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再获融资,华兴、云锋、景林都来了

创业
2022
06/14
12:38
亚设网
分享

近日,智能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交的最新交割,华兴资本旗下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云锋基金、景林投资和昆仲资本跟投。

就在今年2月,速腾聚创宣布新一轮战略融资。至今,速腾聚创背后的资方阵营涵盖了完整的产业上下游,其中有比亚迪、上汽、北汽、宇通等车企投资,以及香港立讯有限公司、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德赛西威、星韶创投、晨岭资本以及中新融创、东方富海旗下多支基金、康成亨等。

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8月,是国内最早一批研发设计激光雷达的企业,这一年也是激光雷达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化“元年”。根据Yole报告显示,2021年速腾聚创在车载前装全球市场占比10%,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自动驾驶的兴起,激光雷达在近年迎来了快速热潮。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与竞争环境如何?速腾聚创的前沿观察有哪些?本次融资背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进行了一次对话。

 国内激光雷达,完全有机会做到世界第一

投中网:速腾聚创的创始团队是一群哈工大博士生,为什么一毕业就去创业?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邱纯潮:我们创始团队来自哈工大,当时在做环境感知的相关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了把2D机器人视觉推向3D的机会,大家才决定一起做这个事情。当时这个市场还没发展起来,而且又具有社会价值,我们认定这是一个能掀起视觉革命的机会。

投中网:当时激光雷达的竞争环境是怎样的?团队为何将主要研发力量投入到MEMS(微机电系统)路线,背后主要有哪些考量?

邱纯潮:激光雷达在2014、2015年左右迎来了一波小高潮,背后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兴起。当时多数企业认为,要想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装上激光雷达传感器很有必要,但是全球范围内能做激光雷达的公司非常少,所以出现了强烈的市场需求。

在我看来,激光雷达的发展可以分成上下半场。

上半场时,市场更多把激光雷达定义成一个精密仪器,它的任务是开拓市场的应用需求。我们不会为客户定制产品,而是全部都摆在货架上,根据性能的需求去“堆叠”元器件,以性能为主,质量、成本等为其次。

到了下半场,激光雷达拥有了一个海量的应用市场,面对的是更高级的辅助驾驶或者自动驾驶时,你就得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汽车行业有一套自己规矩和标准,它对成本非常敏感,在质量、一致性等各方面的把控上也非常严格。

从硬件上来讲,收发器件是成本的主要构成,堆得越多成本就越高。当时为了降低成本,市场出现了使用二维扫描来解决一维扫描方式下点对点堆叠的趋势。现在我们看到的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好几家激光雷达公司,基本都是采用二维扫描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在全球范围内sourcing,最后控股了一支做二维扫描芯片的团队。

首发 | 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再获融资,华兴、云锋、景林都来了

投中网:速腾聚创的核心产品是固态的激光雷达。有行业观点认为,半固态激光雷达是“现在”,纯固态激光雷达是“未来”,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邱纯潮:对于市场来讲,我们最终考虑的是怎么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想要的无非是能满足基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希望能把质量做好的同时,又能将稳定性做到最高,符合汽车需求的同时,成本又能压到极致,这是市场逻辑。至于通过什么技术路径来满足需求,他们不会去重点考虑。

从激光雷达设计的角度来看,产品结构越简洁,越利于在生产制造中降低成本。目前整个行业没有一家激光雷达厂商有能力既做一颗全固态的激光雷达,又能覆盖到长距离、大视场范围。背后是因为上游元器件目前的局限性,决定了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非常大的突破。

投中网:你讲到2014、2015年左右,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迎来了一个小热潮,如今8年过去了,国内激光雷达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了?与美国的差距如何?

邱纯潮: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幸运的。激光雷达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业化是从2014年左右开始,我们刚好是最早做的那一批。所以从整个市场来看,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反馈,中国激光雷达的发展在全球市场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内的激光雷达想要做到全球第一,是完全有机会的。

投中网:现在有观点说,激光雷达还远未到爆发期,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多维度的,很难从一个点去论胜负。怎么看待激光雷达的爆发,及当前的市场竞争呢?

邱纯潮:当前客户的需求比较猛烈,处于直线爬坡的状态,速腾聚创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的激光雷达市场可以称得上是个爆发期。

激光雷达的竞争肯定是多维度的竞争。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极高稳定性的行业,对于激光雷达,特别是车载激光雷达而言,产品开发周期非常长,生命周期也很长。

当开发出一个产品,还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而且是越高越好。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当产品性能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时,看的就是规模优势。

从设计到量产,再到如何形成规模优势,包括得到客户的认可、整个供应链的支持等,然后才会实现所谓的“大量上车”,这不是一点定胜负,而是一个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未“上车”的企业还有两三年窗口期

投中网:今年被称为激光雷达的“上车元年”,有业内人士认为,那些还未上车的激光雷达公司还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如果那时还不能量产,基本上就放弃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邱纯潮:机会肯定还是有的,如果在车载市场拿不到更多份额,还可以去细分市场找机会,比如低速的应用市场,像机器人、车路协同、安防监控等等。

投中网:如果只看车载市场,这一窗口期还有多久?决定激光雷达能否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关键又是什么?

