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这款自研手机SoC的失败原因,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说到手机厂商的自研芯片,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曾经意气风发的三星、华为,还是在能效比上一骑绝尘的苹果,或是如今还在小芯片上“积攒力量”,未来可期的小米、OPPO和vivo。
然而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曾在自研处理器方面进行过努力的手机厂商,并不只有三星、华为、苹果、小米这些。例如我们三易生活今天要带大家回顾的,就是这样一款仅仅只推出了一代的手机厂商自研SoC LG NUCLUN,以及它背后的那些故事。
LG NUCLUN是一款怎样的芯片?简单来说,它是LG在2014年年底发布的首款“自研”手机SoC方案。其使用了当时主流的“四大四小”CPU设计,配备了四颗1.5GHz的Cortex-A15大核以及四颗1.2GHz的Cortex-A7小核。除此之外,LG还为这款SoC配备了PowerVR G6400 GPU方案,并集成了一个支持CAT6标准的4G基带。
乍看之下,LG NUCLUN在当时还是挺不错的。比如说,与同期的诸多中低端“八核芯片”相比,它至少有货真价实的四枚A15大核,而且GPU规格也不算太低。从这一点来看,LG对于NUCLUN似乎寄予了厚望,至少也将它看作了自己中高端、甚至是旗舰机型芯片解决方案的新希望。
事实上,当年LG方面刚刚发布NUCLUN这款SoC时,从官方的相关言论中也不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比如,时任LG移动部门负责人Park Jong-seok就曾表示,“NUCLUN 开启了LG在移动行业创新历史上的新篇章。有了这个解决方案,我们将能够实现更好的垂直整合,并进一步多样化我们的产品战略,以应对更激烈的竞争。NUCLUN将为我们未来的移动战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虽然在刚刚发布时志得意满,但现在大家都知道,LG手机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面前败下阵来,而曾被寄予厚望的自研芯片NUCLUN,也并没能为LG带来多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事实上,它甚至不被许多消费者所知,就如同流星一般突然出现、然后又匆匆消逝了。
LG NUCLUN 2的跑分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从现在能够查阅到的公开信息来看,LG NUCLUN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完全是“暴死”。因为它在2014年年底发布初代型号后,还曾在2015年曝光过所谓“NUCLUN 2”的跑分成绩。
据悉,这款芯片同时具备英特尔14nm和台积电16nm两个试产版本,而且使用了当时先进的Cortex-A72大核+Cortex-A53小核架构,跑分甚至还超过了当时三星Exynos 7420和骁龙810的水准。
更不要说,到了2015年年底,ARM曾与英特尔就10nm工艺的合作研发签署了一项协议。在这份协议中,ARM方面“剧透”了他们新的处理器架构(也就是后来的Cortex-A75和A55),而英特尔则提到“LG将生产基于英特尔Custom Foundry的10nm世界级移动平台”。
当时英特尔方面所指的,很有可能就是LG处于研发阶段的NUCLUN 3。只不过,这款原本有望首发全新架构和制程的SoC,最终也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说了这么多,那么LG到底犯了哪些错误,才导致他们曾经寄予厚望的自研手机SoC,不仅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都没能掀起太大的波澜,甚至两代“续作”都疑似“无疾而终”了呢?
首先,我们虽然在前文中曾提及,LG NUCLUN在发布时算是一款“还不错”的中高端SoC。但实际上,如果将它与同期其他品牌的旗舰方案相比就会发现,LG这款自研主控在架构、制程等方面其实是略显尴尬的。
一方面,论CPU架构,LG NUCLUN当时已经有些落后,没能赶上第一轮“64位”的大潮。另一方面,其GPU算力上理论应该强过联发科和海思的同期方案,但如果与三星、高通比较,差距就还是相当很大。
这也就意味着,LG首款自研手机SoC的产品力,实际上是不足以支撑“顶级旗舰”的。
当年LG手机标志性的背部电源+音量键
其次在芯片本身市场竞争力有所欠缺的前提下,LG在将NUCLUN推向市场时,选择了“认怂”的定位策略。具体来说,也就是他们并未将这款“值得骄傲”的自研SoC用于同期的旗舰机型(比如LG G3 LTE-A或LG G4),而是配置在了一款冷门的衍生产品G3 Screen上,并且这款机型还只在韩国发售。
从系统信息中可以看到2016年就已停止更新,并集成了Intel基带
虽然可以说LG此举比较“实诚”,因为这确实避免了竞争力不足的SoC“坑害”消费者的惨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就意味着这款芯片的实际出货量,以及为LG所带来的利润回报,从一开始就被压制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况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LG的这一决定,无异于传达出了他们对于自研芯片严重缺乏自信的态度。
最后,不得不说,LG其实也挺倒霉。毕竟,在初代NUCLUN失败之后,他们其实也不是没有继续努力过。但谁又能料想到,LG会选择英特尔作为他们主要的合作伙伴呢?
鲜少有人知道的Core-i3 8121U,正是Intel初代10nm工艺的不成熟尝试
毕竟在2014、2015年时,英特尔的14nm制程在各方面确实还是强过三星、台积电的14、16nm工艺。可谁又能想到,后来英特尔会在10nm节点遭遇那么大的麻烦,接连“跳票”到了2018年年中,才终于勉强具备量产能力(初代10nm处理器i3-8121U)呢?
如果英特尔的制程不出问题,假使LG真能在ARM和英特尔的扶持下,成功在2017年年底首发基于Cortex-A75/A55的NUCLUN 3,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吧。只可惜,历史并不会有假设,而LG NUCLUN也注定只剩下目前摆在我们面前这款唯一的量产机,以及几条曾经业界的传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