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最难一季财报后,互联网公司终于等来了一些好消息。
头部“中概股(指外国投资者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公司近期披露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原本最赚钱的广告、电商业务集体失速。原因在于,受宏观经济和疫情影响,作为消费行业下游的互联网行业,首当其冲承压。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持续更新“临时退市清单”。继8月1日在美市值最高的中概股阿里巴巴被纳入后,除在港股上市的腾讯外,头部互联网公司几乎均被涉及。
好在,刚刚过去的8月,这些公司迎来转机。
内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财报虽然暴露了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增速放缓,但在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的大趋势下,各家都稳住了基本盘,并在寒冬中稳健前行。外部资本环境,8月26日晚,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被解读为中概股公司的“退市危机”暂解。
本文将从内外部视角分析,头部中概股公司的自身元气何时恢复,外部危机是否解除?
基本盘:最难财报季,中概股还稳吗?
龙头中概股的业务收入相对庞杂,但都有各自的根基业务。根据近期相继披露的二季度财报,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最能赚钱的广告和电商两大业务来看,这些公司的基本盘表现如何。
先看广告。“增速放缓”是各家广告收入的关键词,同时带来的“好消息”是,用户数据稳健。
今年二季度,以腾讯、百度、微博、知乎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广告业务增长明显放缓。这四家公司的广告业务收入同比降幅在4%到23%之间。
互联网广告的寒意自去年下半年持续至今,普遍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意外的是,在互联网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进入存量时代的当下,头部公司在用户数据上还比较“稳”。
按照各家截至二季度的月活跃用户(MAU)规模排序,腾讯(微信及WeChat合并)、百度、微博、知乎,分别达到了12.99亿、6.28亿、5.82亿、1.06亿,相比去年同期,均处于正向增长。
用户越多、价值越大,是互联网经济的典型特征,如此才能持续靠流量变现,活得更好,而获取新用户的路径有挖掘场景、完善产品等。在这方面,各家也在讲新故事。例如,腾讯强调了增加视频号的广告业务对整体业务的战略重要性;百度称,因“搜索及信息流的视频化进展”,百度App每日搜索查询次数及信息流内容分发量,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再来看电商。电商同样是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基本盘业务,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今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出了“老牌增长放缓、新秀成长加速”的特征,同时,新老选手都更关注用户留存。
从电商行业各家公司的整体收入来看,CIC灼识咨询合伙人朱悦分析,阿里、京东、唯品会“巧合”般地同时出现增长放缓,以拼多多为首的新秀平台迎来了增长机会。
具体看核心的零售版块,唯品会的商品销售收入跌幅最大,同比下滑18%;阿里的中国零售商业收入首次出现收缩,同比下滑1%;京东的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而拼多多的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7%,其公司整体收入同比36%的增长,是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的收入增加带来的。
电商也难逃用户流量见顶。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涛告诉深燃,过去各平台普遍关注GMV、新增用户,现在在电商渗透率达到相当水平后,不论老牌还是新秀,都开始拼用户留存率、客单价的增长。
譬如,阿里表示,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12个月里,超过1.23亿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在淘宝和天猫的消费均超过1万元,与前12个月相比,留存率约为98%;京东称,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同比增长9.2%至5.808亿。
综上,无论是广告还是电商,头部互联网公司都不再追求用户绝对规模的增长,而是逐渐在巩固存量市场上摸出了一些门道,来抵御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移动互联网红利“耗尽”的风险。
环境:上半年“寒冬”,下半年或将回暖?