邱纯潮:对于车载的中长距激光雷达来说,再过两三年如果还不能拿到一个足够调动整个生态的市场份额,接下来的确会特别辛苦。

至于能否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关键。首先车企的研发部门会特别关注你的性能,看能否满足车企整套系统规划的需求。如果产品能够满足要求,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延展性,那么中标的几率就会更大。

其次,车企的项目团队会看产品的进度时间点,能否满足他们上车SOP的时间点。如果性能满足,时间匹配,他们会有团队来检测质量能否满足汽车的需求。比如产品是不是安全,成熟度高不高等等,整个过程非常严格。

最后,还得看成本是否能符合车企的要求。整个车型在做成本控制的时候,会设定一个目标价。如果产品在成本允许的范围之内,有规模优势或者说产品设计更科学,成本越低,应标几率更大。

投中网:未来想要在激光雷达市场拥有稳定市场份额,哪些难题需要重点去突破?

邱纯潮:主要还是把产品做好,更好帮助车企。通过增加激光雷达技术减少车辆事故的发生,帮助车企在开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把激光雷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用户端更有切身体会,这样客户才会持续为产品买单,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投中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存在“缺芯少电”的现象,这个问题也会影响激光雷达的发展吗?

邱纯潮:会的。其实所谓的“缺芯”,缺的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高算力芯片,更多供应紧张的反而是那些以前根本不会注意到的,比如时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等。

这也是速腾聚创重视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协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通过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来平衡供应链的短期振荡。事实上,我们和许多国产芯片企业合作下来,发现他们近几年已经有很多突破性进展,在性能方面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后续我们还会在车规、验证等方面继续合作。

投中网:除了激光雷达,速腾的主营业务还有感知软件和芯片,这是后来新增的业务吗?

邱纯潮:其实不是,我们团队本身就是做感知软件出身的,博士期间研究的课题更多以感知软件为主。

硬件跟感知软件本身就是一个强耦合的关系。如果是一个“近视眼”,感知软件做得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相反,如果眼神超级好,但只把它作为信息的收集器,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些信息的话也是浪费,所以我们觉得最终还是要做到软硬结合。

至于芯片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发挥摩尔定律的效应,不断去把成本做低;第二是提高性能,想要把一套系统方案做到极致,芯片怎么规划肯定是要考虑进去的。

首发 | 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再获融资,华兴、云锋、景林都来了

投中网:这个领域的企业是人才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我们之前也做过关于算法人才、芯片人才紧缺的报道。现在这个领域存在什么人才问题?

邱纯潮:其实都缺。激光雷达是一个全新领域。我们解决人才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培养,一种就是从市场上去找。

其实对于人才来讲,他们最关注的还是这个跑道是不是一个朝阳赛道。还有就是,来到这家单位,能不能拥有一个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有没有一个往前走的机制,甚至付出能否和报酬相匹配。

上轮意向规模是融资目标的两倍

投中网:速腾聚创的资方阵容很豪华,数量也有十几家。可以分享一下融资的背后故事吗?

邱纯潮:我们的融资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额多大,从历史融资记录可以看到,我们的资方更多属于产业投资。融资的过程往往先从业务合作开始,然后客户的业务部门把我们介绍给了他们的投资部门,从而形成生态上的协助。

比如我们跟阿里菜鸟的融资,当时我们跟他们“小蛮驴”业务开展得挺好,然后被介绍给了投资部门。过往融资比如说车企,上汽、北汽、比亚迪,也是同样过程。

投中网:所以速腾引入资本的标准,更多看中的是产业协同?本轮的资方,既有产业资本又有财务投资人,如何平衡他们的关系?

邱纯潮:产业投资更注重业务协同和共同发展,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财务投资人更多投资产业生态,他们投的金额会更大一点。财务投资人会更积极地从整个生态上做调动。但是财务投资人在做投资时也会受到一些压力,比如基金到期会面临退出的压力,以及来自LP的压力等等。 

对于我们而言,产业资本和财务投资人都非常重要,不同性质的投资人都要考虑。与其说平衡他们的关系,不如说我们更重视不同投资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同视角、建议和资源,当然,前提是我们在生态共建、产业系统和社会价值观上有着共同的愿景。

投中网:本轮最后敲定了十几家投资机构,数量不少。开放融资之后大概接触过多少家?

邱纯潮:数量很多,我们更重视投资人本身,具体数量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投资人们当时给到我们的意向规模确实比较高,比我们想要融的钱多了一倍以上,基本每一轮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投中网:如何考量每轮的融资节点和节奏的?

邱纯潮:我们融资就是小步快跑,如果大家对公司持续看好,我们可能会直接再开一轮。当然肯定会有一个时间点,比如业务有一个新的突破来支撑起新一轮的竞价,或者公司刚好也需要一些资金等等。

投中网:与公司刚成立的时候相比,投资人对激光雷达行业的态度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邱纯潮:首先是激光雷达的作用。早期创业初期,可能就是2014年,不光是投资人看不懂,整个社会都对激光雷达没有明显和具体的概念。记得当时我们接触一个LP,我们为了向他形象阐述激光雷达是如何把二维世界变成三维世界的,就找到一部电影《普罗米修斯》,从中截取了一段扫描隧道的视频和截图,给这位LP看,但还是有点过于硬核科幻,甚至有点玄幻了,错过了这笔投资。

其次在激光雷达的应用上。从机器人、无人货运、高级辅助驾驶,到车路协同、安防等等,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大的,但行业早期时,激光雷达究竟能在哪些领域能更快起量,相比较之下,创业者在认知和感受上会更加精准一些,因为更贴近行业嘛。而当行业快速起量、市场得到呼应之后,投资人很快就刷新了对激光雷达产业的认知。(文/王满华,来源/投中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