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精英的8场对话“有趣、有梗、有料”!
2022年6月8日,创业邦3040新青年创投峰会在北京开幕,并以线上直播形式举行。
此次线上峰会以“行者皆勇者”为主题,邀请到“30位30岁以下创业先锋”“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榜单上的多位优秀代表,畅聊创业的机遇、挑战、经验,对话行业技术、模式与未来趋势,追寻勇往直前的青年创业精神。
在开幕致辞中,创业邦总编辑黄翔对3040榜单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创业邦从管理能力、前瞻创新、成长潜力、行业影响四个维度,结合二十多位投资、研究、咨询领域专家意见,综合得出“2022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先锋”。他们平均年龄27.6岁、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其中有18位创业之前为学生,多数人拥有跨学科背景。他们积极投身前沿科技,重塑未来商业格局,所选行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企业服务领域,其次为大消费、工具软件和新能源等,尤其偏好合成生物、储能电池、元宇宙这些热门赛道。
此次榜单中所涉及的企业总估值超过290亿元。是去年上榜涉及企业的估值的2倍有余。其中有10家估值超过10亿元,1家已经成为独角兽。上榜涉及企业当前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至A轮,总融资超过60亿元,12家最新一轮融资超过1亿元。
相比往届,“2022年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中有35位是首次上榜,新面孔的比例创下历届之最。他们中合伙人及以上级别有24位,关注VC阶段的投资人最多,投资风格偏好稳健和研究驱动型。此外,从赛道来看,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硬件、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是上榜投资人最为关注的5大领域,硬科技成为投资的主赛道。
根据榜单,上榜者平均年龄37.2岁,平均投资年限9.5年,最早开始从事投资的年龄为21岁。过去一年,上榜者平均每人投出10.4个项目,投资金额6.4亿元,平均每人退出3个项目,退出金额7.5亿元,平均年回报倍数达到4.5倍,他们所投代表案例中不乏京东健康、快手、小鹏汽车、商汤科技等市值超千亿的公司,同时也囊括芯驰科技、思谋科技、比亚迪半导体、蜂巢能源、太美医疗科技、弘玑Cyclone等独角兽企业,亦有沐曦、蓝晶微生物、新格元生物、芯行纪、店小秘、星亢原等近期高成长企业。
作为80后投资人的代表,本次大会的嘉宾都有多年创投行业的工作积淀,亦经历过创投的热潮与寒冬。在《“穿越者”的信心,见过“冬天”的人敢闯》圆桌论坛中,他们的见识、经验能够给这个焦虑的当下,带来更多启发和信心。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兼管理委员会委员佟重表示,作为股权投资的从业者,经常会遇到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投资决策也会受到环境影响,投管系统也需要数字化转型来应对不可控状况。
在晨晖资本合伙人张磊看来,当下市场是一个“深挖洞、广积粮”的阶段,创业者应在乐观中保持谨慎,只要大方向不错,未来会有更多机会在等待你。
LYFE Capital(洲嶺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刚认为,医疗行业的刚需始终没有改变,企业本着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更需确保自己的内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去泡沫化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成长。
面对疫情下的创业环境,和暄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项与秋表示,创业者们首先需要保持定力,其次要专注于商业化落地、研发支出与产品推出的节奏,以及现金流管理,如条件允许,可以加速国际化战略,然后还要有应急预案。
盈科资本首席投资官、合伙人陈宇雷表示,在多元的世界中,作为投资者总会发现能够穿越波动的优秀行业或优秀企业家,这是投资人的能力也是责任。
接力基金管理合伙人刘春松认为,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不缺机会也不缺参与的人,现阶段增强市场信心是关键,相信国家的战略纵深,关注长坡厚雪的赛道,共同搭建一个长期持久的市场。
当下,高校人员创业进入了快车道。很多优秀的青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种下了创业种子。选择热爱,选择创业。从学生到创业者,从科研到市场,身份场景的转变带给了他们哪些挑战与惊喜?在《不做学霸,做创造者》的主题讨论环节中,各位年轻的创业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感受。
图形起源创始人兼CEO史海天表示,创业对人的要求首先是韧性,其次是倾听,最后才是知识。只要始于热爱,实事求是,百折不挠,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伟大的创业者。
优艾智合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表示,对于从事硬科技的创业者来说,还是要在技术上做精,无论是DEMO还是上一代技术突破性地迭代升级,最重要的是能产生更大价值。
Bytebase联合创始人兼CTO徐丹青认为,在积累的认知中,保持梦想和热情,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适应时代变化。
