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典型的冰山模型,要学习开店背后的深层次东西。
作者丨房 煜
编辑丨及轶嵘
图源丨创业邦、受访者
一个行业巨头,往往是行业从业者学习的首选标杆。就像手机行业提到苹果,汽车行业提到丰田,零售行业提到Costco,业内人无不肃然起敬。不过,有一家巨头在中国大陆的“行业风评”近年却在走下坡路,这就是被称为便利店代名词的7-ELEVEn。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在中国大陆,唱衰7-ELEVEn为首的外资便利店正流行。最近,随着统领中国7-ELEVEn公司多年的内田慎治先生即将离开中国返回日本任职,关于种种7-ELEVEn不行了的媒体冷饭又被重炒一遍。相对于国内的社区团购等模式创新,即使从零售行业的视角,7-ELEVEn也确实显得太保守了。
从60多年前日本7-ELEVEn成立开始,7-ELEVEn就在谈,我们要认真研究消费者。今天作为一个中国的线下零售企业,如果你不大谈数字化智慧零售之类,是很难拿到融资的。但是60多年过去了,7-ELEVEn还在谈,我们唯一的任务,是研究消费者。在便利店圈内,“我们不能照搬7-ELEVEn”的说法经常可以听到。
不过,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的厦门,有一家见福便利店。见福董事长张利是80年代大学生,可以算连续创业者。他从啤酒分销行业转战便利店经营16年,成为福建第一。目前见福门店同时分布在福建、四川和江西三地,总数突破2021家。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中,见福名列第9位。
张利是7-ELEVEn等外资便利店的忠实“信徒”。创立见福16年来的一些重大决策,张利都会思考两件事:第一,7-ELEVEn们做没做过类似的事?第二,7-ELEVEn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做的这件事?
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
有趣的是,坚持和守旧的7-ELEVEn同频的做法,并不妨碍见福拿到投资人的钱。2018年,红杉资本投资见福便利店,估值12亿元。那年在新零售的带动下,便利店圈被整个资本圈横扫了一遍,拿到融资的企业很多。潮水很快褪去,便利店行业开始回归常态。但是在2020年,见福又拿到了京东集团的投资,至今京东仍旧是见福的第二大股东。
先后拿到投资人的钱还不算,见福的花钱方式,更是让人大吃一惊。连见福的员工都私下说:“我们的老板是疯了吗?”
5个亿,花在哪里
在见福便利店产业园的鲜食工厂里,负责人没有征兆的按了一下墙上的按钮,我被吓了一跳,才发现我面前的一面背景墙上,卷帘门正徐徐拉起,如密室逃脱般的出现了一个廊桥,廊桥有物流传送带链接,直接通向另一座楼的冷链仓库,这样做是以确保全程不断“链”。
不要小看这座廊桥,它是这座投资超过5亿元的产业园的精髓之一。
见福产业园全景
当见福申请立项、准备建设便利店产业园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张利说的是物流园。
物流园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早在2014年开始,张利就在规划见福的物流园。说产业园的想法,是脱胎于建设物流园也不为过。
7-ELEVEn之所以强大,商品研发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同样重要。所谓“多温带共同配送”这个做法就是来自日本便利店行业。从零售业的规律来看,前端的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后端的仓储物流配送系统一定要跟上。小店业态便利店如此,大店业态中沃尔玛也是如此。
但是见福最终呈现的,是一座投资5亿元,占地75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于2020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产业园涵盖了多温带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鲜食工厂、烘焙厂、OEM工厂、生活配套中心、研发楼、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送中心预计可以承载5000家以上门店体量。甚至于,见福产业园现在还可以利用屋顶光伏发电,还建设了水培农场,使见福产业园成为旅游观光工厂。
而鲜食工厂负责人告诉创业邦,如果开足马力的话,鲜食工厂一天产出的盒饭就有10万份。
见福产业园烘焙车间,房煜摄
产业园和普通物流园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仓储物流和鲜食、烘焙等食品制造环节联通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如前所述,在低温控制情况下,几个生产车间楼宇之间,通过廊桥可以直接送达。
见福这个产业园的设计和规模,在目前的大陆便利店行业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对《创业邦》表示,见福产业园的出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可能是其他企业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见福经过了两轮融资,资本比较充裕,在厦门深耕多年,有当地的政策支持。同时还有2000多家店布局。”
那么见福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产业园?还是回到张利所说的,看看7-ELEVEn等外资便利店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大陆便利店行业一直在研究和学习日本便利店同行的配送体系。因为便利店作为小业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反应快,核心体现在在鲜食短保商品。而做好鲜食短保商品的供应其实有两个前提,第一是商品研发能力,第二是配送效率。一般来说,配送时间越短,商品越新鲜,同时说明门店销售能力越强。所以,日配能力和库存周转天数通常是衡量一家便利店企业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7-ELEVEn和全家的库存周转天数平均为12天,让大陆同行感到“恐怖”的是,12天中还有5天是给总仓的,也就是说门店的实际库存周转只有7天。
不过即使如此,外资便利店也通常要一日三配。张利去日本考察后才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日本便利店过去鲜食工厂、烘焙厂、常温仓也是分散的,不得已才“一日三配”,一日一配才是最佳方案。正因此,有了产业园,将物流、鲜食、烘焙各个产业要素集中起来的解决方案,见福才可以实现“同车多温带配送”。
见福产业园物流中心,房煜摄
有业内人士指出,产业园这种思路,外资便利店企业论证多年,也在实践中。在我国台湾地区已有类似做法。关键是产业园的设计、选址要和整个门店布局进行匹配。
当然,有了如此强大的后方,前方门店的压力会变得更大,他们要努力销售,才能配得上张利的大手笔投资。而便利店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方式,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
不过,也有人会有不同看法,拿到资本这么多钱,拿去开店不好吗?
