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编程,为迷茫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高达,编辑:王靖,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4S店修了几年车之后,郑衡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他毕业于四川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到当地的一家汽车4S店修车。整天都在车间里和汽车底盘打交道,工作起来常常从早忙到晚,唯一的闲暇时间是中午吃饭的空档,但工资也就五六千左右。他想要换个工作,但又没有什么头绪,毕竟除了修车,他似乎也没有别的技能。
函授大专毕业的尹宇凡觉得自己过去几年一直都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他换过不少工作,做过销售,也干过室外墙画,进过工厂,也送过外卖,但一直都没有真正稳定下来。
“(我)想去找一些有技术性的工种,或者有明确的上升通道的职业”,他说。他不想吃青春饭,干苦力活让他有种随时会被淘汰的错觉,“工作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干苦力没前途。”
偶然一次机会,他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编程。最早,他是在网上看一些免费的编程资料,断断续续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脱产全职学习。
2021年,经过近一年的学习之后,尹宇凡成功入职上海一家科技公司任职C++开发工程师,月薪11K,包吃住。
几乎同一时间,郑衡也在进行在线编程学习之后,成功入职四川的一家科技公司任Windows安全工程师,年薪18W。
他的培训老师秦炳桂仍记得郑衡找到工作时的场景,“他当时哭了,我帮助他拿到offer以后他就哭了,这个对我触动非常大。”
“当时感受最深的,周末都不习惯能双休了”,郑衡回忆说——在4S店内做汽修工时他一直都是单休,从未有过完整的休息日。
在线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腾讯课堂此前发布的《2022大学生在线职业技能学习需求和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点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报告全文)显示,2022年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中,职业技能学习者占比近91%,远超考研、考公等学习比例。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近期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中表示,数字技能已成为蓝领最为重视的职业技能。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年轻一代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得益于数字经济的普惠性,越来越多如郑衡一般的年轻人们拥有了自我提升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体面劳动与全面发展。
一开始,尹宇凡是在互联网上找免费的编程类课程资料学习。
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些课程大多年代久远,不仅当下的技术环境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也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对实操技能这方面几乎没有”,也不符合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
易道云编程的培训老师秦柄桂认为,尤其是对于尹宇凡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跨界选手”来说,这类自学免费视频的最大痛点在于“无人答疑”,“就是你遇到问题了没有人给你解答”。
“如果自学,哪个问题三天解决不了,他们可能就会放弃”,秦柄桂说。
坚持是大多数人在学习一门新知识时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在学习C++之前,郑衡曾短暂地学习过一段时间的Python。“那个时候不知道学啥,就在网上搜,了解到Python比较火,又比较简单,就去学了”。
但他仅学习了一个月就草草收场,“太难了”,他说。
“编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快最快也要四五个月(的学习),不是说我今天心血来潮了我就通宵学习,明天潮水退了我就不学了”,秦柄桂说。
“学习是要讲节奏的”,他说。大部分人在自学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急功近利的节奏中,基础知识还未完全消化和理解,就盲目地开始生搬硬套,“看是看了,但是效果不好”。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码农”,郑衡和尹宇凡都付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努力。
第二次开始学习编程,郑衡下定了决心。他想过在线下报名培训班,但线下学习可能就不能再上班了,不上班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只能选择在线培训课程。
白天,他在4S店内忙碌,晚上就在家中学习,“下班回去就学,从吃完饭一直学到12点或者1点”,这样的学习状态几乎持续了一年。
尹宇凡先是一边送外卖一边学了半年的基础课程,除了晚上的学习时间外,白天等餐的间隙,他就在手机上复习。后期,他更是选择辞掉工作在家全职学习。
他家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不看好”,那时候他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原来外卖员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也不差。现在他整天待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家人也无法理解他说的编程学习。
“但当时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你要是不把它完成,也对不起自己”,他说。
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因为,“给我的选择不多了”。
和尹宇凡、郑衡同期学习的C++编程班还有33人,除了像他们二人这样的“跨界选手”,还有不少学员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占比达到46%,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占比亦有34%。
宋增本是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即便已经在一所“双一流”高校就读,宋增本仍然为自己的就业担忧。为了“增加一下就业的砝码”,他在大三就开始在报班学习编程。
