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零售企业生存指南”:关店,活下去

创业
2022
07/06
10:42
亚设网
分享

如果未来大环境不能好转,也许会有更多的商超倒闭。

2022年“零售企业生存指南”:关店,活下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晴山,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6月30日,福州市家乐福宝龙店正式闭店。

这标志着陪伴了福州人15年的家乐福,退出了福州市场。

早在6月1日,家乐福福州宝龙店就曾对外发布公告,称将进行闭店清仓处理。

2022年“零售企业生存指南”:关店,活下去

家乐福闭店公告

家乐福宝龙城市广场店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开业,是家乐福在福州的第二家门店,也曾经是主城区最热闹的超市之一,承载了周边很多居民的生活印记。

这并非家乐福第一次关店。

今年3月底,亚洲规模最大的北京中关村家乐福旗舰店闭店。

该店于2004年3月17日正式开业,至今已有18年的经营历史,开业之初曾号称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旗舰店。

除了已经关闭的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广场店,还有已于3月15日关闭的家乐福南昌上海路店,2月28日停业的家乐福广州万国店以及1月15日关闭的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等。

根据《财经天下》周刊的报道,从2018年到2022年3月,短短四年多时间,家乐福中国关闭了80多家门店,加上新开的门店,家乐福门店总数少了近60家。

今年上半年,两大外资超市沃尔玛和家乐福合计关闭了17家门店。关店原因,二者给出的理由基本都是“租约到期”。

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22年1-4月里,已经有48家零售商超闭店。其中,沃尔玛关店数量最多,闭店12家,占比约25%;其次,是盒马鲜生6家,占比约13%,家乐福和三江购物分别关店5家,占比均约10%。

除了外资超市的接连闭店,本土区域超市也出现接连闭店的状况。

例如,曾经计划在今年年底自开+收购达到200家的G-Super绿地优选, 在5月16日发布线下闭店公告,将于2022年5月16日起停止营业南昌首店绿地中心店,这也意味着G-Super绿地优选正式退出了南昌市场。

据了解,深圳G-Super超市的门店情况,在大众点评上均显示暂停营业。

从2019年9月开出深圳第一家店,不到3年,G-Supe绿地优选已经退出了包括深圳在内的多个市场。

彼时正是G-Super绿地优选的扩张期,在2018年底的门店数量达到61家,其中华东42家,销售额直逼20亿。

2019年又开了29家门店,全年G-Super总客流达到1800万人次,会员数量达350万,其中线上销售较2018年同比增长300%。

G-Super以上海为核心点,在全国23个城市布局,门店数量也接近突破百家。

但可惜的是,在众多原因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红线政策出台后,无疑给了G-Super绿地优选致命的打击,对于G-Super绿地优选来说,已经“改天换地”。

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消费方式的兴起对传统商超带来极大冲击,导致一些传统商超不得不关店歇业。

今年2月11日,新华都宣布出售零售业务,随后其在福州的多家门店关闭。

据了解,目前新华都在福州仅剩五四路店、中防万宝城店、宝龙店、大景城店、上街店5家门店。

关于关店原因,除了“租约到期”的缘由,另一重要原因应该就是亏损。

例如,新华都2022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3.01亿元,同比下降17.32%;归母净利润4195.71万元,同比下降47.83%;扣非净利润5034.82万元,同比下降35.84%;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3.01亿元,同比下降17.3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195.71万元,同比下降47.83%;单季度扣非净利润5034.82万元,同比下降35.84%,负债率76.57%。

新零售的代表盒马也在关店优化门店结构,为了确保盈利能力。

面对盈利难题的还有G-Super绿地优选。据媒体报道称,早在2020年底,就有绿地合作供应商在知乎上表示,“拖欠货款很严重,建议慎重合作”。

去年6月,有G-Super绿地优选的员工给绿地控股的董秘留言,表示G-Super绿地优选每年都亏损很多钱。

从企查查来看,上海绿地优鲜超市有限公司身上的司法案件多达159个,多为“买卖合同纠纷”,且主要在近1年发生。

而近期关掉的G-Super绿地优选南京凯瑟琳店,也是因为持续亏损且无法达到经营预期闭店。

特别是当下大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有不小的变化,便捷的到家服务相较于线下商超购物,也越来越普遍。

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消费者习惯的转变等,对以精品主打的G-Super绿地优选来说,是不小的冲击。

其实,不止是G-Super绿地优选,近些年来,由于新兴业态涌现,成本持续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零售企业开始出现效益下降,进而关闭门店。

今年一季度,国内有近34家实体零售企业曾宣布关闭旗下门店。关闭的门店,从业态来看,涵盖了商超、还有百货、餐饮、美妆、服装等多个领域。

总体来讲,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给一些零售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压力。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区采用了封控的方式,不少实体零售门店客流量自然大打折扣,无形中便加剧了日常经营的压力。

近几年,中国传统商超行业的销售增速大幅下滑,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房租费用,导致行业内的重组、淘汰不断。

当前实体零售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难题,但在经营发展受阻下,不少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或对业务进行积极调整。

同样经历了关店、亏损等风波的永辉超市,今年4月29日,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达272.43亿元,同比增长3.45%;归母净利润达5.02亿元,同比增长2053.5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6.28亿元,同比增长263.07%,实现扭亏为盈。

此外,线下门店方面,2021年永辉在全国新开75家门店。而2022年第一季度,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永辉坚持高质量拓店14家。

2022年“零售企业生存指南”:关店,活下去

永辉超市仓储店

对此,行业人观察士表示,传统商超根据企业本身情况做及时转型,进一步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可以更好地方便消费者购物需求,做围绕消费者需求而变化的服务。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外资卖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主要看重的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但到了今天,这些优势在逐渐消失。

以往传统商超遵循的运营逻辑,在城市的黄金地段选址开店,即可保证商超业绩,但消费升级和电商冲击让传统商超无法承受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因此,租约到期后,闭店似乎是最佳选择。

不过,在进入2022年,虽然行业内不乏关店现象,但商超也出现了回暖迹象。

行业观点认为,商超一季度的回暖,是春节年货消费对商超业绩的贡献;其次,是消费者的“囤货”,使得企业销售在近两年间得到了提升;此外,一些企业在积极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在做供应链的优化,线上运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目前来看商超整体业绩情况仍然承压。如果未来大环境不能好转,也许会有更多的商超倒闭。

对零售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