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资本市场仍在关注合成生物学赛道,只是在判断上更趋于理性,能否拿出真正具备成本优势的产品以及有客户为之买单成为评估一家初创公司价值的核心指标。
这些外显的要求本质是对合成生物领域公司多重能力的考验:选品、技术研发、产业化、销售等。
“目前国内外合成生物赛道的发展差异并没有非常大,所以国内优秀的公司在未来都是要走出去面对全球竞争的,这就要求初创公司在早期各个方面都做好充足储备。”在瑞德林生物创始人兼CEO刘建看来,将选品-研发-产业化-市场整个链条打通是对合成生物公司最基础的要求,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功亏一篑。
瑞德林生物成立于2017年,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绿色化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实验室自动化、质量研究等交叉学科,生产以氨基酸、糖、核苷酸为单体的“生命分子”,比如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谷胱甘肽、NMN、麦角硫因、蓝铜肽、HMO等,产品覆盖功效护肤、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生物材料六大领域。
- 瑞德林生物(深圳)创益实验室 -
瑞德林生物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于酶功能的挖掘、理性设计、改造以及产业化应用,目前其已构建了覆盖酶功能挖掘、理性设计、精准改造、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全流程的技术平台和研发团队,可将底物的转化率提升至98%以上,产品直接成本降低50%以上。
融资方面,2021年11月,瑞德林生物完成超2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松禾资本、共建创投、圆海世嘉投资、宽愉资本、财鑫金控、东方富海、弘富瑞盈、力合科创;2020年12月,其获得过亿元A轮投资,投资方为东方富海、力合科创、弘富瑞盈、地平线投资。
刘建学习化学出身,在创立瑞德林生物之前,其曾在某多肽药物上市公司有过十余年的技术研发与企业管理经验。作为国内最早做肽类药物的企业,该公司将固相合成技术引入中国,之后整个行业便一直使用这种技术生产产品,极少有技术的创新。
固相合成是指将反应物连接在一个不溶性固相载体上的一种合成方法,使用该技术虽然可以快速生产产物,但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糖等物质都存在水溶性好、手性中心多的特点,所以最终的产能并不大,而且成本较高。
当时市场对于多肽药物需求量并不是非常大,因此可以接受高价,但刘建考虑到肽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以及功效非常明确,未来迟早会拓展至口服领域,比如慢病管理、保健品、配方奶粉、饮料等,“到时对于几千甚至上万元每克的成本,市场很难买单。”
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建都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案。当时刘建的大学同学黄华正师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首席教授赵惠民博士研究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中的核心元件是酶,酶的优势在于拥有非常好的特异性与选择性,可以准确识别异构体差异进行反应,而且能够选择性地与某些特定底物结合,过程中不用对某些底物进行保护。
于是刘建便与黄华探讨将合成生物技术引入多肽合成领域的可能性,“当时全球只有几个团队在做一些基础科研,还没有进行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黄华发现,从原理上来说这件事可行,但能不能实现产业化,真正做到成本的大幅下降仍需探索。
2017年,刘建与黄华找来另一位大学同学以及华为、迈瑞医疗、波顿香料的三个朋友一起创立了瑞德林生物,而瑞德林生物也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对多肽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公司。
在产品端,瑞德林生物主要生产以氨基酸、核苷酸、糖等为单体的生命分子,比如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NMN、麦角硫因、蓝铜肽等。
瑞德林生物第一个立项的产品是谷胱甘肽,谷胱甘肽作为一种三肽化合物,主要作用为抗氧化与抗衰老。
据刘建介绍,生产该产品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成本降到足够低。
2018年瑞德林生物已经做到比市面上谷胱甘肽的成本降低了近20%,但刘建没有选择在此时量产,在他看来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技术只能算及格,并没有足够的深度;第二,虽然我们在实验室工艺上取得了一些优势,但真正到了量产阶段涉及到运营管理、企业能耗等综合因素,可能就没有优势。”
- 瑞德林生物(深圳)创益实验室 -
