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会是中国公司上市的新选择吗?

创业
2022
08/26
16:52
亚设网
分享

在这里上市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新加坡会是中国公司上市的新选择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顾翎羽,编辑:刘以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明星公司蔚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为什么要去新加坡?”开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舆论焦点——尽管,此时距离新交所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过去了14年。

“生意做得也是蛮失败的。我们在中国耕耘多年,直到蔚来上市才有机会被大家认识。”谢采含笑称。

谢采含是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她在新加坡和中国工作多年,见证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起落变迁。在她看来,虽然新交所非常支持中国企业,但是中国企业过去选择很多,并不太愿意选择新交所上市。

然而, 宏观环境的变化,推高了新加坡在此时作为独立市场的优势。

一些数据佐证了财富向新加坡汇集的速度——今年8月,汇丰银行称,新加坡可能在十年内超过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的百万富翁之都。 而新交所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2022财年,新交所取得自上市以来最高的营收纪录,营收报10.99亿新元。 增长主要来自衍生品交易,基本涵盖所有的资产类别。

目前,新交所700多家上市企业中,来自大中华区的企业已经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15%。

近期试图去新加坡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于美股退市风险走高,寻求其他平台避险、资金多样化的中概股;第二种是有意进军东南亚市场,看重新交所在东南亚地区和国际资金间的连接角色。

新交所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登陆新交所。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谢采含的忙碌显而易见。即使在高温的北京夏天里见到我们,她也是一丝不苟地穿着黑色西装和白衬衫,“新加坡人做什么都很有交易的意识。”在采访中,谢采含多次提及新交所的独立市场定位和服务意识。新交所为不同群体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包容、有序和安全的交易平台,一个连接的角色。

这种优势同样有苛刻的外界限制。8月2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每年最重要的演说“国庆群众大会”讲话中表示,亚太地区将会出现更多的地缘政治争端,中美关系的变化、俄乌冲突,新加坡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将尽最大努力避免卷入“大国竞争”。

在大国间取得平衡,是新加坡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 然而,当外界环境日趋复杂,这种平衡的成本将会变得高昂,收益也不可避免受到压缩。不过,对于一些中国公司来说,当下的新交所,尽管存在体量较小、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避风港,依然值得考虑。

此前有蔚来前管理层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新加坡是蔚来在去年赴港上市遇挫后的选择,也有多位熟悉新加坡的资本市场人士向《财经十一人》提到,去新加坡上市,并不等于能够更顺利地开辟东南亚市场,东南亚不同国家的市场基础、政策与人才状况都不一样。

无论如何,对新交所来说,此时是一个需要抓住的机遇期。他们要怎么做?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新交所值得选择吗?

以下是《财经十一人》与谢采含的对话。

对话中,她谈到了蔚来的案例、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变化、新交所的中国战略,甚至从东南亚企业和新交所的合作中,能看到过去中国企业的影子。

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企业和市场都需要做出改变。

蔚来赴新上市:一个双向学习的案例

《财经十一人》: 2022年5月蔚来在新交所上市,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谢采含: 我们今年年初才开始和蔚来接触。当时双方都看到了合作的契机。我们看重蔚来适合新加坡市场,所谓适合,指的是像蔚来这样的企业有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开拓东南亚市场,这样的企业才更有动力到新交所来。

蔚来的主要需求有三个,除了融资和东南亚市场,蔚来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海外发展会受到一些地缘政治风险的掣肘。一个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能增强其国际化的定位。这也是现在中概股的普遍诉求。

因此,我们和蔚来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敲定了合作,两周确定了中介公司,开始尽调,到其正式登陆新交所主板,一共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

《财经十一人》: 为什么能这么快?

谢采含: 我认为是双方的配合。蔚来是我接触过最熟悉国际资本市场操作的中国公司之一,会主动争取交易所的支持,并且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在中介机构和投资人的选择上,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是我接触的其他中国公司相对欠缺的。

我们前期在中介机构的选择和推进监管流程上提供了很多支持。在上市时我们也为其做了规划,帮助他们在没有增发的情况下选准时间点。

因此,蔚来的项目不只是其他中国企业可以学习的一个国际资本市场案例,对新交所来说,也是一次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尝试。

《财经十一人》: 也就是说,蔚来也是新交所用心经营的一个标杆案例。为什么是蔚来?