AR/VR、Web3.0/元宇宙会如何发展?当前讨论仍旧有许多争论,技术、商业模式、应用场景该如何选择?青年创业者与投资人不同方向的探索正在给这一行业打开全新的思路。在《AR/VR争论,to B VS to C谁先商业化》的圆桌环节中,创业者与投资人们分享了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展望。
伯宇科技创始人兼CEO陈烨玥表示,如果用AR来观影或者玩游戏,与VR的差别并不大。但在机车互联成为大势的未来,AR眼镜作为屏幕的另一种形式,将会有更大的市场。
在慧夜科技/Phantom AI创始人兼CEO渠思源看来,B端产品,要找到客户的核心需求,C端产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要求创业者找到低成本迭代和构建丰富生态的途径。
时谛智能创始人兼CEO林子森表示,无论AR还是VR,ToB都是必经之路,是技术积累。而ToC则是等待时间点的到来,也将是最终市场增长所在。
以见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蒋童认为,当AR/VR在硬件终端体系下成为一个消费级产品,无论是硬件供应链还是软件生态,都会在未来值得期待和关注。
高通创投风险投资高级总监毛嵩非常关注XR领域的创新。在他看来,在元宇宙时代,通过XR设备,可以让个人获取信息的效率会大幅提高,社会整体交互频次也会大幅提升,这将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消费品牌经历着爆火之后的暴雷,“消费降温”成了媒体们爱用的热词;直播这一线上销售渠道震荡连连,线下实体行业也随着疫情的发展路线上下起伏。另一方面,医药、硬科技、碳中和赛道成了香饽饽。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市场的动荡也影响了整个创投市场的活跃度。2022年,4月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事件数量同比减少68.99%,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同比下降65.97%。在《未来会怎样?》的主题讨论中,投资人们表达了他们对于市场的波动的理解,以及策略建议。
复朴投资合伙人曹惠南认为,需要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无论哪个阶段的公司,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精细化的投后服务和管理。
面向未来,考验的是投资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表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更好的适应能力应对不确定性。
在同创伟业合伙人陈凯看来,在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要选择具备长期成长底层逻辑支撑的赛道,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全球产业趋势相向而行,支持优秀的创业企业大浪淘沙茁壮成长。
面对这两年的不确定性,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晋认为,投资人要做到两方面:一、围绕产业链,在产业链挖深、挖潜、找项目;二、一二级市场没有那么高价差的情况下,企业想获得更大的上市估值要靠产业链的帮助和扶持。
针对企业的估值和成长性问题,达晨财智合伙人王文荣表示,未来会对此做更进一步的把握。目前,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已经是一种共识,应对这些变化,要做到知行合一。
数百年后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太空旅行、寿命人均过百?人类最终会解决环保问题?科幻片中经常探讨此类问题,这些畅想也正是航天、生物等领域的青年创业者们所正在探索的,也许透过他们的创业项目我们就可以剧透未来。在《将科幻变成现实,他们在解决人类终将面临的问题》的讨论中,创业者和投资人各自展望着他们眼中的科技未来。
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表示,投资是场博弈,无论是投长期还是短期项目,都是以那些真正对人类有价值的事情作为长期驱动,投资人以最大的耐心陪伴其成长,这同时也是对整体资本效率更好的优化。
在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姚颂看来,在资源接近临界时,作为一个让人类文明整体扩张的事情,航天非常值得人们期待。
抗衰老绝不等于寻求长生不老,Regenerative Bio创始人兼CEO赵雪琛的愿景是提升人类“健康寿命”的比重。在他看来,面对当前个体健康、社会运行效率和医疗保障压力,这才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面对未来的挑战,CellX创始人兼CEO杨梓梁认为,只有技术能提供新的选择。细胞农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环境变化、公共健康、粮食安全问题的技术。
投资就是投未来,在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看来,生命科学领域单一的技术突破并不能够颠覆整个产业,面向未来的投资要综合衡量收益、风险、产业化,这是对投资人的一大挑战。
环保、碳中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创业有些不同,别人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创造不存在的东西,他们则是最尽最大努力减少,乃至消灭对这个世界有害的物质。为此他们脑洞大开,使出了浑身解数。在《“长期主义者”他们帮地球做断舍离》的圆桌讨论中,探讨了清洁技术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表示,碳中和意味着能源革命,新的能源需要新的储能技术和新的材料,所以绿色技术的供给未来会有很大市场机会。
