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第一品牌巴黎贝甜,其实不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消费观(ID:youngsdaily),作者:蜻蜓plus,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巴黎贝甜从来没有这么火过。
作为韩国SPC集团旗下的高端烘焙品牌,从2004年进驻中国市场至今,已经有近二十年历程。
随着近年来面包咖啡的组合拳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白热化,这个牌子不温不火了好些年。
最近一则巴黎贝甜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的消息,在网络暴走一圈后,让该品牌曝光率激增。
不少网友在网上疾呼,要“买断”该品牌。以人民的名义,“众生皆苦,巴黎贝甜”。
巴黎贝甜一下子破圈进阶了。
起因是位于上海的巴黎贝甜在今年4月上海疫情期间,因为无证生产被处罚经营所得的10倍罚款,引起民众不满情绪。
今年4月27日,上海市场监管局执法检查老虹井路100号,发现该地存在生产经营食品的事实。
涉事品牌巴黎贝甜所属公司,即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持有有效《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但许可证上核准的生产经营地址为景联路759号。
和4月份实际发生生产经营的地点不符。于是有了违法生产的这一桩罪名。
根据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8月12日,对该公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罚款58.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巴黎贝甜被处罚的消息传开,买的人却源源不绝,好多以前不知道巴黎贝甜这一品牌的人,特地绕远去购买它家的商品。
根据已核实的信息,违法生产的地点——老虹井路100号,实际上是巴黎贝甜的一处培训中心。
受到当时严峻的疫情影响,原位于景联路的工厂被封闭,一些员工回不到原住处,只能到这个培训中心暂时过渡。
其次,疫情期间巴黎贝甜参与的经营售卖是有资质的。
今年3月27日,该品牌方取得了上海市商务委开具的《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证明》,作为生活物资保障企业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四月的上海有多难,大家都知道。买菜难,外卖难… 那个处境中,人们想苦中来点“甜”更是奢侈。
由于周边社区对糕点产品的需求有增无减,供不应求。4月23日至4月26日,巴黎贝甜启用该培训中心作为临时的供应点,累计生产团购糕点套餐400套,每种套餐售价125元至170元不等,所得共计58500元。
因为群众需求,带动了疫情期间上海巴黎贝甜的持续生产。
在那个特殊的节骨眼上,虽然巴黎贝甜临时启用了培训中心非法生产经营,对上海群众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一,购买了食品的人没有反馈吃完后闹肚子,不存在涉及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原辅料有据可查;
二,它满足了特殊时期群众迫切的饮食需求。
三,上海疫情已过,公信力却前所未有的下降,群众的情绪还需要一个出口。巴黎贝甜被罚,正好戳中了上海人的遗留情绪。
于是出现当下的“报复性消费”。9月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巴黎贝甜不用营销却自热大卖。
大量前去购买的人,不是冲着面包有多好吃,纯粹是为了表示支持。
舆论不断发酵下,上海市场监管局响应民情,表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从轻处罚。
《食品安全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最终对巴黎贝甜罚款58.5万元,已属轻罚。
在上海人民见识过疫情期间如天价菜、乳头肉、康帅傅、龙D粉丝等各路“魑魅魍魉”后,巴黎贝甜被反衬为“善和正义”。
但在被不断美名为“帮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良心企业”后,这种靠“情绪上头”而来的大卖,能持续多久?
作为韩资外企,巴黎贝甜能趁势追击,打破长久以来的经营困境吗?
巴黎贝甜被罚后,“同情”和“落井下石”的声音同时出现。有不少人认为,民族品牌都没买,凭什么支持一个法国货?
其实,巴黎贝甜源自韩国SPC旗下,是韩国烘焙市场的大佬。2004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并且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2010年,巴黎贝甜在中国开始调整策略,以加盟为主,直营为辅,目前加盟占比 70%,基本都是中国人经营。
在美国和中国的加盟比例约在70%和80%,除韩国外,中国是最大市场。
中国的烘焙市场庞大,但是却没有占领绝对优势的本土企业。
据食品行业融资机构三万资本发布的中国烘焙市场企业市占率分布显示,排名前两位的达利食品、桃李面包占比分别为 3.7%、3.3%,市占率总共只有7%。而韩国品牌在中高端烘焙的占有率,逐渐超过了原有的台系品牌(克莉丝汀,85度C等)。
例如说,名字像是法国面包坊“B&C”,是韩国烘琣店。
除此之外,还有连锁品牌多乐之日。
脏脏包的发明者“OUR BAKERY”。
韩系品牌几乎占据了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大部,反观国产品牌几乎都清一色瞄准了二三线下沉市场。关于“面包”的故事,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
巴黎贝甜是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最早将预制好的冷冻面团作为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领跑者,靠冷冻面团占据了韩国的烘焙市场。
但是在中国,巴黎贝甜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火热。
反而连年亏岁,这是为什么?
同时期,巴黎贝年进驻美国,早已实现盈利,主要原因是韩美之间存在自由贸易协定,冷冻面团出口美国不受高额关税限制,节省了美国本土中央工厂的建设成本。
“巴黎贝甜”的故事远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市场,烘焙行业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竞争格局比较分散。2019年,行业前五大品牌的总市场份额还不到11%,这也造成了巴黎贝甜等企业的困境。
说到面包,疫情期间,桃李在东北也曾赢得“交口称赞”。
桃李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吴志刚在60岁从讲台上退休后,开始创业卖面包,20年后,曾经的老师变成了“东北面包大王”,财富也随之滚滚而来。
202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按居住地排行,吴志刚家族的财富达301亿元,稳坐沈阳首富宝座。
但即便如此,离开了东北,桃李也面临亏损,上海桃李、江苏桃李、南昌桃李、浙江桃李都在亏损。
本土品牌正遭遇“尴尬”挑战。
前阵子,佩洛西窜访台湾,旺仔公子的微博被曝光,大家发现一家台企原来是“最爱国”的,于是旺旺迎来了一波流量。
近两年报恩性消费屡见不鲜,多存在与国货和爱国企业中间,但市场经济原本就是各取所需,鸿星尔克就是前车之鉴,在爆火100天后,直播间每天掉粉1万。
但单单靠情怀能走多远?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