谢采含:我们一直在主动寻找一些适合新加坡市场的中国企业来打开市场。我们之前接触了很多企业,它们不想第一个吃螃蟹,也对我们提的一些优势存疑,因此不愿意来新加坡冒险。但蔚来不一样,它们在美国的表现很好,所以有本钱去承担风险。这固然有蔚来本身的特性,也是因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自信和成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第一次见李斌 (蔚来汽车创始人) ,他就说,我可以帮到你的市场,帮你做宣传,那么你可以为我做什么?这是我接触的中国企业里的第一家——除了想要了解新加坡能给企业带来些什么,还告诉我企业能给新加坡带来什么。

《财经十一人》: 您怎么评价这个交易的结果?

谢采含: 我们彼此都从这个交易中受惠。我们也希望其他企业可以看到蔚来这个案例,开始了解新交所。

新加坡在支持华人企业方面一直都是给了100%的努力。但因为过往中国企业的选择很多,这一点优势并不明显。我们一直强调所谓的新加坡的效率、监管机构的完善,以及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定位可以给企业带来哪些战略支持,这些内容我们讲了很多遍,但企业无法真正去体会到这样的优势,直到蔚来的项目让新加坡的优势有机会得到曝光和认可。

现在除了中国企业,也有更多东南亚独角兽也关注到了我们。

赴海外上市,中国企业还需要想得更清楚

《财经十一人》: 您在2004年就进入新交所工作,这些年您感受到中国企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谢采含: 过去中国企业规模比较小,可以通过融资快速长大。但当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它们的需求,所以它们才会往境外走。同时,它们还不够成熟。所以有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无论是到了中国香港或者新加坡、伦敦甚至澳大利亚可能都不那么受欢迎。大家普遍觉得中概股公司质量不高,合规方面也不注重、喜欢走捷径。

不过,现在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讲,这类中国企业占少数。中国企业在最近五年成熟了不少。过去一些中国企业,上市大多是为了把现有的运营模式做简单延伸。现在他们会更多去探讨: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我需要满足哪些门槛?

随着国内本身资本市场的成熟,在一些机构的栽培之下,企业在合规方面也做得更好。比如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中介机构在新加坡设了点,借此了解新加坡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再传达给中国企业,让他们更有能力去应付国际市场的要求。

《财经十一人》: 那么现在您认为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还需要着重注意什么?

谢采含: 企业到任何境外市场上市,都要想清楚——在这里上市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公司的未来定位是什么?根据不同需求去寻找不同的市场。

如今,我们国际市场上接触到的中国企业,大部分融资不只是为了快速长大,会考虑怎样结合国外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甚至有些就是想要让中国的品牌走入国际市场,让大家改观。

虽然企业上市后规划能否实现,因企业而异,但整体来讲,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认可度比较好。美国对于中国企业的不友好,也会让中国企业更想要去在国际市场上证明自己。

《财经十一人》: 新交所会对中国企业上市给予特殊支持吗?

谢采含: 新交所不会对中国企业特殊对待。我们只有把一碗水端平,才可以在每个市场都吸引到合适的企业。诚然,有一部分中国企业会在意去哪里可以得到好的政策,但其实,我认为中国应该自豪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想得到的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来证明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不需要任何优待,也可以和欧美企业竞争。

就像我之前跟蔚来说:我希望,在外界眼里,蔚来到新加坡,是蔚来要在东南亚布局,而不是“中国的特斯拉”在新加坡上市。

我们也跟中国的监管机构有很多交流,持续探讨怎样帮助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发展得更好,让“中概股”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这是新交所、中介机构与监管机构,要一起达成的首要目标。

为什么是新加坡?

《财经十一人》: 近年来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地缘风险的增强,企业去新加坡的热度提升。您怎样看待这种对新交所来说的机遇?