广告一直被视作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电商何尝不是。上述公司在二季度财报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业绩受“经济环境”或“疫情”影响。
谁也没能逃过大趋势,互联网广告首当其冲。
CIC灼识咨询总监张辰恺对深燃分析,中国在线广告市场在结构上已经成熟,市场比其他互联网支柱经济体更具周期性、更受宏观驱动。自2021年以来,受《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隐私监管措施影响,以及教培等行业广告需求下滑,互联网广告已出现同比下滑。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2903.6亿,同比下降2.3%,这是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同比下降。
国外的Meta、Google和亚马逊的广告业务同样低迷。通货膨胀、消费疲软等因素,影响了全球广告商的信心,大幅削减广告支出。
总的来说,互联网广告的集体低迷在于需求端的疲软。
而不止广告,包括电商,都与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高度相关。
今年二季度,本土疫情多发,宏观消费数据下滑,GDP增速仅有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关注电商领域的分析人士惠星总结,整体经济受到疫情影响,限制了广告行业的复苏,而消费不振也在意料之中,导致电商整体大盘增速放缓。
不过,根据机构和受访者的预测,上半年的“寒冬”,在下半年有望“回暖”。
中信证券认为,互联网行业作为消费行业下游,受到疫情和宏观消费因素影响,该行预计第一、第二季度业绩承压,但基于下半年疫情向好、经济回暖的预期,消费复苏有望传导到广告、电商板块,为下半年互联网公司业绩带来正向催化。
张辰恺判断,第三和第四季度的整体经济形势,从数据上会优于第二季度的低点,企业的正常推广预算将回暖,整体广告行业会迎来复苏。他举例称,腾讯、百度等平台的广告业务相较品牌广告更具弹性,在整体市场回暖时的恢复速度较快。
国内电商市场在下半年也或将好转。陈涛分析,主要电商平台大部分品类都将伴随经济形势的向好而回暖。
而在等待回暖的时间里,上述公司已经把“降本增效”落到了行动上。
各家首先通过销售费用率的下降,减少了对利润的侵蚀。以几家公司为例来看,今年二季度,腾讯的销售费用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下降21%;微博的市场营销费用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9%;阿里和京东的销售费用分别同比减少5%、11%。
降本的同时还要提效,用更少的投入保持高效率的增长,保持稳健的利润及现金流产生能力。这个信号在头部互联网公司身上尤为明显。以微博为例,其二季度的调整后运营利润率达到32%,处于业内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6月30日,微博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
互联网行业过冬的关键,除了降本增效,还要保证手里有钱。
优秀公司被低估,中概股即将迎来春天?
经济形势的回暖需要等待,降本增效可以搬到台面上,当下市场情绪最关心的议题是,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超170家中概股公司,“退市危机”何解?
继8月1日,在美市值最高中概股阿里巴巴,被SEC纳入“临时退市清单”,除在港股上市的腾讯外,上述公司无一幸免。
而且,留给它们的退市宽限期有可能不足半年。进入2020年,由美国出台的《外国公司问责法》以强监管中概股为由头被加速推进。美国参议院2021年6月通过的《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一旦立法完成,三年宽限期将缩短为两年。
在此期间,以阿里、京东、百度、微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寻求香港市场的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此举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中概股退市风险。
同时,他也表示,被SEC列入“临时退市清单”,对这些中概股的流动性、股价和市值,以及后续融资有重大影响。根据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逾280多只中概股市值从峰值2.8万亿美元大跌至1.4万亿美元,缩水约一半。
正当外界担忧中概股的前景时,好消息传来。8月26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正式宣布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并明确将于近期启动相关合作。这被解读为,审计底稿的问题将迎来突破,从而暂时缓解中概股危机。
审查审计底稿,是中美审计监管谈判的核心问题之一。《外国公司问责法》细则规定,从2020年年报披露之日起,审计工作底稿未能被检查的中概股,将被列入“临时退市清单”。
光大证券认为,此次签署的协议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首先确立了对等原则;其次,明确了审计底稿监管的根本目的是确认相关会计事务所的工作质量,而不是针对企业数据信息;最后,双方将提前进行沟通协调,美方需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并对会计事务所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中美双方成功签署跨境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为清除存在多年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障碍迈出了重要一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9月2日举办的2022年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他提到,证监会将推动境外上市新规立法程序,做好改革实施后的准备工作。
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冯斌亦对深燃分析,中概股是美国上市企业中的重要力量,境外上市对我国的创新产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冯斌表示,2022年上半年以来因地缘政治、叠加美国对中概股的审查,中概股整体市值大幅度下滑,优秀公司被低估,未来,越来越多投资者会意识到,不能只看股价一时的涨跌,而中概股,除了按照要求接受工作底稿的审查外,更要在稳住企业基本盘的同时,保证业绩增长。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提醒道,所有中概股公司都应及时提高公司的合规性。
市场都期待着中概股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