在SAI.TECH(赛热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日升看来,在消耗能源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综合热力侧的能源再利用和算力侧的能源节省,是碳中和中,提升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微构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MO兰宇轩认为,合成生物学为碳中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可循环的再生物质替代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减少碳排放并形成可持续化的系统。
溯驭技术创始人兼CEO董震认为,燃料电池当前的产品形态有其合理的妥协性,但是不代表它是终局,我们结合自己的技术理解,把它从1.0时代推进到2.0时代。
对于新能源的未来潜能,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黄松延表示,当然现阶段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在谈到投资逻辑时,东方富海合伙人程锦表示,希望以技术驱动碳中和领域的发展,看谁的技术走得比较快,谁的科技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对于成熟的企业,会更关注PRE-IPO项目,对于新的技术,则以对早期项目进行天使投资为主。
汽车的智能化已经进入新阶段,新玩家入场、传统巨头转型,自主品牌也集体“内卷”。在《软、硬、新能齐聚,一起来“撩车”》主题讨论中,创业者与投资人共同探讨,到底“上车”的突破点在哪里?
越秀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股权投资部负责人吴煜表示,做科技领域的投资人,不仅要充分尊重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始终怀有拥抱未来美好的浪漫主义理想。
作为新型电池技术创业者,金羽新能联合创始人兼CTO李爱军表示,如果只是模仿现有产业,在市场方面的机会空间并不充足。若想弯道超车,就要在技术上有创新、产品上有提升,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大锌能源创始人兼CEO唐子杰认为,在能源赛道创业者眼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要趋近完美,需要在安全、快充、高能量密度这三个维度上取得突破。
任何创新尝试,都需要与当前的需求匹配,并与技术趋势相符合。在创东方投资合伙人周星看来,对于存在差异的领域,没有先模仿的沉淀,就没有再突破的创新。
启泰资本合伙人张金平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跑者和模仿者这两种状态将在很长时间内并存。同时,我们也惊喜的看到,在中国的创业领域中,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仍在持续发生。
青年人在职业道路上往往都会存在各种被外界视为“折腾”的选择,一颗不安分的心正是年轻活力的源泉。创业路上不论是做出改变,还是坚守本心都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在《为理想改变,也为理想坚守》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嘉宾们对如何将商业与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怎样选择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雪鸮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SO李明洋在发言中表示,户外滑雪领域是非常注重功能性的。要把用户当成合伙人,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用运动科技提升功能细节,从而沉淀自己的品牌力。
vika维格联合创始人兼CTO陈加贝认为,低谷做事,高峰上市。低谷期应该沉淀修炼内功,等待高峰期大放异彩。
Eolink创始人兼CEO刘昊臻,我们要把商业化这个东西是作为一个企业,或者说作为创业的核心。尤其是在现在整个行业或者在资本市场或各种方面来看的话,它都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冷淡的一个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能够保证自己造血,然后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
星阑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徐越认为,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最终还是要通过商业履行技术的价值。他们更关注如何在解决企业安全过程如何效率提升,真正缓解客户的安全担忧,让客户的业务跑得更顺畅。
为弥补线上峰会交互不足的问题,峰会当晚,创业邦携手ARK元宇宙办公平台,在虚拟会场打造有趣的“云上夜谈”。创业者和投资人在相逢畅谈,讨论创业与投资的挑战与机遇,交流应对变化局势的策略与经验,鼓舞前行的信心。
年年岁岁,花同人不同。创投领域是一个注定要与“新”为伍的行业。这个行业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更需要年轻的、优秀的人才不断涌入。中国的创投行业才能不断迸发出活力,热情向前。此次大会圆满落下帷幕,但是创业投资之路永无终点。未来,创业邦将继续与大家共成长,共进步,共建生态圈的成长之路。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