近两年,高校毕业生的不断攀升令“大学生就业难”屡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2022年更是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规模及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其中还包括了不少考公、考研的学生。
中国青年网2021年曾面向5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近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而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困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教育体系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与企业当前所需先进技术结合并不紧密。
已经成功就业的宋增本对此感受更为深刻。他目前就职的公司仍在招人,但对应届毕业生并不友好,因为“公司紧缺的是工作经验比较深一点的专家”。
与他同期学习的毕业生李英杰也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在招人时同样强调“要资历比较老一些的”,尤其是有过实战项目经验和技能过硬的人才,“不怎么招没有实战项目经验的学生”。
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这些处于就业迷茫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方面,在线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高,另一方面,也为学员增加了很多企业实战项目的经验。
去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除了本身的技术能力之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们在求职、面试环节更是一头雾水。已经带过多个应届就业生培训班的秦柄桂说,很多学生在应聘第一步的简历环节就犯了难题,为此他不得不在技能培训之外帮助学生进行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
“简历其实就是引导面试官去问你问题的”,他说,一份专业的简历需要一目了然、非常清晰,但是他接手的不少学生写作简历时往往冗杂繁复,有的学历不高的学生在面试时也比较自卑,无法打动HR。
“如果说你是大专学历,在基本信息里写大专就好”,秦柄桂说,“不要怂,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技术,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我的能力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宋增本在毕业前的最后几个月一直在跟着秦柄桂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他那时临近毕业,各方面的压力都向他袭来,“找工作家里也催,条件也不太允许我不找工作继续学习”,一对一的面试辅导帮助他缓解了不少焦虑情绪。
在上海就业之后,尹宇凡还在继续学习。
最近,他正在读西南大学的专升本网校课程,同时还在学习英语。“相当于提升一点点……很多技能你都要学,一点点的去充实自己吧”,他说。
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希望未来五年内自己年薪能够再上一个台阶。“大的规划不敢说……现在就是有一个够得着的目标去做它,一点点提升自己”。
他感激于当下便捷的在线学习通道,那是他得以从一个迷茫少年得以继续学习、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跳板。
不只是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在线职业教育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河南鹿邑,一个身患成骨不全症的90后女孩王妙通过在线的方式学习编织,她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型手工展奖项,她借此成立了自己的编织团队,带领同村的留守妈妈们一起创收。
河北唐山,身患小儿麻痹症的韦春娇因身体不便,整日只能待在屋内,家中依靠丈夫一人打工支撑一家的花销。她通过在线方式学习服装制作后,成功开了一家高级服装定制店,不仅能亲手为全家人做衣服,还能补贴家用、分担家庭的经济重担。
这些就业创业的新模式都得益于数字生态的不断完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中指出,新媒体创业、小程序电商、视频号创作等数字生态新职业新岗位,已经吸纳了大量青年群体就业。数字生态带来“平台+个人”的职业模式,其灵活的工作方式,不仅更大程度激发劳动创造力,且实现了更为高效的供需匹配。
但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从来都不是易事。“坚持”,这是大多数学员在提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出现最多的词语。“当你真正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能不能阻止你的脚步,就看你对自己目标有多坚定了”,尹宇凡说。
政策层面,政府也在出台多项文件鼓励职业技能的学习。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方面作出规定。
数字浪潮之下,不仅年轻一代在努力进行自我迭代、掌握数字技术,传统制造业同样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来补齐短板。
企业微信为制造业提供了专属全套免费且免培训的数字化工具,包括设备巡检、报餐、打卡、审批等诸多作业流程,都能做到免费、好上手,正在被大量中小企业应用。
在湖南,一家从事智能家电生产的“小巨人”企业全康利用企业微信免费原生能力、三步搭建“数字化工作台”,解决了打卡、即时通讯、审批的第一步建设,并在2020年初全员迁移到企业微信,即便是车间年龄最大的64岁老工人,也能顺利上手。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制造业也能享受到数字时代的高效、即时。在印制电路板领域的“隐形冠军”景旺电子工厂内,工人每日交班后,系统可将实时订单完成情况、产量结存、出货量等重要数据,“千人千面”地精准推送到相关业务负责人手中。
而在过去,这些数据常常是“事后处理”,往往要等到统计人员发出日报或者周报才能知道结果,但现在,借助数字化手段,管理人员几乎可以实时接收生产数据,助力企业实现高效管理。
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进程中,数字生态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新业态,它既是传统行业实现变革的“跳板”,同样也是新一代年轻人们的就业新方向。
“至少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吧”,采访最后,郑衡说道。他仍然没有停止数字技术学习的步伐,在已经成为一名Windows安全工程师,他正在学习逆向分析方面的知识,“(希望)将来学完之后可以换一个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