谢采含: 从现在的大环境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美国对中概股的不友好,或者是俄乌冲突——市场追求确定性。新加坡作为一个中立避风港的优势被放大了。但是,新交所的定位一直没有变过,就是为企业、投资人、个人提供财富保障。鉴于我们的开放和市场化,资源可以很容易带进新加坡,有一天也可以很容易地转到其他地方去。我们对此很开放,一直以来,我们的角色都是帮助客户连接到更大市场,不一定要把资源锁在新加坡。

所以我们也会趁这段时间去做多一些宣传,让大家了解新加坡的优势。这里可能不是一个永久的选择,但我把一部分财富留在这边是一个保障。

《财经十一人》: 现在有意来新加坡的中概股是否变多?

谢采含: 确实这一段时间交流得更频繁了。很多投资人觉得新加坡作为一个避险市场,对于一些可能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是一个选择。还包括我们跟纽交所、纳斯达克合作的成果,可以帮助到后续想要来新加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

较之其他交易所,尤其是对于二次上市或介绍上市的企业,我们的上市条件整体要低一点。我们和发达司法管辖区有互认机制,如果企业已经在发达司法管辖区上市,再来到新加坡,不仅在上市流程上不用多满足一套上市条件,上市后包括并购、增发等大型企业活动也都可以依据此前在第一上市地所做的披露,不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

因此,企业在在新加坡上市,相当于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多一个上市的平台。

《财经十一人》: 您在和中概股接触过程中,他们来新加坡上市普遍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诉求?

谢采含: 首先是希望寻找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方面的一些新机会,其次是希望我们能够为他们的业务发展引荐一些新加坡和东南亚的机构,最后一点比较实在,就是效率问题,因为境内上市可能没有那么快,香港上市现在时间也比较长。比如蔚来真正用于监管审核的时间其实只有两个月不到,其他交易所可能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效率。

《财经十一人》: 近期阿里巴巴在港股提出了要改为双重主要上市,也有不少的企业在回流中选择这样的方式。您怎么看待中概股回流选择双重主要上市的趋势?这些企业来新交所选择双重主要上市的意愿是怎么样的?

谢采含: 目前我们整体的上市框架下,二次上市比较占优势。对于发起人,无论是时间,或者是整个流程需要的成本优势都很明显,所以,我们沟通的还是二次上市居多。

企业如果要考虑在新交所做双重上市也可以。企业可以选择先通过二次上市,在我们的市场熟悉环境后再从二次上市转为第一上市,我们也欢迎更多企业去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财经十一人》: 市场普遍认为在新交所上市市盈率和流动性均不如港交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谢采含: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市值规模和所想要找的投资人类型来选择市场。新加坡的市场是比中国香港小,中国香港有近3000家公司,我这边有700家公司。我们最大规模的企业市值在香港还排不到前十。 所以我们的市场定位非常清晰,希望引进的是体量处于5亿-50亿新币区间的企业。 这部分企业在新加坡的市场关注度、找到好投资人的能力、包括上市后的换手率、交易量,都会比同规模的企业在中国香港来的好。

在流动性方面,我们现在网络券商也渐渐变多了,新交所有超过40家活跃的做市商,去帮助市场提供流动性。机制也比较灵活,我们做市商的安排不限于一个月,我们可能是六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来帮助企业的流动性上轨道,然后我们再慢慢让市场去对企业进行交易。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这里跟其他的市场不一样,无论从IPO的准备阶段到后续上市,都会持续从不同层面跟交易所有交流。

《财经十一人》: 也就是新交所追求差异化发展。

谢采含: 是的。大型企业来新加坡上市,主要还是基于自己的战略考量,接下来还会有像蔚来这样体量的公司来到新加坡。我也不用太多去推动,未来我们团队重点还是瞄准一些体量相对小一些的企业,他们除了关注上市成功,还要关注上市之后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可以拓展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以他们现在的市值,在新加坡得到的资源会比在其他的市场更好。

《财经十一人》: 具体是什么样的资源?

