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互联网企业的关键词,一定少不了“虚拟人”。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记录显示,截至8月30日,今年包含“虚拟人”关键词的专利有173条,而在第三季度公开的就有78条。
其中能发现不少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从披露的专利信息来看,大厂卷的方向不尽相同:阿里在卷人数,公布一项新专利“多主播虚拟直播方法以及装置”;B站在卷体验,新专利“虚拟形象开播方法及装置”强调能根据用户面部数据启动渲染进程加载虚拟形象;而百度和网易在卷功能,将声音作为虚拟形象触发的要件,前者的技术能根据用户声音特色生成形象和相应的面部表情,后者则可以实现对虚拟形象的音控。
云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张亮在技术专利领域经验颇丰。他介绍,一个专利从递交到公布,正常的披露周期是18个月。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出于产品上线等商业化节奏的考虑,往往会提交申请,加快披露进程。
虚拟人专利没有逃离“早产”的命运。各企业的专利申请资料显示,阿里的虚拟人专利于今年4月19日递交申请,8月30日公布,百度网讯的虚拟形象生成专利与今年5月24日申请,9月2日公布,都未满18个月的正常周期。
更甚者,网易通过语音交互调整虚拟形象的技术专利从6月1日申请到8月16日公布,B站从5月18日申请到7月29日公布,都才不过短短2个多月。
大厂虚拟人相关专利的披露周期往往少于18个月。周鑫雨制图
如此心急,大厂依然选择吃下虚拟人这块热豆腐。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抢占技术高地的企业将很快进入虚拟人产品布局阶段。短时间内,将会有大量虚拟人产品涌入市场。
技术壁垒(×),产品预告(✅)
虚拟人的故事在2019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
但那时,“虚拟人”还被归于数字人和XR技术的范畴之中。所谓的“虚拟人”概念,是在2021年“元宇宙”的爆火后进入公众视野,并被认为是元宇宙的生命形态。但平心而论,虚拟人的技术架构与动作捕捉、面部渲染等底层AI技术是一脉相承的。为何虚拟人专利在今年爆发?张亮认为,不过是“虚拟人”三字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独立的技术概念。
“需要意识到的是,公布专利并不代表能通过最终的专利审核。”张亮告诉36氪,“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布局是产品布局的预告。”
仅仅通过虚拟人专利的内容,互联网企业下一代虚拟人相关产品似乎在脑海中已有了些画面。未来,淘宝的直播间会出现多名虚拟人主播展示产品,网易和百度即将推出的虚拟人产品将内嵌语音识别的接口,而B站的技术将用户的“虚拟人皮肤”做得更精致合身了,恰如《专利申请书》中透露的期待:本申请可提高用户体验。
2019年,快手开始成规模地进行“虚拟人”技术布局。对于侧重内容生态的快手来说,自研的虚拟人技术侧重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数字人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快手Y-tech AI技术中心负责人万鹏飞认为,近期互联网企业在专利上的频繁动作不会给快手带来过多压力,“不同公司业务场景的侧重点不同,且数字人的技术环节和方案较多,路线上难以完全重合。”因此,虚拟人的专利布局很难出现像ASML一样堵死EUV光刻机生产通路的情况。
但专利是有保质期的。《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这也意味着,20年后,第一批登记在册的虚拟人技术将失去专利的保护,成为公共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批量使用。
商业规划,技术安全,以及保护期限,成了企业申请技术专利的时间点需要平衡的因素。过早申请技术专利,会使得产品上线后受专利保护的期限过短,从而损失部分商业利益。而在产品上线后申请专利,又存在技术通过反推产品而被窃取的风险。
因此,专利公开到企业产品上线,往往不会隔太久。“专利布局离不开和业务部门的配合。”万鹏飞说。在这个意义上,张亮将企业公开的专利视作一种“商业情报”。
壁不了大厂,壁得了小厂
2020年到2021年,热钱不断卷进虚拟人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虚拟人相关企业融资数量达到1713起。2021年,红杉、IDG、顺为资本在内的一线基金也纷纷入局,虚拟人领域的融资数翻了一番,2843起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540亿元。
但今年,随着大厂在虚拟人赛道上的发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尴尬期。对小厂和初创企业而言,努力的龟终究难跑赢兔,技术创新的门槛愈来愈高;对资本而言,由于创企的技术领先期在缩短,很难在虚拟人赛道再投出一个字节跳动。
“现在看任何赛道,创企最多只能保持1-2个月的领先期,然后大厂就涌进来卷了。”一名双币基金投资人抱怨,“真的觉得创企太难了,现在做什么能不被大厂吊打啊!”
业务灵活、决策效率高是创企和小厂相较于大厂的优势。“在前景和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的情况下,大厂很难将大量的人才和金钱投进新技术中试水。”专做元宇宙声音infra的企业「格子互动」的创始人凌天格告诉36氪。
在元宇宙3D虚拟厂牌「AVAR」创始人胡雅婷看来,元宇宙的技术栈和人才画像和传统互联网完全不一样,“比如更偏3D和CG”。因此从想法产生到技术落地,小而美的初创公司效率往往更高。
万鹏飞也提到,“数字人做好业务落地涉及很长的链路。”在美术、运营、硬件、软件等各个环节上,快手倾向于与专业团队合作,“我们自身的作用是对最终产品进行效率和体验上的优化,以更适合我们的业务”。
但在科技赛道,小厂的优势在大厂雄厚的人才、资金实力面前,就不那么明显了。“技术拉锯战拼的最终还是资源。”一名虚拟人相关infra研发企业的创始人告诉36氪,在现有的创新点上做出一些成绩,然后用一个不错的价格被大厂收购,“这似乎是创企最好的结局”。
很难判断,20年后的虚拟人赛道是否依然喧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20年里,能活下来的只有虚拟人赛道中的盖亚。