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愁。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财经(ID:sinacaijing),作者花子健,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45年前,一件值得所有青年激动的大事,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那一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以影响正如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所说的那样:“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是受益者。”
如今,高考依然是不少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愁。
高考已经成为千千万万青年人的人生大事之一,但绝非人生的唯一通道。如今活跃在许多经济领域的商界大佬,有人曾经是高考状元,也有人曾在高考名落孙山,甚至还有人没有参加过高考。
对于广大青年而言,高考和大学不仅是人生难得的回忆,也必将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节点。在大学,每个人都得以学习新知、沉潜、思辨,最终形成独立的自我,世界观与价值观更成熟、先进。
1977年8月,高考恢复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的下乡知青李东生在广东惠阳马安农场,刚过完了20岁生日。他热爱阅读,但从未敢奢望读大学,“因为当时上大学,只能是推荐。”
消息传到农场的当晚,他下乡之前的高中老师专门骑15公里的自行车赶到农场告知他,并劝他好好准备。他的老师还经常劝导包括他在内的学生:“趁年轻要多学点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1977年12月,全国570多万来自工厂、部队、农村的青年人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奔赴考场。第二年春天,27.3万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李东生也是其中之一,他以物理、化学考分惠阳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华南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也是当年全农场50多名知青中唯一被录取的人。
回首这段经历时,李东生感慨说:“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是受益者。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李东生在1978年春天到华南工学院就读于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当时两个班一共80名学生,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
和李东生同一个班的,有现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和康佳集团掌门人陈伟荣。
他们三人是中国高考重启后,奔赴考场的千万人的一个缩影。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高考只间隔了大约半年,分别是在1977年冬和1978年夏。两次高考共计超1100万人参加,但两届的录取率分别为4.9%和6.6%。
1977年,河南省周口市,许家印在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第二年,他就以周口市第三成绩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阳钢铁厂,后来下海去了南方,并在1997年创办了恒大。
当时,和他一同在第一次高考中失败的还有刘永行——但他并非因为成绩不好,他是拿着全县第一的成绩去了彭州师专报到。之后,他和其他兄弟三人投身商海,最终创立了东方希望集团——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批民营企业。
1978年,18岁的冯仑借来一辆自行车奔赴考场,同年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体制内出来下海经商,冯仑参与了万通集团的组建。
在1978年,现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开启了自己的三次高考之路。他第一次高考中英语只考了33分;第二年,他又参加高考,但英语也只得了55分,再度落榜。
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对他打击很大,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于是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准备第三次高考。高考分数出来后,俞敏洪超过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但他不敢填报,很多比他分数高的同学都没敢填北大,还是老师替他在“第一志愿”写下“北京大学”四个字。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俞敏洪显示仰天大笑,然后痛哭流涕。1980年9月,俞敏洪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背起行囊,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大学西语系报到。
在高考重启当年,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还只是江西上饶县中的一名高一学生,但他同样对此感到兴奋——他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1979年,年仅15岁的王文京顺利考入江西财经大学。他出生的塘里,当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多年以来只走出过两个大学生,一个是王文京的父亲,另一个就是王文京。
俞敏洪开始在北大读大四的时候,一辆绿皮火车经过2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江西南昌一路北上,缓缓开进了北京,这也是王文京第一次来到北京。出发之前,他的亲戚朋友一起坐了一辆大巴车从上饶到南昌的火车站送他。
复星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郭广昌,为了高考甚至放弃了当时的铁饭碗。初中毕业的他,本可以接受父母的安排到金华师范学校报到,之后成为一名教师。但他放弃了这一条路,而是选择到东阳中学就读,并在1985年高分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大学期间,他做的最疯狂的一件事就是在1987年暑假,当时大二的郭广昌独自一人带着200元,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一直骑行到北京,全长1794公里。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依然很年轻,与此相对应的是,互联网企业背后的大佬也比较年轻,因此他们最密集参加高考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比较早参加高考的是如今活跃在物理课和英语课讲台的张朝阳——在搜狐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身份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博士。
1976年,张朝阳从西安庆华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在备战高考的那段日子,张朝阳没住校,而是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和一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