维度之争
在开线下店的连锁行业,门店数量始终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沃尔玛如此,瑞幸如此,蜜雪冰城如此。
2018年便利店行业受到资本的追捧,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超市、百货、便利店三大基本零售业态中,只有便利店还能坚持行业同比两位数增长。而增长的重要标准,也是新开门店数量。
后来,虽然资本褪去,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以便利店为首的社区型业态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
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解读认为,这是国家针对人口老年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从近邻日本的情况看,便利店是城市社区生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密集开店,便利店可以为居民提供包罗万象的商品和服务。
见福便利店,房煜摄
王洪涛认为,小小的便利店被国家部委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说明便利店无论在民生保供、食品安全、还是提升消费品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义看到了,但是大陆便利店距离行业先进水平差距还是不小。张利认为,便利店是典型的冰山模型。门店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关键是水面下有什么?2018年那一波,很多企业激进扩张后又撤退,核心原因在于根基不牢靠。
所以拿到资本的钱,张利优先用来打地基,也没有拿来多开门店。张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这才是第一性原则。
事实上,从竞争的维度看,过去张利的见福可以偏安一隅,享受远离北上广的发展红利。现在红利期正在结束。最近两年,长沙和合肥先后被便利店从业者称为“焦土之城”,曾经多达5、6个中外品牌在街头巷尾混战一团,好不热闹。现在终于轮到厦门了。近年罗森、7-ELEVEn先后进入厦门和福州市场;2022年,安徽行业龙头邻几便利店来到厦门开店,邻几背后有源码资本和今日资本。创始人刘忠建是业内老兵,有超过20年的便利店管理经验。
从这个角度看,规模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一个街铺,有物业你不开店,同行就去了。看到日夜学习的标杆来到身边同室操戈,张利是何感受?
除了规模,张利更愿意从维度去考虑问题。他认为7-ELEVEn真正强大在于维度的多元。门店层面直接的竞争是商品,比如盒饭、咖啡、面包,张利早早就在见福力推带咖啡的早餐套餐,哪怕当地的喝咖啡氛围不如北上广也要推。现在看来也是未雨绸缪,“如果我的顾客因为没有咖啡而转身去了同行那里,这就是维度的缺失。”
见福便利店 房煜摄
在日本考察,张利看到,7-ELEVEn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是因为他们覆盖普通人生活的能力几乎无所不包。有些事情放在目前的中国大陆是不可思议的,比如7-ELEVEn可以开银行、卖保险、甚至卖车。虽然具体的国情不同。但是张利认为,维度竞争才是7-ELEVEn的核心,是它能够在日本开2万多家门店(全球门店超过7万家)的底层逻辑。学习7-ELEVEn是要学习它的思考方式。
王洪涛认为,对于行业标杆,怎么去学非常重要。“要学习开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包括他们对便利店的理解,对消费者的研究。外资便利店认为,店里每个商品都要能盈利,每个加盟门店都要挣钱。这种对实业的坚持,是需要思考的。”
活用科技
虽然不是经常把数字化挂在嘴上,但是如果你认为张利不重视科技,不讲数字化,那又错了。
早在2018年,张利就推动见福和微软公司合作,在门店搞起了人脸识别技术,核心是希望加强用户洞察。后来因为政策原因,人脸识别的商用被普遍叫停。但是张利希望用科技手段去洞察用户,是不变的。
在张利的记忆中,有很多用户的案例让他记忆深刻。比如一年之内,有个顾客在见福消费了数万元,张利很想知道他是谁,是什么身份。还有个顾客,每隔两天就来见福买一次打火机,张利很想知道为什么。
小小便利店的流量其实是涓涓入海。以见福每天到店60万人计算,一年就是2亿流量(人次)。见福便利店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积累了1500万的会员,这些数字化资产,是品牌商也关注的。比如青岛啤酒可能想知道谁经常来门店买雪津啤酒,能不能送他一些青岛啤酒的试用装。
张利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说明商业原理
但是张利苦恼的是,这些1500万会员不敢轻易打扰。因为会员是用来养的,养是需要花钱的。每个人花10元,就是1.5个亿没有了。会员不是用来薅羊毛的!张利说这个观点来自Costco,Costco虽然收了会员费,但是心眼里要会员当股东看,而不是韭菜。