另外,以往谷胱甘肽主要应用于药品与保健品,关于该种产品的文献与临床研究已较为充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已被证明,在日本价格大概为800元/kg,国内巨头也进行了大量级的生产。瑞德林生物瞄准的是谷胱甘肽新的应用领域——动物保健与肥料市场,而过去限制谷胱甘肽在这两个市场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其原料成本过高,据调研,只有在终端售价低于600元/kg时,才能在这些增量市场进行拓展。
最终研发团队又进行了几轮酶的进化与理性设计,将成本又降低了70%左右,产品推出期延后了两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瑞德林确定了一个基础原则:在成本降低不足50%时,不要进行大规模量产。
“所谓的对ESG的益处只能说是合成生物这种技术本身的特征,从商业角度而言,合成生物本质上还是一个to B的生意,在传统发酵与化工技术仍是主流的情况下,合成生物作为一个底层替换的技术,客户不一定会为ESG买单,但一定会为极致的价格买单。”所以在成立的前三年瑞德林生物都专注于对产品进行研发,直到去年才开始进行量产。
合成生物技术本质上是对传统制造方式的一次大变革,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球合成生物市场的发展中具备独特优势,但发挥这种优势的前提是我国企业能够有过硬的产品能力。“我们希望在这个行业刚开始时便扎扎实实对研发进行重投入。”
瑞德林生物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拥有一整套系统工程,具体落地时,其会采用“双长制”的管理模式,即把公司分为专家技术委员会与战略委员会,其中前者均由专家技术人员组成,负责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后者由具备产业与管理经验的人才组成,负责企业的运营管理。
具体来说,专家技术委员会负责从前端人工智能、生物计算、高通量筛选、酶的理性设计、酶在胞内外的催化反应、对产物的监控、底物的转化率、杂质的控制、酶的选择性、酶的发酵各项指标的控制到实验菌向工程菌的转换、大规模量产再到后端多元纯化技术的应用等。
目前瑞德林生物已经拥有190位研发人员,30余位各技术领域带头人,10余位曾任/现任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单位教授、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作为核心技术能力在于酶功能挖掘、理性设计、改造和规模化产业应用的公司,瑞德林生物单是酶的改造筛选、发酵、催化团队便各有几十人。
- 瑞德林生物团队 -
凭借对研发的高投入,目前瑞德林生物在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已显现出优势,在深度上,其酶的稳定性更强,产出能力已经比大多数企业高出一个数量级,生产同一产品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在广度上,瑞德林生物可以同步开展几十种酶的筛选与改造,并能实现一个项目从立项到中试在一年内完成。
而战略委员会则负责选品、市场等工作,对于选品瑞德林生物有一套严密的逻辑。
第一,选品要服从企业战略,不能因为某个产品火起来便要赚快钱而匆匆入场,比如瑞德林生物在产品上的战略是以氨基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元的这一系列产品,不在该范畴内的品类,很难进入其管线。
第二,需明确每款产品在战略中属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产品,根据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研发定位、资源配置、开发周期、量产计划。
第三,产品的市场必须已经经过了高度论证,但现阶段又没有完备的解决方案,刘建将这种产品称为潜力产品,“作为初创企业,我们希望产品安全有效,但还没有巨头入场,这样在我们能解决成本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快速拓展增量市场,成为赛道内的巨头。”目前瑞德林生物推出的几款产品都是依据这个原理:一年之内成为行业老大,并用两三年的时间对市场做数量级的扩展。
第四,所选的产品可以从技术维度做出成本优势。只有能将成本控制在市面上产品价格的50%以内时,瑞德林生物才会考虑立项。
以麦角硫因为例,2018年国外已有巨头在生产该原料,但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因此只应用于高端口服与护肤市场,但关于麦角硫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非常明确,瑞德林生物便开始从成本入手,对麦角硫因进行研发,在其推出最终的产品后,该原料市场也进一步得到增长。
“我们做的很多原料都是市面上所谓的很火的,但我们没有去抢市场的压力,因为当我们的成本可以做到降低一个数量级,最终市场一定会向我们倾斜。”今年瑞德林生物的年销售额预计到亿元级规模。
作为一家定位为全球性的公司,对于瑞德林生物而言,全球网络的铺设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其已经有三成产品销往海外,同时在英国建立了人工智能公司,除了珠海与甘肃的生产基地外,其还计划未来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