谢采含: 新交所投资群体非常多元化。在我们总市值近7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当中,有近40%的市值是来自于境外的公司。投资人可以通过我们的股权资本市场,去接触到来自多地的企业,为投资组合做地域性的风险分散。企业也可以通过我们平台接触对于多地企业熟悉的投资人群体。

这些是过去多年累积下来的,目前新加坡汇聚了新加坡本土以及国际性的机构投资人,除了国际大型的主权基金、成长型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活跃于我们资本市场的,还有大量的区域性的投资人。

新加坡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比如说GIC、淡马锡,还有经济发展局投资公司,也是基石投资和再融资圈子比较常见的投资机构。此外还有来自亚太、南亚、欧洲、中东等的一些资金,这些资金除了通过机构投资进入我们的市场,也会以家族信托投资或散户交易的方式去配置他们的投资。目前有超过1000家的全球基金,通过一级和二级市场参与投资新交所的上市企业。

近期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过去可能某些地区投资人的比例明显占得比较高,但在这段时间我们看到投资人其实更加分散,不聚焦于某一个地区。这也说明了我们投资人群体在变得更具活力。

《财经十一人》: 除了上市,中国企业和新交所还有哪些合作的空间呢?

谢采含: 我们是一个多元资产交易所。所以我们支持中国企业不只是在融资方面,我们的一些外汇大宗商品、外汇期货交易也能帮助避险。

结合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未来我们希望首先建立跨市场的互联互通,加快国内证券及大宗商品的国际化发展速度,也能促进中国关于开放金融市场承诺的落地实施。

其次,为跨市场资本流动提供支持,我们在产品创新和定制化设计上,尽力去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帮助金融中介机构能够迅速地设立机构、申请会员,以此来增强新加坡本地市场的流动性,期望与中国一起把蛋糕做得更大。

最后,新加坡集聚了财富管理和国际顶尖的投资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资金池。我们希望满足中国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

东西方之间的桥头堡

《财经十一人》: 东南亚企业对来新加坡上市目前是什么样的态度?

谢采含: 东南亚十个国家,不同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不一样,有些国家会相对保护自己市场,不鼓励企业到境外市场上市,来新加坡上市会比较难。此外还有一些独角兽,他们的目标也不是东南亚市场,可能会直接去美国上市。但我们的注意力更多是在我提到的5亿-50亿市值范围的独角兽。

一些市值不是特别大的东南亚企业在美国市场,得不到关注。这些企业如果在新加坡,可以先让新加坡的投资人进来,当规模较大时,再通过新交所和美国交易所的合作机制,转板去美国上市,或是在新加坡保留第一上市,再去美国做两地上市。这些要看公司整体规划。

我必须要承认,美国市场往往能给企业一个更好的估值。但新交所的好处在于我离这些公司很近,近不仅有利于交流和理解,作为东盟的一个成员国,新加坡的很多贸易政策都是在跟其他成员国家协调后才开放的,这些对于公司的业务发展会有帮助。

《财经十一人》: 具体是什么样的帮助?

谢采含: 如果是你是一家菲律宾或者印尼的公司,想到一个国际市场,让大家认可你,其实不容易。所以这些企业,会想通过新加坡去熟悉国际环境,再逐步走向更大的市场。新加坡兼具东西文化,尤其是很多东南亚企业看重中国市场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不太会选择去美国上市,而中国香港对它们来说又会太强化中国色彩,他们又不想淡化在中国以外的定位。所以,很有可能会选择新加坡。

一直以来,新加坡都是这样的跳板角色。我们自己有的资源不多,反倒是周边国家资源很多,所以新加坡的危机意识一直很强。我们想通过连接的方式,把资源做整合,然后汇集到新加坡来。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可以找到美国、中东、东南亚的资源;让东南亚的企业同样可以在这边找到中国、美国、印度、欧洲的资源。他们都不用跑得太远,又在一个熟悉的、规范的环境下去做交流和交易。

《财经十一人》: 新交所这种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谢采含: 新交所的市场不是为任何一方而建,每一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舒适点。所以美国企业来到新加坡,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华人的地方。中国企业来到新加坡,又觉得这里是华人的地方,也感觉舒服。

要取得这样的平衡,就必须市场化。新交所的规则在不断改进,试图满足各种情况,这才是市场化。我们不会短暂性地推出一些政策,情况变了这些政策又不适用,我们一直在和企业磨合,让企业觉得来到新加坡是在一个可能为他设计,但也不完全为他设计的环境下去做发展。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