张利经常会用打比喻的方式,用一些“白话”来讲行业认知,听上去简单,但是却很有启发。比如他经常讲,大人不能穿小孩的衣服,小孩也不能穿大人的衣服。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企业在战略上,要做符合当下发展阶段的事情,滞后不好,超前也不好,当然,如何判断既不超前也不滞后,这才是难点。
再比如数字化和科技的问题,他认为只是洞察人性为本,科技只是工具。只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还没过时,就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在零售业,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提高效率效能效益,为消费者塑造一个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就像张利所看到,7-ELEVEn们从来不把数字化挂在嘴上,但是外资便利店的科技应用水平一点不差。关键是要应用科技解决问题,毕竟零售企业是卖商品和服务的,不是搞科学研究。
在见福便利店,自己制造生产的商品实现了一品一码,内含保质期等信息。如果过了销售周期,商品过不了收银台,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再比如在物流仓库中,每个分拣箱对应的就是一个门店,分拣箱上也有一个码,收货时一扫,就知道这家门店的商品明细。张利指出,见福这种应用型科技场景很多,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很实用。
要保持企业持续稳健的经营。张利的这种认知,一方面来自早年经历。他的第一桶金来自雪津啤酒。他见证了中国啤酒行业分久必合的历程。另一方面则来自商学院。2003年他去读EMBA ,第一堂课老师就问大家,企业的终局是什么?答案是死亡、破产。这给他震撼很大。
2006年他准备进入零售业重新创业。当时沃尔玛已经进入中国,张利觉得做大卖场太难。而便利店那时根本没有“独立地位”,通常被称为小卖部。张利觉得“这个容易”,2006年创立见福,结果做了7年才扭亏为盈。16年后,他回忆当时的“早岁哪知世事艰”,不由得抚掌大笑,这才是天下最难的生意啊!就像手表的内部系统远比挂钟复杂、精密得多的多。
另一方面则如本文开头所讲,他始终亦步亦趋,认真学习行业标杆企业,张利称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创业16年,见福从来不搞异想天开的模式创新。对于社区团购,他直言,中国便利店怕的从来不是社区团购,是补贴。这个东西你们以为中国台湾没有吗?
但是他学习的标准又很高,只学习当下最先进、同时最本质的东西。
什么是本质?近邻日本零售业的诸多标杆企业反复强调,零售业本质是研究消费者,零售商要有好的商品。要对行业充满敬畏,要对所做的事业坚守,而不是追逐风口。
为了学习不走样,近水楼台先得月,他邀请了中国台湾7-ELEVEn前COO黄千里先生作为企业首席战略顾问。黄千里最近撰文《十个问题看我国台湾地区便利店发展》指出,台湾便利店在疫情之下,2021年实现营收376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增长7.5%,虽然来客数下滑,但是客单价提升,总体行业仍旧保持增长。因为便利店“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中心”,具有了“经营免疫力”,这也是便利店的生命力所在。
张利多次去日本便利店总部考察,有一次,他在日本7-ELEVEn参观,客户打来电话,一位经理接电话时下意识站了起来,如下级军官接到上级命令般立正站好。张利问为什么,对方答,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客户。
在中国某些零售业同行用数字化来发展无人零售的同时,张利在日本见到的却是,日本便利店在收银台内营业员脚下铺了一块软垫,防止员工站久了膝盖受损。
当中国开始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诸多挑战时,日本便利店已经研发出了适合糖尿病老人食用的老人饭,甚至便利店可以提供给高龄老人上门洗澡的服务。张利反问,我们的企业在想这些事情吗?
他总是感叹,我们零售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用“十年”为单位计算的。中国的便利店未来必须要实现五化,即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现代化、资本化,而最本质的差距在于无形的品牌资产和组织资产。
这或许是张利宁可用5个亿资金来“结呆寨”的原因。因为他身边所见所闻,全是把一个小小便利店当事业的人。在日本,一家便利店可以作为家庭资产转手三代人,这在大陆的经营环境中,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张利至今记得,一个中国台湾顶级品牌商与见福签约之前,董事长特意带着一家人飞到厦门,要求和张利以及他的妻子与孩子,一起吃饭。那感觉不像是谈商业合作,而是两家人孩子结婚见亲家。两家人见过面吃完饭之后,对方才对他说:
我们两家人价值观一致,可以签约了。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