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撤出印度市场,中资手机产业在印出路何在?

创业
2022
07/27
08:42
亚设网
分享

印度手机产业链中80%的中国中小企业已倒闭

荣耀撤出印度市场,中资手机产业在印出路何在?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柳书琪,编辑:刘以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印度政府的连环打击,让不少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处境愈发艰难。

7月22日,荣耀CEO赵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团队已撤出印度,将采取更稳妥的方式开发印度市场。继小米、OPPO、vivo接连遭遇印度税务及合规审查后,又一中资企业受到冲击。

赵明称,荣耀几年前就在印度有团队开展经营,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荣耀印度团队撤出。目前荣耀在印度市场保持了盈利,同时仍保留了部分与合作伙伴的相关业务。

据《财经十一人》了解,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性普查。此次针对中国企业的波及范围之广、打击力度之大,是中国企业在印经商以来绝无仅有的。

印度是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所有中国手机企业都将印度视为海外市场的主要阵地之一。此时荣耀的撤退,并非出于商业考量,而是印度营商环境恶化下的无奈之举。

2020年以来,中国手机厂商、设备供应商、基础设施投资商、移动应用程序供应商等中国企业均面临着印度政府税务及合规的审查。

赵明透露,除了荣耀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撤出印度市场外,印度的手机产业链中80%的中国中小企业已倒闭,另有一批企业已放弃印度市场,仅有少数企业还在苦苦维持。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今年5月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印方有关部门对在印中国企业和相关产品采取一系列打压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他还提到,希望印方改善营商环境,公平、透明、非歧视地对待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国投资者。

连环打击

近两年来,印度政府针对中国企业频频出台限制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创造就业较少的互联网企业。截至目前,累计224款中国App被陆续封禁,包括TikTok(抖音海外版)、微信等,如今印度App市场上基本没有了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随后各类限制向实体经济蔓延。即便是中国最擅长的基建领域,中国企业参与竞标困难重重。2020年7月,印度公路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表示,在印度道路建设上“将不会与任何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

一位在南亚地区负责基建项目的中国企业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哪怕中国企业的价格更低廉、效率更高,印度政府依然青睐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企业。有时中国企业中标了,还要面临印度政府的安全审查,比如不能在巴基斯坦有项目,否则还要额外缴纳一笔费用。

2020年,印度颁布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新政,要求与其接壤的国家在投资印度前,必须经过印度方面审查。与印度接壤的国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投资国,因此这条政策也被认为是为中国“量身定做”。此外,印度政府还规定,来自陆地邻国的企业想要参加公共采购投标,也需要在主管机关提前登记。

投资需审批的政策一出,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数量断崖式下跌。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对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近七成,仅有6318万美元。

今年以来,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愈演愈烈。小米因涉嫌逃税,先于今年1月被追缴65.3亿卢比(约5.6亿元)的税款,后又在4月被冻结7.25亿美元(后解除冻结)。今年7月初,vivo又因涉嫌洗钱,被封锁了在印度的119个银行账户,共计46.5亿卢比(约3.9亿元)。OPPO、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遭遇了税务调查。

一位在印中资企业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说,检查的机构也不仅是税务执法局,还包括反金融犯罪、反网络犯罪的执法机构,以及警察部门,中资企业经常需要车轮战般地应付各类检查。

多位在印中资企业人士认为,印度打压中资企业的另一大目的,是扶持印度本土产业。比如此次遭到重点调查的手机产业,第三方数据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印度五大手机厂商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小米、realme、vivo和OPPO合计占据了63%的市场份额。

印度本土手机企业如Jio、Reliance,虽然规模较小,且集中在三五百元的超低端价位,但仍未放弃手机市场的机会。如果中资手机企业持续受到打击,印度手机企业有机会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除了中国都可以”

