肯綮之处,也是观察一家公司的关键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