作为一名勤奋的学霸,1981年,张朝阳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最终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拿下李政道奖学金,离开清华大学奔赴美国留学,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像张朝阳这样学历高的互联网新贵并不多,但也有很多人曾经拿到“状元”之名。
年仅14岁的李彦宏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陆续见证了两位姐姐在高考考场的高光时刻。其中,他的三姐更是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1987年,他也以阳泉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成为了三姐的校友。
就在李彦宏入学的同一年,和他千里之隔的湖北省诞生的高考状元名字叫雷军——他更为知名的身份是金山软件董事长、天使投资人、小米创始人。雷军从小也是一个学霸,15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1987年,他成为了湖北省的高考状元,分数远远超过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期间,雷军提前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修完了所有学分,拿完了几乎所有能拿的奖学金,甚至提前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
除此以外,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在1980年成为安徽省的一个县状元,刘强东在1992年成为宿迁市高考状元。
马化腾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拥有了可以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成绩,但他却选择了当时仍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大学。
他出生于1971年,随后跟着父母从海南东方迁至深圳定居。13岁的时候,马化腾插班进了一所中学。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叫许晨晔,隔壁班还有两位同学——张志东和陈一丹。他们当时或许想不到,他们四个人的命运会在14年后被紧紧地绑在一起,创立了腾讯。
1989年,马化腾以739分的成绩考入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这个分数当时可以让他选择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实现自己的天文梦,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深圳以及自己同样痴迷的计算机。
也是在这一年,18岁的丁磊以比重点线高出1分的成绩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通讯专业。他从小就对无线电感兴趣,初中时代就能独自组装出一台六管收音机。
不过,丁磊的学习成绩属实一般。据丁磊的高中班主任回忆,他刚入学时在班内的的成绩排在四、五十名,但好在每次考试排名都有进步,最后一直徘徊在第十至二十名之间,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十名。所以,并不知道丁磊的高考是正常发挥,还是超出意料,抑或是有失水平。
与以上的人相比,有一部分互联网大佬的高考经历则是处于空白,这并不是他们没有考大学,而是因为成绩优异,所以被提前保送,无需高考。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前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和美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兴。
王小川在少年时就已经展现出数学和计算机编程上的天赋,他也凭借优秀的成绩跳过常规的中高考一路保送到名校。12岁时他以成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七中数学实验班;初中毕业时因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入成都七中。1996年,王小川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第八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顺利从成都七中毕业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而他的高中同桌,现B站董事长陈睿则这是考上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虽然两人在高中都身处名校,高考也走上了不同的升学路径。但相比较之下,陈睿及B站现在依然处于中国互联网的中心,而搜狗被腾讯收购之后,王小川的公开信息已经少之又少。
王兴也是一个另类,他既是一名富二代,也是一个标准学霸。1979年,王兴出生于福建龙岩,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包工头,所以他自小家境优渥。1997年,由于成绩优异,王兴被报送至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学习。
并非所有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大佬都读过大学,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参加过高考,抑或是没有机会参加,要么是在他们的人生规划里没有高考。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就没念过大学。1955年,杨国强出生于广东顺德北滘镇,在学校两块钱资助下勉强完成高中学业。此后,他做过泥瓦工、建筑队队长,并与多名同乡合资收购北滘建筑工程公司,随即开始私营化运作,这就是碧桂园的前身——如今碧桂园已经是全国名列前茅的房企。
受到贫苦的影响,没有读过大学的杨国强却很重视教育。2002年,他个人出资2.6亿元创立了国华纪念中学;2013年,杨国强又投资4.5亿元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80后李想则是另外一个极端,他出身书香门第,却和父母商量过后主动放弃高考,选择创业。在初中时期他就对电脑非常感兴趣,上高中后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脑并开始给各电子类杂志投稿拿稿费。当时,他做了一个个人网站,广告收入每月就有1万多元。
已经对自己人生规划考虑清楚的李想,自然就选择了不参加高考,直接创业。在2000年,李想将个人网站注册为泡泡网。被收购了,他又创办了汽车之家,成功在美国上市。如今,他已经在三度创业中成功带领理想汽车上市。
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不参加高考的原因——不喜欢应试教育。高中的时候,李想一个月的收入达到其父母一个月工资总和的10倍之多。加上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也愿意放手让他一试,所以选择支持他不参加高考。
从6月6日开始,全国各地将陆续迎来高考。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的高考考生人数达到1193万人,创造了历史记录。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每一名考生都要面对的一句话。但这些商界大佬的经历也能侧面说明,高考能改变未来,但决定不了未来。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