从2020年3月起,印度总理莫迪开始实施“对华产业替代”政策,这一政策包括三方面:以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以全球范围内寻求“中国替代品”及签订新双边自贸协定为代表的经贸政策、以融入美西方创新链和价值链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

其中,PLI政策是重中之重。政策推行之初,印度政府就表示将用19.7万亿卢比(约合260亿美元)支持14个关键行业的生产,包括半导体、光伏、电子设备、制药、医疗器械,汽车等,这些领域中的大部分高度依赖中国制造。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王明远撰文指出,莫迪政府推行的“中国产业替代政策”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步,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第二步,以“印度资本”取代“中国资本”;最后,在全球范围内,以“美国+印度”的产业合作模式取代“美国+中国”模式。

有专家学者甚至将该政策进一步概括为“ABC”政策,即Anything But China(除了中国都可以)。

在2020年出版的书籍《印度之路:不确定世界中的策略》中,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表明了印度当前对待不同国家的策略,“与美交好、管控中国、与欧洲培养友谊、安抚俄罗斯、拉拢日本、吸引邻国”。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5月下旬的亚洲之行中,开展了一系列被解读为有意主导亚洲局势、制衡中国崛起的动作。美国先是启动了包括印度在内的13个创始成员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后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召开“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会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国乐见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但反对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看透其背后隐藏的图谋。”

但靠近美国是否意味着印度已经加入美国的“朋友圈”,所谓的机遇期又能否真正惠及印度,还充满不确定性。

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国家体量,印度长期将自己定义为大国。在外交政策中,印度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姿态。早在20世纪中叶,印度总理尼赫鲁就曾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之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迎虹研究中印经济社会多年,他告诉《财经十一人》,即便印度现阶段亲近美国,也只是策略性的,“印度始终端着大国姿态,不见得会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只是在中国崛起的压力下,印度接过了西方递来的橄榄枝。”

从美国的角度考虑,印度并不是盟友,而只是暂时的合作伙伴。作为一个同样具备14亿人口规模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崛起同样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威胁。此外,印度与美俄关系间的摇摆姿态,也让美印短期内不会靠得太近。

印度离得开中国吗?

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对世界的贡献比重接近30%。莫迪政府想振兴印度制造业,就必须学会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手机是最典型的印度无法离开中国的产业链。中国手机品牌占据了印度近八成的市场份额,从终端到零部件乃至包装,都来自中国。

中国手机产业链在印度的繁荣,不仅为印度创造了税收、就业,还加速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一批年轻人被培育成了成熟的产业工人,印度本土企业也开始模仿中国的产品、商业模式。

“又爱又恨。”前述中资企业资深人士形容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一方面,印度在大型基建、电子设备、化工品等领域对中国产品或中资企业有着刚性需求。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256.6亿美元,同比增长43.3%,中国仍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说明,尽管印度不断推行“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但诸多中间产品依然无法从其他地方采购,而印度国内产能尚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印产业链仍具有强大的韧性。

一位在印的中国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印度依然很有号召力,小到一辆手推车的轮子、跳绳的把手,“都没有比中国产品更物美价廉的了。”因此,为了保障民生、稳定物价,印度不得不持续大量进口中国商品。

在经历了约两年FDI限制后,印度对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放开了极窄的一道口。据印度媒体报道,截至6月29日,印度批准的涉及中国实体的FDI申请仅80项,而自限制施加以来中资企业提交的申请为382项,批准的比例仅两成。难,但有一线可能性。

中印关系并非完全没有改善的空间。“中印合作中的关键问题是信任的缺位。”黄迎虹认为,“过去经常争论的一个话题是应该先发展经济、再解决争端,还是先解决争端、再谈经济,现在也是同样的问题”。

在他看来,冷战结束后世界建立了新自由化的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主要机构的带动下,全球的潮流都是开放。因此,尽快恢复两国间正常的贸易秩序,扩大双边互利合作,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荣耀撤出印度市场,中资手机产业在印出路何在?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